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皮妍,蒋科技,乔守怡,等.喜树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控[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11):051-060. [2]  雷英杰,刘鸿.喜树碱的全合成研究进展[J].合成化学,2000,8(2):124-129.
 [3]  刘菲.喜树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喜树碱含量的调控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0.
 [4]  谢星光,陈晏,卜元卿,等.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22):1-15.
 [5]  HsiangY,H.R Hertzberg,et al.Camptothecin induces protein-linked DNA Topoismerase,[J].Biol Chem,1985,260:14873-14878
 [6]  黄雪菊,林希,李沙,等.药用植物资源生态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14,33(4):146-153
 [7]  邱德有,宋经元,马小军等.丹参毛状根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的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4,2(5):699-703
 [8]  贾黎明,冯菊芬,文学军,等. 循环水根系分泌物收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6):6-10
 [9]  张重义,林文雄.药用植物的化感自毒作用与连作障碍[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9,17(1):189-196.
 [10]  陈龙,张美玲,辛明月,等.外源酚酸对盆栽大豆苗期生长发育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2014,30(24):129-132.
 [11]  王茂胜,康冀川,汪汉成,等.根系提取物对烤烟的自毒作用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4):91-96.
 [12]  丁海燕,程智慧.大蒜化感作用及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4(9):11-16.
 [13]  顾元,常志州,于建光,等.外源酚酸对水稻种子和幼苗的化感效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2):240-246.
 [14]  李忠,江立庚,唐荣华,等.花生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和化感作用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36(5):48-53.
 [15]  徐鹏.百合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16]  王芳.茄子连作障碍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17]  胡元森,李翠香,杜国营,等.黄瓜根分泌物中化感物质的鉴定及其化感效应[J].生态环境,2007,16(3):954-957
 [18]  程杏安,刘展眉,周煜喆,等.喜树水培体系中喜树碱、羟基喜树碱及其他组分的初步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37-41
 [19]  程杏安,刘展眉,邓儒杰,等.蛇根草水培体系中喜树碱、金丝桃苷及其他组分的初步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2013,19:94-97
 [20]  李彦斌,李建国,谷冬艳.植物化感自毒作用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增刊):347-350
 [21]  李建勇,张瑞明.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上的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16(4):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