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邹剑秋,王艳秋,张志鹏,等.A3型细胞质能源用甜高粱生物产量、茎秆含糖锤度和出汁率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2):8-13.
[2] 王艳秋,邹剑秋,张志鹏,等.能源甜高粱茎秆节间锤度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5):6-11.
[3] 樊翠芹,王贵启,李秉华,等.河北省棉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23-25.
[4] 张泽溥.我国农田杂草治理技术的发展[J].植物保护,2004(2):28-33.
[5] 石永顺.高粱田除草剂的筛选与评价[J].杂粮作物,2009,29(6):403-404.
[6] 董海,杨皓,杨眉,等.高粱田苗前化学除草技术初探[J].杂粮科学,2007(3):48-49.
[7] 李鹤鹏,杨广益.高粱除草药剂的筛选[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2):65-67.
[8] 冷廷瑞,王瑛霞,杨君,等.几种除草剂在高粱田中的效果比较[J].辽宁农业科学,2012(5):26-29.
[9] 刘天朋,赵甘霖,倪先林,等.不同除草剂在不同时期施用的除草效果及对高粱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6):17564-17566.
[10] 王丽娟,徐秀德,董怀玉,等.多种除草剂防除高粱田杂草的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3(1):51-53.
[11] 高粱田间草害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7):58-59.
[12] 刘玉涛,赵秀梅,王宇先,等.几种除草剂对纤维高粱苗后杂草防治效果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4):59-62.
[13] 唐永清,王朴,王家武,等.高粱苗前化学除草技术[J].杂草科学,2004(4):40-43.
[14] 王艳秋,张飞,邹剑秋,等.不同除草剂处理下高粱出苗及光合物质生产[J].西北农业学报,2013,22(10):108-115.
[15] 王忠武.农田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J].杂粮作物,2006,26(1):130.
[16] 崔香仙.延边地区水田杂草防除现状及其对策[D].延吉:延边大学,2007.
[17] 刘利利,彭秋.不同除草剂对贵州高粱田苗前杂草的防效[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118-120.
[18] 宋风仙,张玉聚,孔建,等.乙草胺与噻磺隆混用防除杂草试验[J].植物保护,1998,24(4):47-49.
[19] 于险峰,关成宏,辛明远,等.我国长残效除草剂使用概况、问题及对策[J].农药,2003,42(11):5-10.
[20] 李永丰,李宜慰,刘正道,等.抗药性杂草种群的发展及其防治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1):4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