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天军.枣果采后生理特性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宁夏农林科技, 2005,(4):29-31. [2] 韩雅姗主编.食品化学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6:75-77,39-41. [3] 张友杰.以蒽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果蔬中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J].分析化学,1997,5(3):167-171. [4]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5. [5] 王春生,王永勤,赵猛,等.气调贮藏对鲜枣保鲜效果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 2004,(4):20-22. [6] 张有林,韩军歧,张润光.低温、减压和臭氧对冬枣保鲜的生理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10):2102-2110. [7] 陈祖钺,王如福,祁寿春,等.鲜枣贮藏的初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83,3(2):48-53. [8] 曲泽洲,李三凯,胡京萍,等.脆枣贮藏保鲜试验初报[J].北京农学院学报,1985,(2):114-118. [9] 王文辉,孙希生,王志华,等.大平顶枣采后生理特性研究[J].果树学报, 2003,20(4):275-279. [10] 田建文,贺普超,许明宪.植物激素与柿果保鲜的关系[J].园艺学报,2000,(2):114-118. [11] 张有林,陈锦屏,刘文广,等.鲜枣贮期脱落酸与品质变化关系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0,16(5):106-109. [12] 王淑琴,颜廷才,贾福生,等.辽西大枣减压贮藏及其生理生化的研究[J].保鲜与加工, 2004,(2):29-32. [13] 韩雅姗主编.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181-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