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淑梅,丁俊杰,郑天琪.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结果[J].大豆科学,2002,21(4):295-297.
[2] 马淑梅.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5):820-824.
[3] 马淑梅.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评价和广谱抗源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60-264.
[4] 马淑梅,李宝英.东北春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1997,27(2):180.
[5] 马淑梅,李宝英.绥化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化的研究[J].大豆科学,1994,13(4):281-285.
[6]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目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7]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目录(续编)[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8] 林红.野生大豆特异资源的鉴定和利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1):41-43.
[9] 杨雪峰,齐宁,林红,等.原生境野生大豆灰斑病抗性评价与发掘[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1-3.
[10] 杨雪峰,齐宁,林红,等.野生大豆及种间杂交后代抗灰斑病鉴定筛选[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3):17-19
[11] 姚振纯,张玉华.野生大豆田间感染大豆灰斑病简报[J].大豆科学,1986,5(4):349-350.
[12] 杨光宇,王洋,马晓萍,等.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2005,30(2):61-63.
[13] 杨振宇,本多健一郎,王曙明,等.中国东北抗蚜野生大豆重复鉴定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4,29(5):3-6.
[14] 薛津.2005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新品种[J].大豆科学,2005,24(2):157-160.
[15] 王红蕾.2006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新品种[J].大豆科学,2006,25(2):199-204.
[16] 董英山.中国野生大豆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4):394-400.
[17] 杨光宇.东北地区野生、半野生大豆在大豆育种中利用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1997,16(3):259-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