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陶诗言,等.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16-180.
[2] 高守亭,赵思雄,周小平,等.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3,27(4):618-627.
[3] 东高红,解以扬,于莉莉.一次局地大暴雨的落区分析与预报[J].气象,2010,36(6):50-58.
[4] 孙淑清,周玉淑.今年来我国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7,31(6):1171-1181.
[5] 杨晓霞,万丰,刘还珠,等.山东春秋季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形成机制初探[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2):183.
[6] 姚文清,徐祥德.一次特大暴雨中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3,14(3):287-298.
[7] 任敏,郝莹,陈焱,等.暴雨落区的统计与分析研究[J].气象科学,2007,27(2):214-219.
[8] 梁漆波.特大暴雨非常规资料的初步分析[J].气象,28(1):34-38.
[9] 赵宇,张兴强,杨晓霞.山东春季一次罕见暴雨天气的湿位涡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27(6):836-843.
[10] 孙兴池,王建国,薛德强,等.2005年9月18日山东突发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J].气象,2006,36(4):595-600.
[11] 张少林,龚佃利,张苏平,等.2003年山东雨季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35(2):177-182.
[12] 曹钢锋,张善君,朱官忠,等.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161-163.
[13] 杨晓霞,万丰,刘还珠,等.山东春秋季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形成机制初探[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2):183.
[14] 谷文龙,王咏清,李春虎.台风碧利斯的位涡场分析[J].山东气象,2007,27(111):1-5.
[15] 吴国雄,蔡雅萍,唐晓菁.湿位涡和倾斜涡度发展[J].气象学报,1995,53(4):387-404.
[16] 吴国雄,蔡雅萍.风垂直切变和下滑倾斜涡度发展[J].大气科学,1997,21(3):273-281.
[17] 冉令坤,楚艳丽,等.熵面和湿等熵面倾斜发展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07,31(4):655-665.
[18] 陈渭民.卫星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