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梁维坚,董德芬.大果榛子育种与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1-2. [2] 孙万和,李体智.榛子板栗优质高效生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2.
 [3] 马艳丽,王鹏.低温胁迫对2 种丁香属植物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36(2):54-59.
 [4] 黄永红,沈洪波,陈学森.杏树抗寒生理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91-195.
 [5] 刘国成,马怀宇,吕德国,等.寒富苹果及其亲本越冬期生理特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1):4819-4822.
 [6] 高京草,王慧霞,李西选.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与枣树枝条抗寒性的关系研究[J].北方园艺,2010(23):18-20.
 [7] Bradford M. 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the quantitation of microgram quantities of prote i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proteindye binding[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1976,72:248-254.
 [8] 张志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7-128,159-160.
 [9] 石峰.低温对园林植物体内渗透物质与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11(5):85-88.
 [10] 蔡青,李成琼,司军.结球甘蓝耐寒性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9 (2):1-3.
 [11] 李静,李贤忠,宁德鲁,等.核桃抗寒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13,19(23):38-39.
 [12] 朱政,蒋家月,江昌俊,等.低温胁迫对茶树叶片S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1):24-26.
 [13] 陈新华,郭宝林,赵静,等.休眠期内甜樱桃不同品种枝条的抗寒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2(6):37-40.
 [14] 王淑杰,王家民,李亚东,等.可溶性全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与葡萄抗寒性关系的研究[J].北方园艺,1996,2:13-14.
 [15] 宋宇琴,吴国良,刘群龙,等.核桃枝条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测定[J]. 干果研究进展,2007(5):242-246.
 [16] 亓白岩,周冬琴,於朝广,等.8 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5):258-263.
 [17] 王勇,田建保,石美娟,等.金薄香核桃新品种枝条抗寒性综合鉴定[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5):412-417,426.
 [18] 刘颖.低温胁迫下白三叶不同品种形态和生理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
 [19] 岳英,鲁晓燕,杨小娟,等.梨抗寒性生理指标的筛选[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5):551-556.
 [20] 杨途熙,魏安智,李晓,等.越冬过程中花椒抗寒性与组织水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6):579-582.
 [21] 曹建东,陈佰鸿,王利军,等.葡萄抗寒性生理指标筛选及其评价[J]. 西北植物学报,2010,30(11):2232-2239.
 [22] 李支成.果树生理生化状况与抗寒性的关系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90-91.
 [23] 高庆玉,崔方.黑龙江省5 个主栽葡萄品种抗寒性鉴定[J].中国果树.2009(2):21-23.
 [24] 张基德,李玉梅,陈艳秋,等.梨品种枝条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变化规律与抗寒性的关系[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4,26(4):281-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