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中国贫困区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9):132-139.
[2] 邢成举,葛志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宏观状况、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基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及相关成果的分析与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3(5):123-128.
[3] 刘莜红,张琳.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中的跨域治理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13(4):82-87.
[4] 杜明义,余忠淑.生态资本视角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治理[J].理论月刊,2013(2):176-179.
[5] 李仙娥,李倩,牛国欣.构建集中连片特困区生态减贫的长效机制[J].生态经济,2014(4):115-118.
[6] 刘宥延,巩建锋,段淇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农牧民贫困的关系及反贫困对策[J].草业科学,2014(8):1580-1586.
[7] 王兆峰.武陵山区的优势、劣势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52-54.
[8] 周应华.武陵山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和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湘西州、恩施州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5(4):44-48.
[9] 黄小俊,王亚飞.武陵山区资源整合与战略性产业的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9303-9305.
[10] 刘璐琳.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6):71-79.
[11] 童中贤,曾群华,马俊.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增长极培育的战略分析——以武陵山地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2(4):85-96.
[12] 周伟,黄祥芳.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调查与扶贫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3):118-124.
[13] 何家理,马治虎,陈绪敖.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状况调查[J].水土保持通报,2012(4):251-254.
[14] 陈绪敖,查芳,何家理.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35-137.
[15] 曲玮,涂勤,牛叔文,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贫困效应检验——自然地理条件对农村贫困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2):21-34.
[16] 席恒,郑子健.秦巴山区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36-141.
[17] 孙智君.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71-72.
[18] 陈晓燕,段德君.后旅游扶贫时代的乡村旅游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7):431-433.
[19] 董正秀,周晓平.苏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径[J].中国农学通报,2011(4):488-492.
[20] 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3):6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