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生荣,庞启华,罗传浩,等.绵阳广适性小麦品种选育的进展及评价[J].麦类作物,1996(3):10-11.
[2] 李生荣.20世纪绵阳号小麦品种选育及应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18(4):79-83.
[3] 李生荣,陶军,杜小英,等.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J].中国种业,2008(6):67.
[4] 李生荣,杜小英.小麦新品种绵麦45和绵麦46的选育[J].农业科技通讯,2009(12):140-141.
[5] 李生荣,杜小英,任勇,等.小麦新品种绵麦367的选育[J].农业科学通讯之粮食作物,2012(7):157-158.
[6] 杨华安,吴立人,Stubbs R W.绵阳系统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0,23(6):l-5.
[7] 吴立人,王凤乐,万安民,等.绵阳系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变异研究初报[J].西南农业学报,1993,6(1):71-74.
[8] 任勇,李生荣,周强,等.小麦温光型不育恢复系MR168对条锈菌CY32的抗性遗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1):149-152.
[9] 周强,李生荣,杜小英,等.小麦品种绵麦37成株期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2009,35(6):123-126.
[10] 陈华萍,魏育明,郑有良.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24(3):239-246.
[11] 卢学琴,胡尚连.绵阳系列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与SDS-沉降值关系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22(6):87-90.
[12] 侯永翠,蒲至恩,尚海英,等.斯卑尔脱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315-321.
[13] 吴晓丽,包维楷.42份冬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4):1017-1022.
[14] 赵倩,姜鸿明,孙美芝,等.山东省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42-45.
[15] 刘朝辉,李江伟,乔庆洲,等.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J].作物杂志,2013(5):58-61.
[16] 林娜,吴卫,魏育明,等.小麦新品种川农16的品质性状相关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6):684-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