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蕾,许国庆,刘培斌,等.蚜虫生物学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204-3206. 
[2]	黄晓磊,乔格侠.蚜虫学研究现状与学科发展趋势[J].昆虫学报,2006,49(6):1017-1026. 
[3]	武宇鹏,李友莲.蚜虫防治技术与研究应用新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3,31(2):64-68. 
[4]	过七根,周瑶敏.蚜虫防治研究新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9):90-91. 
[5]	李伟,宣维健,王红托,等.我国大陆寄生蚜虫的病原真菌[J].昆虫知识,2005,42(1):31-35. 
[6]	黄刚,徐明勇,钱凤英,等.白僵菌对烟蚜的致病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 20528-20529. 
[7]	杨斌,王晓波,何美军.玫烟色拟青霉代谢产物对烟蚜的毒杀活性[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24(4):38-41. 
[8]	唐平华,陈国平,朱明库,等.蚜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13,39(2): 5-12. 
[9]	陈巍巍,冯明光.玫烟色拟青霉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昆虫天敌,1999,21(3):140-144. 
[10]	武觐文,王德祥.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3)[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203-210. 
[11]	徐伟松,胡美英,钟国华,等.几种拟青霉代谢产物对蚜虫生物活性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3,(5):45-48. 
[12]	徐伟松,钟国华,李畅方,等.两种拟青霉菌提取物对菜蚜的控制作用[J].植物保护,2007,33(6):35-38. 
[13]	张仙红,嵇能焕.玫烟色拟青霉菌株的毒力测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1):24-26. 
[14]	黄振,任顺祥,黎崇军.玫烟色拟青霉对烟粉虱的致病力测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8(1):40-44. 
[15]	王清海,万平平,黄玉杰,等.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科学,2005,18(4):37-41. 
[16]	张艳璇,季洁,林坚贞,等.释放胡瓜钝绥螨控制毛竹害螨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4,19(2):73-77. 
[17]	张艳璇,林坚贞,季洁,等.胡瓜钝绥螨控制柑桔害螨研究[J].植物保护,2003,29(5):31-33. 
[18]	张艳璇,王福堂,季洁,等.胡瓜钝绥螨对香梨害螨控制作用的评价及其应用策略[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3):518-524. 
[19]	邓建华,吴兴富,庄辉,等.两种拟青霉菌对烟蚜感染作用试验[J].烟草科技,2005,3:46-48. 
[20]	孙莉,张艳璇,赵玲玲,等.白僵菌与玫烟色拟青霉菌两菌株防控烟粉虱若虫的潜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增刊):225-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