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Vol. 38 ›› Issue (11): 64-74.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54
汪和廷1(), 张从合1(
), 方玉1,2, 褚进华3, 严志1, 周桂香1, 王林1, 杨韦1, 申广勒1, 王慧1
收稿日期:
2021-04-27
修回日期:
2021-06-18
出版日期:
2022-04-15
发布日期:
2022-05-18
通讯作者:
张从合
作者简介:
汪和廷,男,1989年出生,安徽岳西人,农艺师,硕士,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通信地址:230088 安徽合肥高新区创新大道98号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Tel:0551-65197022,E-mail: 基金资助:
WANG Heting1(), ZHANG Conghe1(
), FANG Yu1,2, CHU Jinhua3, YAN Zhi1, ZHOU Guixiang1, WANG Lin1, YANG Wei1, SHEN Guangle1, WANG Hui1
Received:
2021-04-27
Revised:
2021-06-18
Online:
2022-04-15
Published:
2022-05-18
Contact:
ZHANG Conghe
摘要: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根据生产实际和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1979—2014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和西北地区气象站点数据及粮食产量数据,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明确粮食产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地区和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增幅均值分别为0.30℃/10 a、0.37℃/10 a、0.38℃/10 a和0.48℃/10 a,与粮食产量相关性显著;年平均气温空间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呈降低趋势;由于热量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各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差异显著,但与粮食产量相关性不显著。粮食作物应以优质、高产、多抗以及适宜于机械化生产为原则,采用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育种策略,重点提高东北地区水稻品种的耐涝性和抗倒性,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地区水稻品种的耐高温性,西北地区晚稻品种的耐低温性,以及各地区小麦和玉米品种的耐旱性。
中图分类号:
汪和廷, 张从合, 方玉, 褚进华, 严志, 周桂香, 王林, 杨韦, 申广勒, 王慧. 中国气候变化对农作物育种策略影响探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1): 64-74.
WANG Heting, ZHANG Conghe, FANG Yu, CHU Jinhua, YAN Zhi, ZHOU Guixiang, WANG Lin, YANG Wei, SHEN Guangle, WANG Hui.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Breeding Strategies in Chin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2, 38(11): 64-74.
地区 | 年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 | ||||||
---|---|---|---|---|---|---|---|---|
粮食总产 | 水稻产量 | 小麦产量 | 玉米产量 | 粮食总产 | 水稻产量 | 小麦产量 | 玉米产量 | |
黑龙江省 | 0.17 | 0.2 | -0.26 | 0.13 | 0.15 | 0.06 | 0.1 | 0.21 |
吉林省 | 0.39 * | 0.41 * | -0.11 | 0.39* | 0.08 | -0.04 | -0.14 | 0.1 |
辽宁省 | 0.26 | 0.37 * | 0.26 | 0.23 | 0.17 | -0.01 | -0.03 | 0.16 |
内蒙古自治区 | 0.51 * | 0.67 * | 0.24 | 0.48 * | 0.06 | -0.18 | 0.23 | 0.04 |
河北省 | 0.56* | -0.22 | 0.64* | 0.50 * | 0.1 | 0.02 | -0.03 | 0.1 |
山东省 | 0.54 * | 0.62 * | 0.56 * | 0.55 * | 0.24 | 0.22 | 0.18 | 0.24 |
河南省 | 0.67 * | 0.66* | 0.65 * | 0.65* | -0.15 | -0.12 | -0.13 | -0.18 |
江苏省 | 0.2 | 0.51 * | 0.24 | 0.27 | -0.05 | 0.04 | -0.02 | 0.01 |
安徽省 | 0.56 * | 0.54* | 0.50 * | 0.57 * | -0.18 | -0.18 | -0.21 | -0.08 |
湖北省 | 0.22 | 0.15 | -0.2 | 0.60* | -0.18 | -0.19 | 0.01 | -0.23 |
湖南省 | 0.40 * | 0.23 | -0.67* | 0.63 * | -0.08 | -0.14 | 0.11 | -0.06 |
江西省 | 0.52 * | 0.51 * | -0.66* | 0.48 * | -0.02 | -0.05 | 0.12 | 0.19 |
四川省 | -0.70* | -0.71 * | -0.68 * | 0.19 | 0.15 | 0.14 | 0.03 | 0.17 |
甘肃省 | 0.67 * | 0.67 * | -0.24 | 0.61* | 0.1 | -0.29 | -0.06 | 0.14 |
陕西省 | 0.35* | 0.38 * | -0.08 | 0.52* | 0.01 | -0.17 | -0.21 | 0.1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0.78 * | -0.55* | 0.24 | 0.75* | 0.06 | -0.05 | -0.13 | 0.09 |
地区 | 年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 | ||||||
---|---|---|---|---|---|---|---|---|
粮食总产 | 水稻产量 | 小麦产量 | 玉米产量 | 粮食总产 | 水稻产量 | 小麦产量 | 玉米产量 | |
黑龙江省 | 0.17 | 0.2 | -0.26 | 0.13 | 0.15 | 0.06 | 0.1 | 0.21 |
吉林省 | 0.39 * | 0.41 * | -0.11 | 0.39* | 0.08 | -0.04 | -0.14 | 0.1 |
辽宁省 | 0.26 | 0.37 * | 0.26 | 0.23 | 0.17 | -0.01 | -0.03 | 0.16 |
内蒙古自治区 | 0.51 * | 0.67 * | 0.24 | 0.48 * | 0.06 | -0.18 | 0.23 | 0.04 |
河北省 | 0.56* | -0.22 | 0.64* | 0.50 * | 0.1 | 0.02 | -0.03 | 0.1 |
山东省 | 0.54 * | 0.62 * | 0.56 * | 0.55 * | 0.24 | 0.22 | 0.18 | 0.24 |
河南省 | 0.67 * | 0.66* | 0.65 * | 0.65* | -0.15 | -0.12 | -0.13 | -0.18 |
江苏省 | 0.2 | 0.51 * | 0.24 | 0.27 | -0.05 | 0.04 | -0.02 | 0.01 |
安徽省 | 0.56 * | 0.54* | 0.50 * | 0.57 * | -0.18 | -0.18 | -0.21 | -0.08 |
湖北省 | 0.22 | 0.15 | -0.2 | 0.60* | -0.18 | -0.19 | 0.01 | -0.23 |
湖南省 | 0.40 * | 0.23 | -0.67* | 0.63 * | -0.08 | -0.14 | 0.11 | -0.06 |
江西省 | 0.52 * | 0.51 * | -0.66* | 0.48 * | -0.02 | -0.05 | 0.12 | 0.19 |
四川省 | -0.70* | -0.71 * | -0.68 * | 0.19 | 0.15 | 0.14 | 0.03 | 0.17 |
甘肃省 | 0.67 * | 0.67 * | -0.24 | 0.61* | 0.1 | -0.29 | -0.06 | 0.14 |
陕西省 | 0.35* | 0.38 * | -0.08 | 0.52* | 0.01 | -0.17 | -0.21 | 0.1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0.78 * | -0.55* | 0.24 | 0.75* | 0.06 | -0.05 | -0.13 | 0.09 |
[1] | 国家统计局官网[EB/OL].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EB/OL]. http://www.mem.gov.cn/xw/yjglbgzdt/202101/t20210108_376745.shtml. |
[3] |
ZHAO C, PIAO S L, HUANG Y, et al. Field warming experiments shed light on the wheat yield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in China[J]. Nat Com-mun, 2016, 7: 13530, doi: 10.1038/ncomms13530.
doi: 10.1038/ncomms13530 |
[4] |
ASSENG S, EWERT F, MARTRE P, et al. Rising temperatures reduce global wheat production[J]. Nat Clim Change, 2015, 5: 143-147.
doi: 10.1038/nclimate2470 URL |
[5] |
LOBELL D B, FIELD C B. Global scale climate-crop yie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impacts of recent warming[J]. Environ Res Lett, 2007, 2: 014002, doi: 10.1088/1748-9326/2/1/014002
doi: 10.1088/1748-9326/2/1/014002 URL |
[6] | 黄耀. 粮食作物产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科学通报, 2017, 62(36):4220-4227. |
[7] | 郑斯中. 全球变暖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估计中的乐观倾向[J]. 中国农业气象, 1993, 14(5):44-47. |
[8] |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01-125. |
[9] |
TRENBERTH K E. Atmospheric moisture residence times and cycling:implications for rainfall rates and climate change[J]. Climatic Change, 1998, 39(4): 667-694.
doi: 10.1023/A:1005319109110 URL |
[10] | 谢晓金, 李秉柏, 申双和, 等. 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花粉活力与结实率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25(2):238-241. |
[11] | 滕中华, 智丽, 宗学凤, 等. 高温胁迫对水稻灌浆结实期叶绿素荧光、抗活性氧活力和米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9):1662-1666. |
[12] | 刘媛媛. 高温胁迫对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
[13] | ZHANG J W, DONG S T, WANG K J, et al. Effects of high field temperature on summer maize grain yield and quality[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7, 18 (1):52-56. |
[14] | 姜鹏, 李曼华, 薛晓萍, 等. 不同时期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6):232-235. |
[15] | 王敏, 张从宇, 姚维传, 等. 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29(5):605-607,610. |
[16] | 陈宜瑜, 丁永间, 佘之祥, 等.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II):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1(2):51-57. |
[17] |
黄维, 邓祥征, 何书金, 等. 中国气候变化对县域粮食产量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677-683.
doi: 10.11820/dlkxjz.2010.06.006 |
[18] | 熊伟, 陶福禄, 许吟隆, 等. 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水稻产量变化模拟[J]. 中国农业气象, 2001, 22(3):1-5. |
[19] | 王秋京, 马国忠, 李宇光, 等. 黑龙江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46(5):823-827. |
[20] | 姜丽霞, 闫敏慧, 翟墨, 等. 关键生育期淹涝胁迫对黑龙江省水稻的影响[J]. 灾害学, 2020, 35(4):128-134. |
[21] | 侯雯嘉, 耿婷, 陈群, 等. 近20年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 :249-259. |
[22] | 余会康, 郭建平. 气候变化下东北水稻冷害时空分布变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5): 594-601. |
[23] |
YIN X, OLESEN J E, WANG M, et al. Climate effects on crop yield in the northeast farming region of China during 1961 to 2010[J]. J Agric Sci, 2016, 154:1190-1208.
doi: 10.1017/S0021859616000149 URL |
[24] |
YIN X, OLESEN J E, WANG M, et al. Impacts and adaptation of the cropping system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ortheast Farming Region of China[J]. Eur J Agron, 2016, 78:60-72.
doi: 10.1016/j.eja.2016.04.012 URL |
[25] | 肖步阳, 孙光祖, 祁适雨, 等. 春小麦生态育种[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9. |
[26] | 祁适雨, 肖志敏, 李仁杰, 等. 中国东北强筋春小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
[27] | 杨晓晨, 明博, 陶洪斌, 等. 中国东北春玉米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3(6):758-767. |
[28] | 杨卫东.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手册[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7. |
[29] | 车晓翠, 李洪丽, 张春燕, 等. 19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吉林省玉米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2):230-234,241. |
[30] | 王婉昭, 陈鹏狮, 胡春丽, 等. 基于气象条件的辽宁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 48(12):47-51. |
[31] | 邱鹏程, 杜永春, 常国有. 内蒙古西部地区自然灾害对玉米产量影响及气象因子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160-120. |
[32] | 谢志清, 曾燕, 杜银, 等. 江淮流域水稻髙温热害灾损变化及应对策略[J]. 气象, 39(6):774-781. |
[33] | 包云轩, 刘维, 高苹.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2, 33(2):289-296. |
[34] | 李祎君, 王春乙, 赵蓓, 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263-271. |
[35] | 许信旺, 孙满英, 方宇媛, 等. 安徽省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应对[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9):1755-1763. |
[36] | 白冰, 杨雨豪, 王小慧, 等. 基于农作制分区的1985-2015年中国小麦生产时空变化[J]. 作物学报, 2019, 45(10):1554-1564. |
[37] | 张宇, 王石立, 王馥棠.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发育及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研究[J]. 应用气学报, 2000, 11(3):264-270. |
[38] | 陈怀亮, 张雪芬, 赵国强, 等. 河南省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J]. 河南气象, 2006(1):47-51. |
[39] | 郝慧芳. 河南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区划[J]. 农业气象, 2015(4):185. |
[40] | 刘春晓, 吕建华, 王昊, 等. 鲁中地区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52(10):48-55. |
[41] | 谭凯炎, 邬定荣, 赵花荣. 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生育期温度条件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6):333-341. |
[42] | 王占彪, 王猛, 尹小刚, 等. 近5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水热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 20(5):22-29. |
[43] |
杨绚, 汤绪, 陈葆德, 等.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胁迫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1771-1779.
doi: 10.11820/dlkxjz.2013.12.006 |
[44] | 胡承霖, 姚大年, 章力干, 等. 安徽沿淮淮北小麦抗灾与高产同步技术研究与应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41(5):717-724. |
[45] | 陆伟婷, 于欢, 曹胜男, 等. 近20年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16):3132-3145. |
[46] | 刘永婷, 徐光来, 尹周祥, 等. 全球变化背景下安徽近55 a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4):680-691. |
[47] | 韩宇平, 蒋亚茹, 肖恒. 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间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分析与未来预估[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8(3):148-154. |
[48] | 刘春晓, 吕建华, 王昊, 等. 鲁中地区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52(10):48-55. |
[49] | 杨晓光, 李勇, 代姝玮,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Ⅸ.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2):3177-3188. |
[50] | 艾治勇, 郭夏宇, 刘文祥, 等.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双季稻生产的可能影响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2):2089-2102. |
[51] | 叶清, 杨晓光, 李勇,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Ⅷ.江西省双季稻各生育期热量条件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8):2021-2030. |
[52] | 谭诗琪, 范嘉智, 颜石, 等. 长时间尺度下气象灾害对湖南水稻产量影响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9):104-113. |
[53] | 吴丽丽. 川中丘陵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D]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2010. |
[54] | 朱展望, 黄荣华, 佟汉文, 等. 气候变暖对湖北省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湖北农业科学, 2008, 47(10):1216-1218. |
[55] | 肖霞. 四川省粮食生产变化及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基于1985 -2016年统计数据[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2):67-75. |
[56] | 何永坤, 唐余学, 范莉, 等. 近50年西南地区玉米干旱变化规律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1):34-42. |
[57] | 黄晚华, 杨晓光, 曲辉辉, 等.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春玉米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8):28-34. |
[58] | 何俊欧, 凌霄霞, 张建设, 等. 1979-2014年湖北省低丘平原区玉米需水量及旱涝时空变化[J]. 作物学报, 2017, 43(10):1536-1547. |
[59] | 袁海燕, 张晓煜, 徐华军,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Ⅴ.宁夏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5):1247-1254. |
[60] | 武万里. 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水稻低温冷害的变化特征分析[J]. 宁夏农林科技, 2008(1):54-59. |
[61] | 李明辉, 周玉玺, 周林, 等. 中国小麦生产区域优势度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5):7-15. |
[62] | XIAO G, ZHANG Q, YAO Y, et al. Impact of recent climatic change on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at low and high altitudes in semi-arid northwestern 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oronment, 2008, 127(1):37-42. |
[63] | 张俊香, 延军平关中平原小麦产量对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的评价模型研究[J]. 千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 17(1):85-90. |
[64] | 苏占胜, 陈晓光, 黄峰, 等. 宁夏山区小麦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2):218-225. |
[65] | 樊廷录, 宋尚有, 徐银萍, 等. 旱地冬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07, 27(11):4491-4497. |
[66] | 张平平, 何中虎, 夏先春, 等. 高温胁迫对小麦蛋白质和淀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25(5):129-132. |
[67] | 何斌, 刘志娟, 杨晓光,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主要作物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Ⅱ):西北主要粮食作物干旱[J].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1):31-41. |
[68] | 邓振镛, 张强, 蒲金涌, 等.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8, 28(8):3760-3768. |
[69] | 赖荣生, 余海龙, 黄菊莹. 宁夏中部干旱带气候变化及其对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19(3):108-114. |
[1] | 周冬冬, 张军, 葛梦婕, 刘忠红, 朱晓欢, 李春燕. 不同氮肥处理对稻茬晚播小麦‘淮麦36’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 1-7. |
[2] | 金梅娟, 佘旭东, 沈明星, 陆长婴, 陶玥玥, 王海候. 稻田构建垄型土槽耦合基质栽培草莓的生产效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 71-76. |
[3] | 王福玉, 陈贵菊, 孙雷明, 黄玲, 邵敏敏, 赵凯, 杨本洲, 张玉丹, 闫璐, 王霖.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互作对小麦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9): 20-26. |
[4] | 陈英花, 白如霄, 王娟, 张新疆, 刘玲慧, 刘小龙, 冯国瑞, 危常州.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硼对塔额盆地甜菜产量和含糖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9): 41-48. |
[5] | 李兴华, 王欢, 张盛, 蔡星星, 周强, 周楠. 氮肥用量与运筹方式对晚籼稻产量及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9): 6-13. |
[6] | 王强强, 杨自辉, 郭树江, 张剑挥, 王多泽. 灌水量对民勤干旱沙区骏枣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9): 71-74. |
[7] | 孙歌, 接伟光, 胡崴, 张颖智, 乔巍, 魏丽娜, 姜怡彤, 白莉. 菌根真菌及菌根辅助细菌对农作物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9): 88-92. |
[8] | 薛文瑞, 杨自辉, 张永, 郭树江, 王强强, 张剑挥. 民勤荒漠绿洲植被覆盖对地下水和降水变化的响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8): 102-109. |
[9] | 周小红.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农作物产量估测模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8): 152-156. |
[10] | 秦乃群, 马巧云, 高敬伟, 杨璞, 蔡金兰, 郝迎春, 李艳梅, 冀洪策, 廖祥政. 沼渣施用对花生小麦轮作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8): 58-63. |
[11] | 武志斌, 黄超, 雷媛, 敬峰, 刘战东. 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水肥利用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8): 64-71. |
[12] | 郑本川, 张锦芳, 蒋俊, 崔成, 柴靓, 黄友涛, 周正鉴, 李浩杰, 蒋梁材. 不同熟期“川油”系列甘蓝型油菜品种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7-17. |
[13] | 付焱焱, 李云峰, 韩冬, 马树庆. 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玉米生长季水分盈亏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99-105. |
[14] | 钮力亚, 王伟伟, 张玉洁, 邹景伟, 王志, 陆莉, 王奉芝, 王伟, 于亮. 小麦品质性状及产量性状对馒头面条评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129-133. |
[15] | 姚金保, 杨学明, 周淼平, 张鹏. 江苏省小麦参试品种(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15-1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