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赵思雄,傅慎明.2004年9月川渝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J].大气科学,2007,31(6):1060-1075. [2]	刘毅,杨春,王欢,黎中菊.“0804”重庆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重庆气象,2012,41(1):19-24.
 [3]	孙兴池,王西磊,周雪松.纬向切变线暴雨落区的精细化分析[J].气象,2012,38(7):779-785.
 [4]	何立富,黄忠,郝立生.“0374”南京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J].气象科技,2006,34(4):446-454.
 [5]	顾清源,肖递祥,黄楚惠,等.低空急流在副高西北侧连续性暴雨中的触发作用[J].气象,2009,35(4):59-67.
 [6]	刘晓波,储海.一次西南低涡东移引发长江中下游暴雨的诊断研究[J].气象,2015,41(7):825-832.
 [7]	黎惠金.2005年“05.6”广西持续性大暴雨成因分析[J].广西气象,	2006,27(3):22-25.
 [8]	卢敬华.西南低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
 [9]	屠妮妮,段玮.2006年9月4—5日四川暴雨过程分析[J].气象,2008,34(7):51-60.
 [10]	郭大梅,方建刚,李萍云.西北地区东部一次持续性暴雨环流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66-6570.
 [11]	杨利群,杨静,廖移山,等.贵州南部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暴雨灾害,2010.29(3):208-215.
 [12]	毕宝贵,鲍媛媛,李泽椿.“02.6”陕南大暴雨的结构及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06,6(1):34-44.
 [13]	黄庆国,覃彦英,罗思泽.2005年“05·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7,23(1):90-97.
 [14]	曾小团,农孟松,岑瀚,等.桂西两次强降雨过程对比分析[J].广西气象,2006,27(3):18-21.
 [15]	熊文兵,李江南,姚才,等.2006年岑溪市“7·25”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2):11-15.
 [16]	陶诗言,等.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7]	谢明,胡跃文,聂祥,等.单站气象要素资料在本地大—暴雨预报中的应用[J].贵州气象,2004.28(2):18-19.
 [18]	樊高峰,何月,顾骏强,等.基于GIS的浙江省暴雨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293-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