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玉米.(2017-03-02)[2017-07-13].http://baike.so.com/doc/5370249-5606124.html. [2] 玉米的主要用途.(2012-09-09)[2017-07-13].http://www.doc88.com/p-989462152068.html. [3] 牟锦毅.粮油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68. [4] 杨红旗,路凤银,郝仰坤,等.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368-373. [5] 路立平,赵化春,赵娜,等.世界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玉米科学,2006,14(5):149-151. [6] 徐艳霞,李旭业,王晓春,等.建国以来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发展与成就[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165-168. [7] 赵亮,张有才,樊东.俄罗斯输华玉米有害生物风险分析[J].植物检疫,2017,31(3):53-55. [8] 张伟锋,刘新娇,李秋枫,等.世界玉米生产与贸易概况分析[J].世界农业,2014,(3):111-114. [9] 陈国平.美国的玉米生产及考察后的反思[J].作物杂志,1992,(2):1~4. [10] 刘志全,路立平,沈海波,等.美国高产竞赛简介[J].玉米科学,2004,(4):111~113. [11] 陈国平,赵九然.试论超级玉米的育种、栽培模式[C]//陈国平.玉米栽培研究50年——陈国平先生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33~440. [12] 刘志全,李万良,路立平,2006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的启示[J].玉米科学,2007,(6):144~145. [13] 陈国平,杨国航,赵明,等.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8,16(4):1-4. [14] 王明文,彭昌家,罗东洋,等.南充市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7):94-95. [15] 布 娅.新疆博州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J].农业科技通讯,2012,(8):156-157. [16] 杨 仙,刘小勐,陆军鹏.2010年南阳市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世界,2011,(7):26-28. [17] 王显立,申流柱,李建华,等.杂交玉米新品种(组合)引种试验与示范[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5):30-34. [18] 那 颖.2014年沈阳市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园艺与种苗,2016,(8):76-78. [19] 袁恒新,丘维元,徐明珍,等.2009年贵州省杂交玉米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5):69-70. [20] 文西强,陈中文,王宏飞,等.高产杂交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农技服务,2013,30(12):1262-1263. [21] 罗荣成,吕宏高,周开学.8个高产玉米新品种的比较试验[J].农技服务,2013,30(9):919,923. [22] 马育华.试验统计[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204-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