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静爱,史培军,刘颖慧,等.中国1990-1996年冰雹灾害及其时空动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9,8(3):46-53 [2] 周嵬,张强,康凤琴.我国西北地区降雹气候特征及若干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9):1029-1036.
 [3] 符琳,李维京,张培群,等.近50年我国冰雹年代际变化及北方冰雹趋势的成因分析[J].气象,2011,37(6):669-676.
 [4] 闵晶晶,曹晓钟,段宇辉,刘还珠,王式功.近30年京津冀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和突变分析[J].气象,2012,38(02):189-196.
 [5] 栗景翔,任玉欢,赵国庆,等. 临汾市冰雹气候特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252-257
 [6] 袭祝香,吕忠,兰飞飞,等.吉林省冰雹时空特点及冰雹过程评估[J].中国农学通报, 2016,32(6):139-144.
 [7] 孔锋,王一飞,吕丽莉,等. 1961-2016 年中国冰雹日数时空演变特征[J]. 水利水电技术,2018,49(3): 7-16.
 [8] 王在文,郑永光,刘还珠,等.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北京降雹天气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3):763-777.
 [9] 高晓梅,马守强,王旭,等. 潍坊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成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245-251.
 [10] 李典,李崇,班伟龙,等.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沈阳冰雹天气过程中的分析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243-248.
 [11] 程相坤,杨慧玲,李红斌,等.一次强单体雹暴结构和成雹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12,31(3):836-846.
 [12] 蒋瑛,朱克云,张杰.贵州地区冰雹云微物理过程及发展机制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2016,42(08):920-933.
 [13] 覃卫坚,寿绍文,高守亭,李启泰.一次冰雹过程的惯性重力波观测及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10,53(05):1039-1040+1047-1049.
 [14] 康凤琴,张强,马胜萍,乔艳君,郭学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冰雹形成机理[J].高原气象,2004(06):749-757.
 [15] 张核真,假拉.西藏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危险性区划[J].气象科技,2007(01):53-56.
 [16] 胡朝霞,齐彦斌,郭学良,洪延超.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01):37-48.
 [17]朱平,肖建设,伏洋.青藏高原东北部冰雹和雷雨预警的风暴单体识别特征对比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2,29(06):941-948.
 [18] 路红亚,林志强,洪健昌. 西藏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20):223-228.
 [19] 张立阳,杨昆,张之贤.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冰雹天气的时空变化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4,31(03):446-451.
 [20]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气候[M].科学出版社,1984.
 [21] 叶笃正,高由禧,等.青藏高原气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2]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拉萨会战组.夏半年青藏高原500 毫巴低涡切变线的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3]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24] Torrence C, Compo G P. A practical guide to wavelet analysis[J]. 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8, 79(1):61-78.
 [25]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等.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 701-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