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einer J. Plant population ecology in agriculture. In Agro ecology. (Eds. C. Ronald Carol et al)McCray-Hill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90. 235~262 [2]赵松龄,李凤民,张大勇,段舜山[J].生态学报,1997,17(1):101-104. [3] 马国胜,薛吉全,路海东, 张仁和,邰书静,任建宏, [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 1247-1253 [4] 田红琳,杨华等[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 (30): 100-104 [5] 刘永红,李本国,吴光清等[J].西南农业学报,1998年11卷育种和栽培专辑217-222 [6] 李明启,作物光合效率与产量的关系及影响光合效率的内在因子,[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0(02):1-8 [7] 李潮海,苏新宏,谢瑞芝,S周苏玫,李登海等,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夏玉米产量与气候生态条件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1,15(3)0578-1752 [8] 苏玉梅,王晓立.春播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06):114-117 [9] 丰光,李妍妍,景希强.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1,19(1):109-111 [10] 杨吉顺,高辉远,刘鹏,等.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7):1226-1233 [11] 吕新,白萍,张伟,等. 不同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分析[J] .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285-288 [12] 刘明,陶洪斌,王璞,等. 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J]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1):18-23 [13] 李杰,张洪程,董洋阳,等. 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J ] .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 (13):2661-2672 [14] 薛吉全,张仁和,马国胜,等.种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6):1022-1029. [15] 星耀武,史新海,王慷林,张付娟等.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4):92-94.[16] 佟屏亚,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13(1):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