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钱洪慧.玉米正反交杂交种主要性状相关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6(6):5-6.
[2] 王志伟,王清连,张永山.QTL遗传效应正反交差异研究[J].棉花学报,2007,19(3):194-198.
[3] 石清琢,王延波,李哲,等.玉米单交种正反交F1代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初探[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9,19(6):37-38.
[4] 王天宇,祝云芳,陈华璋,等.玉米正反交杂交种F1主要性状的差异性分析[J].玉米科学,2007,15(4):52-55.
[5] 洪德峰,张学舜,袁延乐,等.不同密度对玉米组合正反交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8(4):35,54.
[6] 潘敏娜.玉米自交系不同穗行杂交种与正反交杂交种产量差异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80,91.
[7] 张玉明.正反交不一样[J].生物学通报,2009,44(2):19-20.
[8] 王志伟,王清连,张永山.QTL遗传效应正反交差异研究[J].棉花学报,2007,19(3):194-198.
[9] 李浩川,刘宗华,王琳,等.杂交当代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的正反交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1):1-4,11.
[10] 刘宗华,李浩川,汤继华,等.玉米籽粒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的母体效应分析[C].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11] 丰光,刘志芳,吴宇锦,等.玉米正反交对主要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J].作物杂志,2009(2):70-72. [12 ] 刑吉敏,蔡春泉,王维真,等.国外种质×国内种质玉米单交种产量构成性状的遗传分析[J].玉米科学,2005,13(1):55-59.
[13] 李明爽,傅洪拓,龚永生,等.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17-122.
[14] 王永飞,王鸣,王得元,等.杂种优势早期预测研究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1997,13(5):45-46.
[15] 黄清阳,高之仁,荣廷昭.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杂种产量的关系[J].遗传学报,1991,18(3):271-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