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明,李文雄.肥料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产量的调节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130-1137.
[2] 赵海新,杨丽敏,陈书强,等.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与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1,25(5):488-494.
[3] 吕丽华,陶洪斌,夏来坤,等.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J].作物学报,2008,34(3):447?455.
[4] 李国强,汤亮,张文宇,等.施氮量对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叶型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37(1):127-137.
[5] 李艳大,朱相成,汤亮,等.基于株型的水稻冠层光合生产模拟[J].作物学报,2011,37(5):868-875.
[6] 林洪鑫,潘晓华,石庆华,等.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1,25(1):79-85.
[7] 王夫玉,张洪程.行株距配比对水稻群体特征的影响[J].甘肃科学学报,2001,13(2):38-42.
[8] 潘圣刚,曹凑贵,蔡明历,等.栽插密度及方式对杂交水稻“红莲优 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6):845-849.
[9] 闫川,丁艳锋,王强盛,等.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7,21(5):530-536.
[10] 蔡炎.宽行窄株栽植方式的栽培效应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S2):143-144.
[11] 夏松年.单晚杂交稻宽行窄株法高产栽培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 2002,30(6):90.
[12] 尹兆友,卜建英.华安 3号不同密度、施氮量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2):155-156,159.
[13] 秦道珠,徐明岗,黄平娜,等.席草宽行窄株栽培法与产量结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128-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