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少昆,王崇桃.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6):1941-1951.
[2] 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甘肃省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规划(2012—2020)[D].2011.
[3] 骆宗渊,张俊.新疆伊犁玉米制种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 2012(2):34-35.
[4] 张洪义.玉米制种的几个关键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1): 11.
[5] 韩福太.玉米制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123.
[6] 贺泽华,唐景茂,李湘荣.玉米杂交制种高产技术[J].中国种业,2009 (S1):86-87.
[7] 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27-36.
[8] 杨国虎,李建生,罗湘宁,等.干旱条件下玉米叶面积变化及地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3(5):27-32.
[9] 张凯,李巧珍,王润元,等.播期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31(2):324-331.
[10] 范国兵.一种估计Logistic模型参数的方法及应用实例[J].经济数学,2010,27(1):105-110.
[11] 刘梦星,崔彦宏,丁民伟,等.氮磷钾及锌配施对旱薄区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0(1):1-4.
[12] 李向岭,赵明,李从峰,等.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及模型的建立[J].作物学报,2010,36(12):2143-2150.
[13] 刘宗华,张占辉.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11):148-153.
[14] 黄智鸿,王思远,包岩,等.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3):95-98.
[15] 陈静静,张富仓.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北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 8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