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丽芳,王德轩,上官周平. 大穗小麦品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12, 32(3): 435-439 [2] 周阳,何中虎,陈新民,王德森,张勇,张改生. 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J]. 作物学报,2007, 33(9): 1530-1535 [3] 于经川,刘兆晔,蒋鸿明. 小麦株高、穗幅宽和植株展开度的研究[J].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 18(1): 7-11 [4] 陈明灿,刘素云,王国峰,史国安,付国占,李友军,焦念元,王黎明. 三个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高产特性分析[J].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32(3):25-26 [5] 徐黎黎,李伟,郑有良. 东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6, 26(6): 15-20 [6] 贺江舟,龚明福,范君华,等. 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在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J]. 新疆农业科学,2010, 47(3): 431-437 [7] 赵益新,陈巨东. 通径分析模型及其在生态因子决定程度研究中的应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0(1): 120-123 [8] 蔡甲冰,刘钰,许迪,史宝成. 基于通径分析原理的冬小麦缺水诊断指标敏感性分析[J]. 水利学报,2008, 39(1): 83-89 [9] 杜家菊,陈志伟. 使用SPSS线性回归实现通径分析的方法[J]. 生物学通报,2010, 45(2): 4-6 [10] 宋志伟,杨首乐. 春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6, 22(5): 174-176 [11] 杨进文,李亚丽,王曙光,孙黛珍,史雨刚,陈卫国. 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13, 5: 407-411 [12] 田纪春,邓志英,胡瑞波,王延训.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J]. 作物学报,2006, 32(11): 1699-1705 [13] 赵倩,姜鸿明,孙美芝,李林志,辛庆国. 山东省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1, 27(7): 42-45 [14] 王勇,李斯深,李安飞,李宪彬,王洪刚,李晴祺. 小麦种质抗倒性的评价和抗倒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2000, 20(1): 79-85 [15] 刘朝辉,李江伟,蒋志凯,马华平,付亮. 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13, 45(9): 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