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2023, Vol. 39 ›› Issue (35): 27-34.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26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OUYANG Zilong1,2,3(), ZHANG Lei1,2, SU Dahong1,2, MENG Yiyi1,2, JIA Xianglu3, TENG Weichao3, LONG Qiangyu1,2, SHEN Lijuan1,2, LANG Xiao’an1,2()
Received:
2022-12-13
Revised:
2023-01-19
Online:
2023-12-11
Published:
2023-12-11
Contact:
LANG Xiao’an
OUYANG Zilong, ZHANG Lei, SU Dahong, MENG Yiyi, JIA Xianglu, TENG Weichao, LONG Qiangyu, SHEN Lijuan, LANG Xiao’a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gulation Measures of Color Change of Autumn Leaf Tree Species: Research Progres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35): 27-34.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s://www.casb.org.cn/EN/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26
措施 | 因素 | 处理 | 作用 | 植物 | 时间 | 来源 | 研究者 | 参考文献 |
---|---|---|---|---|---|---|---|---|
自然 因子 | 温度 | 日间15℃/夜间5℃ | 叶色逐渐变红 | 四季秋海棠 | 2022 | 分子植物育种 | 姚珂心 | [ |
秋季自然转色期 | 叶绿素总质量分数逐渐下降,叶色转红 | 落羽杉 | 2014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孙苏南 | [ | ||
5~10℃日低温 | 叶色逐渐变红 | 栾树 | 2012 | 北京林业大学 | 田丽媛 | [ | ||
当日最低温10℃以下,昼夜温差10℃以上 | 叶色逐渐变红 | 元宝枫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最低温10℃以下,平均温度13℃以下,超过2周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黄栌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最高温18℃以下,昼夜温差10℃以下,超过10天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白蜡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雄株:最低温10℃以下,平均温度11℃以下,持续2周;雌株:最低温10℃以下,平均温15℃以下,超过2周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银杏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夜温低于14℃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红叶鸡爪槭 | 1990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 Deal D L | [ | ||
-5℃处理24 h | 失绿严重 | 闽楠 | 2018 | 西部林业科学 | 安常蓉 | [ | ||
冬季室外低温 | 叶片遭受冻害,边缘红色消失 | 红苞凤梨 | 2020 | 四川农业大学 | 林钰珂 | [ | ||
16/8℃低温+300 μmol/(m2·s)光照 | 花色素苷正常合成 | 四季秋海棠 | 2010 | 浙江大学 | 张开明 | [ | ||
自然 因子 | 温度 | 25℃、35℃,55℃,75℃ | 花色素苷降解,出现返青现象 | 挪威槭 | 2006 | 安徽农业科学 | 张冬梅 | [ |
光照 | 30%~100%光强照射 | 光照强度花色素苷含量正相关,高光下叶绿素含量下降 | ‘丽红’元宝枫 | 2015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王永格 | [ | |
紫外线和蓝光 | 明显促进花色素苷合成 | 拟南芥 | 2002 | 华南师范大学 | 陈大清 | [ | ||
蓝紫光 | 加速秋季檫木变色,抑制类胡萝卜素降解 | 檫木 | 2016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蒋艾平 | [ | ||
红光 | 延迟秋季檫木变色 | 檫木 | 2016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蒋艾平 | [ | ||
湿度 | 秋季短期内湿度 降低30%以上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栾树 | 2012 | 北京林业大学 | 田丽媛 | [ | |
日均湿度58%以上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元宝枫、美国红枫和银杏 | 2020 | 沈阳农业大学 | 刘凤轩 | [ | ||
日均湿度在55%以上, 持续20 d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元宝枫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秋季傍晚16:00—20:00喷灌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元宝枫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人工 调控 | 物理 方法 | 对韧皮部进行环割 | 使红叶中总花色素苷含量增加了16.3% | 糖槭 | 2008 | Trees- Structure&Function | Schaberg P G | [ |
环割 | 叶片更红艳,但易使叶片凋敝 | 元宝枫、美国红枫 | 2018 | 沈阳农业大学 | 宋岩 | [ | ||
叶脉切割 | 叶片更红艳,但易使叶片凋敝 | 元宝枫、美国红枫 | 2018 | 沈阳农业大学 | 宋岩 | [ | ||
糖类 | 40 mg/L蔗糖 | 花色素苷含量显著增加 | 美国红枫 | 2020 | 沈阳农业大学 | 刘凤轩 | [ | |
0.3 mol/L蔗糖 | 叶片更红艳 | 元宝枫、美国红枫 | 2018 | 沈阳农业大学 | 宋岩 | [ | ||
0.2 mol/L蔗糖 | 降低叶片pH值,花色素苷含量较高 | 北美红枫 | 2017 | 西部林业科学 | 李梅洁 | [ | ||
4%蔗糖 | 花色素苷相对含量最高,呈色效果最好且观赏期较长 | 元宝枫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40 mg/L蔗糖 | 花色素苷含量明显提高 | 自由人槭 | 2012 | 辽宁师范大学 | 陈睿 | [ | ||
70 mg/L蔗糖 | 花色素苷含量明显提高 | 鸡爪槭 | 2012 | 辽宁师范大学 | 陈睿 | [ | ||
0.2 mol/L蔗糖 | 叶色效果好 | 红花槭 | 2012 | 天津农业科学 | 陈睿, | [ | ||
0.6%蔗糖+0.3%磷酸二氢钾 | 提高花色素苷和叶绿素的比值,防止叶片返青 | 红叶桃 | 2012 | 江苏农业学报 | 韩键 | [ | ||
激素 | 土施300 mg烯效唑 | 抑制色素降解 | 自由人槭、 鸡爪槭 | 2012 | 辽宁师范大学 | 陈睿 | [ | |
500 mg/L乙烯 | 花青素相对含量最高,延长观赏期 | 黄栌 | 2009 | 林业科学 | 周肖红 | [ | ||
300 mg/L 乙烯/70 mg/L IAA/40 mg/L 2,4-D/75 mg/L ABA/75 mg/L GA | 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 | 离体银杏叶 | 2005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程水源 | [ | ||
人工调控 | 激素 | 25 mg/L ABA | 使花色素苷含量增加了39.48% | 桃果实 | 2013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郭磊 | [ |
10 umol/L ABA | 提高糖苷转移酶活性和花色素苷含量 | 四季秋海棠 | 2016 | 西北植物学报 | 郭美丽 | [ | ||
调节剂 | 0.3% 柠檬酸 | 花色素苷含量明显提高 | 中华红叶杨 | 2008 | 上海农业学报 | 李小康 | [ | |
4.8 mmol/L 柠檬酸 | 使叶片更红, 提前观赏期6d | 灰毛黄栌 | 2013 | 园艺学报 | 郑绪辰 | [ | ||
0.01 mmol/L GA3 | 推迟落叶期, 观赏期增加5d | 灰毛黄栌 | 2013 | 园艺学报 | 郑绪辰 | [ | ||
0.5 mmol/L 水杨酸 | 加深红色程度 | 红色系榉树 | 2018 | 植物生理学报 | 张亚平 | [ | ||
0.5 mmol/L 水杨酸 | 变色期推迟 | 黄色系榉树 | 2018 | 植物生理学报 | 张亚平 | [ | ||
1.0 mmol/L 水杨酸 | 变色期提前 | 黄色系榉树 | 2018 | 植物生理学报 | 张亚平 | [ | ||
70 mg/L 水杨酸 | 花色素苷含量明显提高,景观效果最佳 | 黄连木 | 2018 | 北京林业大学 | 郭欢欢 | [ | ||
营养元素 | 0.9% 磷酸二氢钾 | 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 | 紫色不结球白菜 | 2014 | 南京农业大学 | 卢晓彬 | [ | |
0.5% 磷酸二氢钾 | 亮度增加,叶色红艳 | 乌桕 | 2017 | 南京林业大学 | 左云 | [ | ||
N添加 | 抑制叶色变红 | 乌桕 | 2017 | 南京林业大学 | 左云 | [ | ||
15 g/kg 生物炭 | 花色素苷含量增加,加快变色过程,延长观赏期 | 美国红枫 | 2017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黄晓丽 | [ | ||
0.1% Zn+0.8% Fe | 花色素苷含量明显提高 | 草莓 | 2016 | 北方果树 | 豆玉娟 | [ | ||
0.7 mg/L B、0.06 mg/L Cu、0.008 mg/L Mo | 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 | 紫叶矮樱 | 2011 | 山东林业科技 | 冯海华 | [ |
措施 | 因素 | 处理 | 作用 | 植物 | 时间 | 来源 | 研究者 | 参考文献 |
---|---|---|---|---|---|---|---|---|
自然 因子 | 温度 | 日间15℃/夜间5℃ | 叶色逐渐变红 | 四季秋海棠 | 2022 | 分子植物育种 | 姚珂心 | [ |
秋季自然转色期 | 叶绿素总质量分数逐渐下降,叶色转红 | 落羽杉 | 2014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孙苏南 | [ | ||
5~10℃日低温 | 叶色逐渐变红 | 栾树 | 2012 | 北京林业大学 | 田丽媛 | [ | ||
当日最低温10℃以下,昼夜温差10℃以上 | 叶色逐渐变红 | 元宝枫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最低温10℃以下,平均温度13℃以下,超过2周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黄栌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最高温18℃以下,昼夜温差10℃以下,超过10天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白蜡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雄株:最低温10℃以下,平均温度11℃以下,持续2周;雌株:最低温10℃以下,平均温15℃以下,超过2周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银杏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夜温低于14℃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红叶鸡爪槭 | 1990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 Deal D L | [ | ||
-5℃处理24 h | 失绿严重 | 闽楠 | 2018 | 西部林业科学 | 安常蓉 | [ | ||
冬季室外低温 | 叶片遭受冻害,边缘红色消失 | 红苞凤梨 | 2020 | 四川农业大学 | 林钰珂 | [ | ||
16/8℃低温+300 μmol/(m2·s)光照 | 花色素苷正常合成 | 四季秋海棠 | 2010 | 浙江大学 | 张开明 | [ | ||
自然 因子 | 温度 | 25℃、35℃,55℃,75℃ | 花色素苷降解,出现返青现象 | 挪威槭 | 2006 | 安徽农业科学 | 张冬梅 | [ |
光照 | 30%~100%光强照射 | 光照强度花色素苷含量正相关,高光下叶绿素含量下降 | ‘丽红’元宝枫 | 2015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王永格 | [ | |
紫外线和蓝光 | 明显促进花色素苷合成 | 拟南芥 | 2002 | 华南师范大学 | 陈大清 | [ | ||
蓝紫光 | 加速秋季檫木变色,抑制类胡萝卜素降解 | 檫木 | 2016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蒋艾平 | [ | ||
红光 | 延迟秋季檫木变色 | 檫木 | 2016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蒋艾平 | [ | ||
湿度 | 秋季短期内湿度 降低30%以上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栾树 | 2012 | 北京林业大学 | 田丽媛 | [ | |
日均湿度58%以上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元宝枫、美国红枫和银杏 | 2020 | 沈阳农业大学 | 刘凤轩 | [ | ||
日均湿度在55%以上, 持续20 d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元宝枫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秋季傍晚16:00—20:00喷灌 | 有利于叶片变色 | 元宝枫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人工 调控 | 物理 方法 | 对韧皮部进行环割 | 使红叶中总花色素苷含量增加了16.3% | 糖槭 | 2008 | Trees- Structure&Function | Schaberg P G | [ |
环割 | 叶片更红艳,但易使叶片凋敝 | 元宝枫、美国红枫 | 2018 | 沈阳农业大学 | 宋岩 | [ | ||
叶脉切割 | 叶片更红艳,但易使叶片凋敝 | 元宝枫、美国红枫 | 2018 | 沈阳农业大学 | 宋岩 | [ | ||
糖类 | 40 mg/L蔗糖 | 花色素苷含量显著增加 | 美国红枫 | 2020 | 沈阳农业大学 | 刘凤轩 | [ | |
0.3 mol/L蔗糖 | 叶片更红艳 | 元宝枫、美国红枫 | 2018 | 沈阳农业大学 | 宋岩 | [ | ||
0.2 mol/L蔗糖 | 降低叶片pH值,花色素苷含量较高 | 北美红枫 | 2017 | 西部林业科学 | 李梅洁 | [ | ||
4%蔗糖 | 花色素苷相对含量最高,呈色效果最好且观赏期较长 | 元宝枫 | 2014 | 北京林业大学 | 陈建芳 | [ | ||
40 mg/L蔗糖 | 花色素苷含量明显提高 | 自由人槭 | 2012 | 辽宁师范大学 | 陈睿 | [ | ||
70 mg/L蔗糖 | 花色素苷含量明显提高 | 鸡爪槭 | 2012 | 辽宁师范大学 | 陈睿 | [ | ||
0.2 mol/L蔗糖 | 叶色效果好 | 红花槭 | 2012 | 天津农业科学 | 陈睿, | [ | ||
0.6%蔗糖+0.3%磷酸二氢钾 | 提高花色素苷和叶绿素的比值,防止叶片返青 | 红叶桃 | 2012 | 江苏农业学报 | 韩键 | [ | ||
激素 | 土施300 mg烯效唑 | 抑制色素降解 | 自由人槭、 鸡爪槭 | 2012 | 辽宁师范大学 | 陈睿 | [ | |
500 mg/L乙烯 | 花青素相对含量最高,延长观赏期 | 黄栌 | 2009 | 林业科学 | 周肖红 | [ | ||
300 mg/L 乙烯/70 mg/L IAA/40 mg/L 2,4-D/75 mg/L ABA/75 mg/L GA | 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 | 离体银杏叶 | 2005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程水源 | [ | ||
人工调控 | 激素 | 25 mg/L ABA | 使花色素苷含量增加了39.48% | 桃果实 | 2013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郭磊 | [ |
10 umol/L ABA | 提高糖苷转移酶活性和花色素苷含量 | 四季秋海棠 | 2016 | 西北植物学报 | 郭美丽 | [ | ||
调节剂 | 0.3% 柠檬酸 | 花色素苷含量明显提高 | 中华红叶杨 | 2008 | 上海农业学报 | 李小康 | [ | |
4.8 mmol/L 柠檬酸 | 使叶片更红, 提前观赏期6d | 灰毛黄栌 | 2013 | 园艺学报 | 郑绪辰 | [ | ||
0.01 mmol/L GA3 | 推迟落叶期, 观赏期增加5d | 灰毛黄栌 | 2013 | 园艺学报 | 郑绪辰 | [ | ||
0.5 mmol/L 水杨酸 | 加深红色程度 | 红色系榉树 | 2018 | 植物生理学报 | 张亚平 | [ | ||
0.5 mmol/L 水杨酸 | 变色期推迟 | 黄色系榉树 | 2018 | 植物生理学报 | 张亚平 | [ | ||
1.0 mmol/L 水杨酸 | 变色期提前 | 黄色系榉树 | 2018 | 植物生理学报 | 张亚平 | [ | ||
70 mg/L 水杨酸 | 花色素苷含量明显提高,景观效果最佳 | 黄连木 | 2018 | 北京林业大学 | 郭欢欢 | [ | ||
营养元素 | 0.9% 磷酸二氢钾 | 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 | 紫色不结球白菜 | 2014 | 南京农业大学 | 卢晓彬 | [ | |
0.5% 磷酸二氢钾 | 亮度增加,叶色红艳 | 乌桕 | 2017 | 南京林业大学 | 左云 | [ | ||
N添加 | 抑制叶色变红 | 乌桕 | 2017 | 南京林业大学 | 左云 | [ | ||
15 g/kg 生物炭 | 花色素苷含量增加,加快变色过程,延长观赏期 | 美国红枫 | 2017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黄晓丽 | [ | ||
0.1% Zn+0.8% Fe | 花色素苷含量明显提高 | 草莓 | 2016 | 北方果树 | 豆玉娟 | [ | ||
0.7 mg/L B、0.06 mg/L Cu、0.008 mg/L Mo | 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 | 紫叶矮樱 | 2011 | 山东林业科技 | 冯海华 | [ |
[1] |
魏永赞, 李伟才, 董晨, 等. 光照对植物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调控及机制[J]. 植物生理学报, 2017, 53(9):1577-1585.
|
[2] |
|
[3] |
楚爱香, 张要战, 王萌萌. 四种槭树属(Acer)植物秋色叶变化与色素含量和可溶性糖的关系[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5(1):108-111.
|
[4] |
齐睿. 彩叶植物叶片转色期叶色表达与色素含量关系研究[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19.
|
[5] |
姚珂心, 齐睿, 王瑞博, 等. 低温胁迫四季秋海棠叶片色素含量与叶色参数相关性分析[J/OL]. 分子植物育种,1-17 [2023-12-0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6.1068.S.20220224.0951.006.html.
|
[6] |
孙苏南, 王小德, 徐腾, 等. 落羽杉秋冬季叶色变化的生理生态研究[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2):302-307.
|
[7] |
田丽媛. 温湿度对北京5种秋色叶树种秋叶变色的影响[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
[8] |
陈建芳. 温湿度及外源蔗糖对元宝枫秋叶变色的影响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
[9] |
doi: 10.21273/JASHS.115.1.135 URL |
[10] |
安常蓉, 韦小丽, 叶嘉俊, 等. 低温胁迫对闽楠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西部林业科学, 2018, 47(3):96-101.
|
[11] |
林钰珂. 夏季遮荫及冬季低温对金边红苞凤梨叶色呈现影响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12] |
姜卫兵, 庄猛, 韩浩章, 等. 彩叶植物呈色机理及光合特性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 2005(2):352-358.
|
[13] |
陈奕竹, 郎伟光, 陈效逑. 中国北方树木秋季物候的过程模拟及其区域分异归因[J]. 植物生态学报, 2022, 46(7):753-765.
doi: 10.17521/cjpe.2021.0254 |
[14] |
张开明. 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光保护作用和低温诱导机理[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0.
|
[15] |
doi: 10.1007/s13580-021-00335-0 |
[16] |
张冬梅, 马晓, 苏金乐, 等. 挪威槭叶片花色素苷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13):3055-3056.
|
[17] |
王永格, 卜燕华, 舒健骅, 等. 光照强度对‘丽红’元宝枫秋季叶色变化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 30(2):70-76.
|
[18] |
doi: 10.1021/acs.jafc.2c04620 URL |
[19] |
doi: 10.1104/pp.113.2.419 URL |
[20] |
胡可, 韩科厅, 戴思兰. 环境因子调控植物花青素苷合成及呈色的机理[J]. 植物学报, 2010, 45(3):307-317.
|
[21] |
李智. 不同环境因子调控茶树紫色芽叶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
[22] |
陈大清. 不同光质和激动素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幼苗光形态建成影响的研究[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
[23] |
蒋艾平. 檫木秋色叶性状变化机制研究与品系景观应用价值评价[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
|
[24] |
刘凤轩. 外源蔗糖和DA-6对辽宁3种秋色叶树种秋叶变色的影响[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
|
[25] |
doi: 10.3390/plants11040507 URL |
[26] |
李倩, 张立军, 张旭, 等. 糖对植物花色素苷合成和积累的调节[J]. 生命的化学, 2009, 29(2):218-222.
|
[27] |
doi: 10.3390/horticulturae7080219 URL |
[28] |
|
[29] |
宋岩. 美国红枫和元宝枫呈色的生理特性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8.
|
[30] |
李梅洁, 刘玉民, 李力, 等. 叶面喷施蔗糖对北美红枫叶色表现的影响[J]. 西部林业科学, 2017, 46(4):93-100.
|
[31] |
陈睿. 烯效唑、 DA-6和外源蔗糖对‘自由人槭’和鸡爪槭秋季叶片变色的影响[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2.
|
[32] |
陈睿, 徐书霞, 吕建洲. 外源蔗糖对红花槭叶色参数和色素含量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 2012, 18(2):14-16.
|
[33] |
doi: 10.1007/BF00395775 pmid: 24201426 |
[34] |
韩键, 骆晓梦, 张斌斌, 等. 夏季喷施磷酸二氢钾和蔗糖混合液对红叶桃叶片呈色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28(2):421-425.
|
[35] |
朱丽娟. 不同光强和外源蔗糖对‘洛阳红’牡丹花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05.
|
[36] |
王曼, 王小菁. 蓝光和蔗糖对拟南芥花色素苷积累和CHS基因表达的影响[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4(3):252-256.
|
[37] |
姜卫兵, 徐莉莉, 翁忙玲, 等. 环境因子及外源化学物质对植物花色素苷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4):1546-1552.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9)04-1546-07 |
[38] |
张学英. 李果实着色与花色素苷合成机理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8.
|
[39] |
周肖红, 葛雨萱, 王亮生, 等. 黄栌叶片变色期生理变化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色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09, 45(7):59-62.
|
[40] |
程水源, 王燕, 刘卫红, 等. 生长调节剂对离体银杏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5(1):20-22.
|
[41] |
郭磊, 蔡志翔, 张斌斌, 等. 叶面喷施脱落酸对桃果实着色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6):1464-1470.
|
[42] |
doi: 10.1016/j.scienta.2022.111054 URL |
[43] |
郭美丽, 王佳婉, 王珂, 等. 外源ABA对低温不同光周期下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的诱导机理[J]. 西北植物学报, 2016, 36(10):1999-2007.
|
[44] |
尹金华, 高飞飞, 胡桂兵, 等. ABA和乙烯对荔枝果实成熟和着色的调控[J]. 园艺学报, 2001(1):65-67.
|
[45] |
李小康, 朱延林, 宁豫婷, 等. 不同光照条件下外施营养液对中红杨叶色变化的影响[J]. 上海农业学报, 2008(2):20-24.
|
[46] |
郑绪辰, 葛雨萱, 王丽金, 等. 赤霉素、水杨酸、柠檬酸和蔗糖对灰毛黄栌叶色变化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13, 40(11):2199-2206.
|
[47] |
KAUR, HARMANJIT, HUSSAIN, et al. Salicylic acid improves nitrogen fixation, growth, yield and antioxidant defence mechanisms in chickpea genotypes under salt stress[J].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22, 41(5):2034-2047.
doi: 10.1007/s00344-022-10592-7 |
[48] |
doi: 10.3390/life12060886 URL |
[49] |
张亚平, 曾艳, 刘晓玲, 等. 叶面喷施水杨酸对3种色系榉树秋季叶片呈色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8, 54(1):127-132.
|
[50] |
郭欢欢. 4个种源黄连木苗木生长节律和叶色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51] |
卢晓彬. 遮荫和叶面喷施KH2PO4对紫色不结球白菜花青苷积累的影响[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
[52] |
左云. 施肥和遮荫对乌桕叶色变化的影响[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7.
|
[53] |
|
[54] |
黄晓丽, 葛根塔娜, 梅梅, 等. 生物炭对美国红枫幼苗生长及叶色变化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7, 48(5):530-536.
|
[55] |
李承秀, 张靖, 张义坤, 等. 元宝械秋叶变色与土壤元素含量的关系分析[J]. 园艺与种苗, 2015(9):47-50.
|
[56] |
豆玉娟, 孙洪强, 李晓阳. 喷钙、铁、锌对草莓花色素苷及光合速率的影响[J]. 北方果树, 2016(4):11-13.
|
[57] |
冯海华. 微量元素对紫叶矮樱花色素苷含量影响的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2011, 41(3):25-28.
|
[58] |
程国新.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可用叶色突变体的筛选鉴定及叶色调控基因CaPAL功能的初步分析[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59] |
袁景丽. 陆地棉紫化突变体HS2应答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D].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1] | . Genetic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Bud Mutation in Acer Truncatum Bunge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0, 26(20): 146-149. |
[2] | . On eco-mechanism of the autumn lives Color Emerging of Acer truncatum Bunge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0, 26(2): 166-170.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