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熊洪,冉茂林,徐富贤,等.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J].作物学报,2000,26(3):297-304.
[2] 李义珍,黄育民,陈子超,等.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1,6(1):1-12.
[3] 施能浦.杂交中稻—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1997(5): 18-20.
[4] 郑景生,林文雄,林义珍,等.再生稻头季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季氮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78-82.
[5] 施能浦.杂交早稻—再生稻栽培特性与技术研究初报[J].杂交水稻,1995(1):18-23.
[6] 施能浦.福建杂交中稻—再生稻亩产吨粮栽培技术[J].再生稻, 1997(7):1-6.
[7] 陈鸿飞,杨东,林文雄,等.头季稻氮肥运筹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1):50-56.
[8] 柏新付,蔡水萍,聂凡.脱落酸与稻麦籽粒灌浆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3):40-41.
[9] 李扬瑞.甘蔗叶片的细胞器 Mg2+-ATP酶活性(简报) [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6):20-22.
[10]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 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1] 黄锦文,梁义元,林文雄,等.不同类型水稻籽粒灌浆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1):10-13.
[12] 黄琪玉,吴志强.稻穗 ATP酶活性与籽粒灌浆的关系[J].福建农学院报,1989,18(4):487-493.
[13] 杨建昌,彭少兵,顾世梁,等.水稻灌浆期籽粒中 3个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变化[J].作物学报,2001,27(2):157-164.
[14] 李木英,潘晓华,石庆华,等.两季杂交稻结实期茎鞘物质运转特性及其对籽粒灌浆影响的初步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10(3): 296-302.
[15] 王志琴,杨建昌,王学明,等.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原因探讨[J].作物学报,1998,24(6):782-787.
[16] 谢光辉,杨建昌,王志琴,等.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籽粒生理活性的关系[J].作物学报,2001,27(5):558-565.
[17] 万骏南,吴建富,邓强辉,等.水稻籽粒灌浆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24-8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