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仲培,陈国才,李健全.高寒冷凉山区早春鲜食玉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6):35.
[2] 王燕秋,赵守光,陈红弟,等.春播糯玉米品种 (组合) 比较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1(19):26-28.
[3] 王秋燕,杜周保,陈红江,等.3个甜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27-28.
[4] 潘春丹,徐晓梅.鲜食糯玉米优良品种的筛选与比较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09(5):119-121.
[5] 曹秀娟,徐晓梅,潘春丹.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3(2):45-46.
[6] 沈建,潘春丹.不同籽粒颜色糯玉米新品种引进和筛选比较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3(2):48-50.
[7] 郑圣斌.浙南山区 2010年鲜食糯玉米品种试验结果报告[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120-122.
[8] 张凤荷.超黑糯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10-112.
[9] 杨恩情,杨亚丽,马娅玲,等.漾濞县冬早鲜食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2014(3):55-57.
[10] 黄和勇,叶明鑫,陈艺婷,等.鲜食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12(3-4):63-65.
[11] 马春红,李运朝,增发,等.南非优质蛋白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70-72.
[12] 马彦彪,梁瑜.鲜食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初报[J].甘肃农业,2010(7):85-86.
[13] 候本军,林力,王敏芬,等.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21):18-21.
[14] 王晓梅,王福海,崔坤,等.特用糯玉米新品种组合的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309-4311.
[15] 郝小琴,余家安,高雷,等.三个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J].湖北农业科学,2011(6):1101-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