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宗华,汤继华,卫晓轶,等.氮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7(11):2409-2417.
[2] 向道权,黄烈健,曹永国,等.玉米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03):1-5.
[3] 李军虎.夏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1997,5(3):016-019.
[4] 梁晓玲,阿布来提,冯国俊,等.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1,9(1):016-020.
[5] 广成,薛雁,苟升学.玉米 8个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2,10(3):033-035.
[6] 何代元,吴广成,刘强,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3,11(4):058-060.
[7] 刘帆,石海春,余学杰.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5,13(3):017-020.
[8] 王大春.不同产量水平下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6,14(2):040-041.
[9] 岳尧海,周小辉,任军.夏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6,14(6):059-061.
[10] 乐素菊,王晓明,曾慕衡,等.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7,15(1):041-043.
[11] 广成,薛雁,苟升学.玉米 10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J].西北农学报, 2001,10(1):96-99.
[12] 徐乐澜.玉米几个数量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J].辽宁农业科学, 1990(5):15-17.
[13] 吴渝生.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的分析[J].玉米科学, 1997,5(3):7-10.
[14] 盖钧镒.试验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5] 敬艳辉,邢留伟.通径分析及其应用[J].统计教育,2006(2):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