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化成,孙肇凤,郭广荣,等.油松天然林的地理分布和种源区的划分[J].林业科学,1981(03):258-270.
[2] 尤文忠,刘明国,李宏印,等.半干旱地区不同油松混交林的油松生长特征及植物多样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6):825- 829.
[3] 公宁宁,马履一,贾黎明,等.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树冠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5):9-12.
[4] 陈淑容.不同立地因子对楠木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0(2):157-160.
[5] 段劼,马履一,贾黎明,等.北京低山地区油松人工林立地指数表的编制及应用[J].林业科学,2009(3):7-12.
[6] 韩文娟,张文辉,何景峰,等.不同坡向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47-55.
[7] 徐化成,郭广荣,冯林,等.油松天然林的生长与地理——气候因素的关系[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1(4):9-13.
[8] 苟丽晖,孙兆地,聂立水,等.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母质油松林土壤氮、磷、钾含量垂直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3(4):961-966.
[9] 苏宝玲,殷有,赵昀,等.辽宁东部山区油松枯死原因及研究趋势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2001(6):10-12.
[10] 焦醒,刘广全.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9(5):1026-1032.
[11] 张玉钧,刘振玉.松山油松林群落特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6(2):96-99.
[12]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9-114.
[13] 冯伟,国润才,龚秋野,等.包头市针叶红化油松与正常油松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研究[J].北方园艺,2011(19):139-142.
[14] 高雪松,邓良基,张世熔.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5(2):53-56.
[15] 陈世品,黎茂彪,陈爱玲.不同坡位糙花少穗竹林养分分配格局[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3):193-198.
[16] Malle Mandre, Kadri K?resaar PriitK?resaar. Mineral nutrition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Scots pine on coastal dunes in South- West Estonia[J].Estonian Journal of Ecology,2008,57(1):70-80.
[17] 耿增超,张社奇,王国栋,等.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的时空效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98-104.
[18] 安慧,韦兰英,刘勇,等.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和白桦天然林细根垂直分布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 (4):611-619.
[19] 刘鑫,满秀玲,陈立明,等.坡位对小叶杨人工林生长及土壤养分空间差异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7(5):76-81.
[20] 高志亮,余新晓,岳永杰,等.北京市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S2):127-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