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召军.植物保护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2] 曾士迈.植保系统工程导论.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21-21. [3] 游建章.粮食安全经济学:一个标准模型分析框架.农业经济问题,2003,(3):30-35. [4] 王俊鸣.联合国大力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科技日报,2004-10-17(5). [5] 钟甫宁,朱晶,曹宝明.粮食市场的市场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1-12. [6] 翟虎渠.坚持依靠政策 科技与投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经济问题,2004,(1):24-26. [7] 戴小枫,叶志华,曹雅忠等.浅析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成灾特点与减灾对策.应用生态学报,1999,10(1):119-122. [8] Ou,S.H.Rice Diseases,2nd ed.Commonwealth Mycological Institute,UK, 1985:380-380. [9] Herdt, R. W. Equilty considerations in setting priorities for third world rice biotechnology research.Development:Seeds of Change.1988,(4):19-24. [10] 管致和.植物保护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1. [11] 孙漱源.稻瘟病.见:方中达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16-120. [12] 曾士迈.农业植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7. [13] 许汉英,刘志研,于元详.伏马毒素的研究及其对玉米产业的影响.世界农业,2003,(8):42-44. [14] 厉为民,孙淑英等.世界粮食安全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39. [15] 王翰林,罗晓燕.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刻不容缓[EB/OL] .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3586/20021014/841707.html,2002-10-14. [16] 李永平.紫茎泽兰的防治.中国农技推广,2005,(1):43-44. [17] 马以贵,冯洁, 张楚菁等.美国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对策.世界农业,2002,(7):36-37. [18] 欧阳迪莎,施祖美,吴祖建等.植物病害与粮食安全.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6):24-26. [19] 唐爱平,喻文杰,张尚武.农业生产第一灾[EB/OL]. http://www.hnol.net/gb/content/2003-12/17/content_2254534.htm,2003-12-17. [20] 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3. [21] 石旺鹏,严毓华.控制蝗灾保护全球农业.世界农业,2002,(12):34-35. [22] 黄鸿章.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新世纪展望.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4):50-53. [23] 张魁林.第二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在武汉举行[EB/OL] .http://www.agri.gov.cn/xxlb/t20041129_278591.htm.2004-11-29. [24] 蔡承智,陈阜.中国粮食安全预测及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4,(4):16-20. [25] 闫新甫.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世界农业,2001,(4):22-23. [26] 李宏伟.世界转基因作物发展趋势.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5,(1):44-47. [27] 张启发.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中国农业信息,2005,(2):4-7. [28]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53-253. [29] 蒋建科.我国作物病虫害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人民日报,2004-5-13(2). [30] 杨崇良.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山东农业科学,1997,(6):43-46. [31] 江爱良.近40年来世界粮食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概况.生态农业研究,1993,(4):6-14. [32] 姚建仁,郑永权.董丰收.浅谈农药残留污染、中毒与控制策略.植物保护,2001,27(3):31-35. [33] Pimenta D.Acquary,H.Biltomen M.etal.Bioscience,1992,40(10):750-760. [34] 徐骅,陶建平.食品安全战略选择与中国生物农药的发展.世界农业,2003,(7):4-6. [35] 黄艳娥,阚保东.转基因产品的生产与安全管理.世界农业,2001,(3):14-16. [36] 徐学荣,吴祖建,林奇英,等.可持续植物保护及其综合评价.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314-317. [37] 徐学荣.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优化:[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4:79-85. [38] 胡靖.中国粮食安全:公共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中国农村观察,2000,(4):24-30. [39] 贾佩华.控制农作物病虫灾害为至200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作贡献.见:农业部课题研究组编.中国2000年农业发展问题探讨.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19-124. [40] 李辉,赵于北.国际知名学者认为协调不足导致中国粮食作物减产[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4year/2004-07-22/26/462948.shtml,2004-7-22. [41] 谢联辉.关于21世纪植物保护的若干思考.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5-7. [42] 杨跃萍.云南农大朱有勇获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研一等奖[EB/OL] .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0/16/content_2098172.htm,2004-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