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廷治,于洪运.辽宁气象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33-42.
[2] 张国林,梁群.近 500年辽宁西部地区干旱成因分析及防御[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S):215-218.
[3] 安昕,张国林.辽宁西部半干旱区近 50年降水趋势及周期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05):214-220.
[4] 王丽媛,于飞.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区划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1):84-88.
[5] 华蓉,安裕伦,杨广斌.贵州“十一五”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4):59-62.
[6] 方宏阳,杨志勇,栾清华,等.基于 SPI的京津冀地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水[J].利水电技术,2013,44(10):13-16.
[7] 卢路,刘家宏,秦大庸.海河流域 1469—2008年旱涝变化趋势及演变特征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9):8-11.
[8] 周丽,谢贤健,王芳,等.1971—2009年内江地区的旱涝特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8):110-113.
[9] 李渝,蒋太明,王静贵.州喀斯特山区季节性干旱特征及对策:以桐梓县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43-46.
[10] 邱新强,陆振广,张玉顺,等.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夏玉米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27):68-75.
[11] 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农作物灌溉实验资料汇编成果[Z].辽宁: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1990:20-27.
[12] 廖婧琳,苏置,冯泽,等.54年来农业自然灾害对贵州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以农业及粮食生产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 11114-11117.
[13] 谭佳容,孙照渤,陈海山.旱涝指数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25(2):l53-158.
[14] 王国敏,周庆元.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求索,2008(1): 48-50
[15] 安维默.用 Excel管理和分析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08-263.
[16] 杨永岐.农业气象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26-53.
[17]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13-204.
[18] 程维新,胡朝炳,张兴权.农田蒸发与作物耗水量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111-126.
[19] 亓来福,王继琴.从农业需水量评价我国的干旱状况[J].应用气象学报,1998(3):356-360.
[20] 严昶升.燕辽易旱区生态农业的雏形[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7-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