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温健,郑观溢.木薯北移栽培的可能性及存在问题[J].中国农业科学,1964,5(2):45-48.
[2] 林洪鑫,袁展汽,刘仁根,等.江西红壤旱地木薯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7):204-208.
[3] 袁展汽,林洪鑫,古碧,等.北移江西种植的木薯品种鲜薯产量及淀粉品质差异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2007-2011.
[4] 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2-27.
[5] 任丽,范君龙,刘新浩,等.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花生区域品种的综合分析评价[J].农业科技通讯,2009(1):76-79.
[6] 陈海玲,黄金堂,郑国栋,等.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全国南方区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J]花生学报,2011,40(4):44-47.
[7] 赵金环,崔向华,刘淑艳.运用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评价夏播花生区试品种[J].花生学报,2009,38(2):44-48.
[8] 李清华,黄金堂,陈海玲.应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南方区春花生新品种[J].花生学报,2006,35(4):31-35.
[9] 冯连军,朱列书,杨亚,等.烤烟新品种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J].作物研究,2011,25(1):47-50.
[10] 雷中华,王琴,石必显,等.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向日葵品种进行综合评价[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9):1770-1774.
[11] 王军卫,张改生,刘宏伟,等.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选育优良杂种小麦品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23-26.
[12] 杨晓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评估小麦新品种的探讨[J].上海农业学报,1994,10(1):13-19.
[13] 刘廷辉.灰色系统理论在青稞品种综合试验中的应用[J].大麦科学,2004(3):23-25.
[14] 郭媛贞,陈炳坤,黄金堂,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福建省大麦新品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27):41-44.
[15] 崔向华,霍磊,段萤,等.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数学对芝麻区试品种的分析评价[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4):420-424.
[16] 李海龙.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油菜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1,13(4):35-39.
[17] 向长萍,谢军,周逊,等.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苦瓜主要品种的评估[J].园艺学报,2001,28(6):567-569.
[18] 陈世平,陈光铭.灰色系统理论在柑桔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2):282-285.
[19] 沈建生,陈一帆,林贤锐.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早熟桃果实经济性状的综合评判[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3):1-4.
[20] 唐成斌,龙绍云.灰色系统理论在牧草引种上的应用初探[J].草业科学,1991,8(6):44-47.
[21] 陈冠喜,李开绵,叶剑秋,等.6个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初步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9(06):26-29.
[22] 畅宁,刘国道,黄必志.4个木薯新品种引种试种适应性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8(02):180-183.
[23] 许泳清,李华伟,汤浩,等.6个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03):60-62.
[24] 王群芳,陈仲南,邹贵才,等.桂平市木薯品种筛选比较试验报告[J].广西农学报,2008(05):16-19.
[25] 张树河,李海明,吴松海,等.10个木薯新品种(系)引种比较试验[J].中国热带农业,2010(03):39-40.
[26] 刘倩,刘光华,张林辉,等.4个木薯优良品种在怒江干热河谷的试种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10(01):3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