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立明.连城红心甘薯干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马代夫.中国甘薯育种与产业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90-294.
[2] 黄艳霞,杨立明,林子龙,等.福建省紫甘薯的研究利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福建农业技,2012(7):81-82.
[3] 辛国胜,林祖军,韩俊杰,等.紫甘薯花色素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前景[J].辽宁农业科学,2006(5):48-50.
[4] 温桃勇,刘小强.紫色甘薯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J].安徽农业科学,2009, 37(5):1954-1956,2035.
[5] 夏春丽,于永利,张小燕.甘薯的营养保健作用及开发利用 [J].食品工程, 2008(3):28-31.
[6] 李彦青,卢森权,黄咏梅,等.紫色甘薯花青素的应用前景 [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29):12641-12642,12646.
[7] 付玉凡,陈敏,叶小利.紫肉甘薯研究与利用进展及其对策//马代夫.中国甘薯育种与产业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34-240.
[8] 陆国权,唐忠厚.甘薯花青素特征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马代夫.中国甘薯育种与产业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67-271.
[9]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等.紫心甘薯育种现状及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5):709-713.
[10]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等.紫心甘薯品种宁紫薯1号的特性鉴定及利用评价[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6):1435-1437.
[11] 李强,谢逸萍,王欣,等.食用紫肉甘薯新品种徐紫薯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学报,2014,42(8):88-89.
[12] 潘祥华.紫甘薯新品种福宁紫3号的选育[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9):1459-1463.
[13] 邱永祥,胡蓉,林武,等.紫肉色甘薯新品种福薯9号的选育和栽培要点[J].福建农业学报,2009,24(6):500-503.
[14 ] 蔡南通,吴文明,余华,等.紫色甘薯引进筛选与开发利用[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2):223-228.
[15] 梁金平,杨立明,林纪生,等.加工专用型紫色甘薯品种的筛选与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5):75-80.
[16] 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等.甘薯育种与甘薯产业发展//马代夫.中国甘薯育种与产业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3-10.
[17] 张海燕,王庆美,张立明,等.紫色甘薯脯的生产加工及产业化开发[J].粮油加工,2009(10):129-131.
[18] 黄咏梅,卢森权,李彥青,等.广西紫色甘薯品种比较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7):827-831.
[19] 钟玉杨,中奕,崔纪超,等.特用薯新品种南方 (莆田点) 区域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0):32-33.
[20] 傅玉凡,陈敏,叶小利,等.紫肉甘薯花色苷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185-2192.
[21] 黄洁,甘学德,许瑞丽,等.21份紫甘薯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及其产量评价[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2):215-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