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邱新法,刘昌明,曾燕.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37-442. [2]   陈隆勋,周秀骥,李维亮,等.中国近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气象学报,2004,62(5):634-646.
 [3]   任国玉,郭  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4] IPCC.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e[M].Cambridge,U 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1-300.
 [5]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63-73.
 [6]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7]   王遵娅,丁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8]   韩翠华,郝志新,郑景云.1951—2010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6):887-896.
 [9]   宋辞,裴韬,周成虎.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505-1509.
 [10]  鲜铁军,翟园.1961—2014年南允市气温周期变化和突变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2):211-216.
 [11]   陈廷芝,古月,尤莉,等.树轮记录的酒泉近240a来6—9月气温变化[J].干旱区研究,2012,29(1):47-54.
 [12]   王劲松,费晓玲,魏锋.中国西北近50 a来气温变化特征的进一步研究[J].中国沙漠,2008,28(4):724-732.
 [13]   赵庆云,李栋梁,吴洪宝.西北东部近40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J].高原气象,2006,25(4):643-650.
 [14] 刘吉峰,王金花,焦敏辉,等.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黄河流域的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1,28(5):860-865.
 [15] 李晓东,胡爱军,祁栋林,等.近53年青海省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特征[J].草业科学,2015,32(7):1061-1068.
 [16]  刘义花,周强,鲁延荣,等.湟水河流域近50年来农业气候资源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2):163-170.
 [17]  郭连云, 钟存,丁生祥,等.近50年局地气候变化及其对共和盆地贵南县草地退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 2009 (2): 147-152.
 [18]  汪青春,张国胜,李林,等.柴达木盆地近40a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J].干旱气象,2004,22(4):29-32.
 [19]  马艳,伊俊兰.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4):215-216.
 [20] 梁志勇,杨殷胜,梅朵.都兰地区近54年来气候变化特征[J].青海草业,2016,(1):2181-2188.
 [21]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6.37-59.
 [22]  符淙斌,王强.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大气科学,1992,16(4):482-493.
 [23]  萨日娜, 包永莲.近50年通辽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资源与环境科学,2013,13 (16): 26-28.
 [24]  杨勇,周学文.忻州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237-243.
 [25]  时兴合,赵燕宁,戴升,等.柴达木盆地4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2005,25(1):123-128.
 [26]  戴升,申红艳,李林,等.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3,32(1):211-220.
 [27]  施雅凤,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的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0,24(3):219-226.
 [28]  吕少宁,李栋梁,文军,等.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6):1378-1385.
 [29]  马晓波,李栋梁.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J].高原气象,2003,22(5):507-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