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第 3 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9-49
[2] 王华夫,游小清.茶叶香气研究进展[J].茶叶文摘,1994,8(5):1-5
[3] 陈宗道.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2-27
[4] 袁海波,尹军峰,叶国柱.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09(9):9-12.
[5] 李家贤,何玉媚,黄华林,等.云大淡绿红碎茶香气化合物组成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7:102-103.
[6] 苗爱清,李家贤.秀红红碎茶香气的化学组成[J].广东农业科学, 1998(4):25-27.
[7] 徐永成.云南红碎茶在外销中的地位[J].云南茶叶,1982(2):41-44
[8]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2年全国红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J].中国茶叶,2012(7):4-6.
[9] 田易萍,徐丕忠,朱兴正.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 10 号在云南省的应用及推广[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118-119.
[10] 陈亮,杨亚军,虞富莲,等.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70-71.
[11] 廖书娟,童华荣.不同茶品种脂肪酸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2008,30(8):62-66
[12] 沈生荣,杨贤强.不同等级龙井茶的香气成分的研究[J].福建茶叶, 1989(4):25-30.
[13] 戴素贤,谢赤军,李启念,等.凤凰单枞 5个名枞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J].茶叶科学,1998(1):39-46.
[14] 舒庆龄,赵和涛.祁门红茶香气成分的初步研究[J].植物学报,1991, 33(3):226-231.
[15] 王华夫,竹尾忠一,伊奈和夫,等.祁门红茶的香气特征[J].茶叶科学, 1991,13(1):61-68
[16] 周雪芳,唐洪,雷茜,等.四川工夫红茶香气成分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6(3):178-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