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4): 19-24.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58
收稿日期:
2024-03-07
修回日期:
2024-06-15
出版日期:
2025-01-23
发布日期:
2025-01-23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吴月娥,女,1999年出生,山东临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通信地址: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E-mail:991056050@qq.com。
基金资助:
WU Yue’e1(), DUAN Haiyan1(
), JIANG Gonghao2(
)
Received:
2024-03-07
Revised:
2024-06-15
Published:
2025-01-23
Online:
2025-01-23
摘要:
为了解有色稻米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归纳了有色稻米的功能,分析了Ra、Rc、Rd、OsC1和OsB2基因对有色稻米性状的影响。这些基因通过影响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积累,决定了米粒的红、黑、紫等颜色。研究指出了相关稻米颜色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局限性,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基因的多样性,也不能证明这些基因在水稻其他性状上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群体遗传学方法,系统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变异和表达模式,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利用遗传学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探索这些基因在水稻其他性状中的功能,为水稻的多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吴月娥, 段海燕, 姜恭好. 有色稻米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9-24.
WU Yue’e, DUAN Haiyan, JIANG Gonghao. Colored Rice and Its Related Genes: A Review[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4): 19-24.
[1] |
吴娟, 陈小龙. 有色稻米籽粒颜色遗传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15):37-38.
|
[2] |
杨加珍, 曾亚文, 杜娟, 等. 紫黑米种质功能成分综合研究与利用[J]. 生物技术进展, 2015, 5(1):47-53.
doi: 10.3969/j.issn.2095-2341.2015.01.07 |
[3] |
闵军. 多吃有色稻米益处多[J]. 湖南农业, 2013, 428(8):37.
|
[4] |
师江, 李倩, 李维峰, 等. 不同产地紫米营养成分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43(11):2324-2333.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2.11.017 |
[5] |
doi: 10.1105/tpc.15.00310 pmid: 26362607 |
[6] |
蔡光泽, 罗樊, 蔡兴勇, 等. 黑米水提物功能活性成分分析[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5(2):8-14.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赵明超. 黑米花青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及其营养价值评价[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2.
|
[14] |
|
[15] |
|
[16] |
王璧琮, 潘大伟, 谢锐, 等. 复合酶@ZIF-8的制备及其黑米花青素提取性能[J]. 化工进展, 2024, 43(3):1403-1411.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0370 |
[17] |
郑菲艳, 郑建华, 王洪飞, 等. 中国有色稻米功能性成分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36(1):115-123.
|
[18] |
徐丽丽, 刘书涵, 李世伟, 等. 黑龙江省部分有色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种子, 2020, 39(8):34-39.
|
[19] |
|
[20] |
|
[21] |
关玉婷. 改性黑米膳食纤维功能特性、降胆固醇功效及应用研究[D]. 邯郸: 河北工程大学, 2022.
|
[22] |
|
[23] |
|
[24] |
|
[25] |
王彩霞. 有色米的品质特性与种皮颜色性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7.
|
[26] |
张家健, 汪雨萍, 刘海平, 等. 黑米稻育种及果皮色素遗传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34(5):13-17.
|
[27] |
邵雅芳, 刘程智, 包劲松. 水稻Ra基因的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J].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14(9):2405-2411.
|
[28] |
李霞, 杜娟, 杨晓梦, 等. 云南地方有色米种质资源多样性及Rc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32(12):2719-2723.
|
[29] |
王武建. 转录因子OsIRO3和OsIRO4在调控水稻铁稳态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20.
|
[30] |
doi: 10.1111/pbi.13125 pmid: 31002444 |
[31] |
doi: 10.1186/s12284-021-00480-1 pmid: 33881644 |
[32] |
郑婕. 水稻叶色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叶片花青素合成调控机理的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33] |
pmid: 17253710 |
[34] |
|
[35] |
何展坤, 崔延春, 徐庆国, 等. 水稻果皮花青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3, 44(2):370-380.
|
[36] |
张元野, 尹丽颖, 李荣田, 等.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Rc基因恢复红稻[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6):572-578.
doi: 10.16819/j.1001-7216.2022.211205 |
[37] |
doi: 10.1007/s00122-010-1505-4 pmid: 21161500 |
[38] |
|
[39] |
梅中青, 汤芬芬. 优质红米粳型赤皮稻改良品种——赤峰1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6(5):20-21.
|
[40] |
doi: 10.1016/j.foodchem.2012.06.098 pmid: 22980872 |
[41] |
赵辉, 张万霞, 柳哲胜, 等. 紧穗野生稻(O. eichingeri A. Peter)控制红色果皮基因的定位[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9, 10(2):201-204.
|
[42] |
|
[43] |
张亭亭, 窦兰兰, 王英存, 等. 控制水稻红米性状相关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4(5):485-489.
|
[44] |
|
[45] |
康水英. 施氮量对红米杂交稻金农3优3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J]. 福建稻麦科技, 2023, 41(3):17-21.
|
[46] |
韩为胜, 许开放, 王发文, 等. 红米稻两优5989的选育及应用[J]. 园艺与种苗, 2021, 41(2):72-74.
|
[47] |
林成豹, 黄显波, 邓则勤, 等. 抗病优质红米杂交稻新品种山两优186的选育与应用[J]. 福建稻麦科技, 2023, 41(3):5-7.
|
[48] |
|
[49] |
管玉圣, 蒋刚, 王楚桃, 等. 高产优质红米杂交水稻新组合晶红优52的选育与应用[J]. 杂交水稻, 2023, 38(6):105-108.
|
[50] |
邵雅芳, 徐非非, 唐富福, 等. 水稻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研究[J]. 核农学报, 2013, 27(1):9-14.
doi: 10.11869/hnxb.2013.01.0009 |
[1] | 王昀轩, 刘丽, 孙春辉, 鲁书豪, 梁宇卿, 崔雯莉, 高佳仪, 李永强. 水蜡A病毒丁香分离物的鉴定与全基因组序列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07-113. |
[2] | 刘佳, 黄大荣, 尧美英, 刘硕, 张玉萍, 张国薇. 2个杏栽培品种需冷量差异的分子机制探索[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33-41. |
[3] | 江珊, 吴龙英, 赵宝生, 黄佳惠, 蒋宇喆, 焦元, 黄进. 植物耐受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9): 132-138. |
[4] | 田海燕, 张海娜, 王永强, 周永萍, 张莹璐. SNP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115-121. |
[5] | 张闻婷, 梅瑜, 王继华. 珍稀药用植物金线莲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16-26. |
[6] | 王连润, 万红, 陶磅, 陈霞, 李坤明, 沙毓沧, 丁仁展. 基于SSR的云南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4): 98-102. |
[7] | 徐世强, 李静宇, 孙铭阳, 顾艳, 王继华. 穿心莲NAC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17-125. |
[8] | 林接英, 崔一平, 黄峰, 牟桂萍, 岳茂峰, 宋晓兵. 柑橘黄龙病防治技术最新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26-131. |
[9] | 李渊, 唐洋, 吴云飞, 蒋敏, 陈京都. 水稻对高温逆境的响应机制及防御措施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10. |
[10] | 梁展图, 段双刚, 李文景, 王嘉乐, 姚琼. 基于CiteSpace的昆虫基因组学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23-130. |
[11] | 陶美奇, 张振超, 潘永飞, 孙国胜, 许丁帆, 山溪, 姚悦梅. 基于BSA-seq技术的青花菜花球蜡质基因初定位及鉴定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31-140. |
[12] | 杨洋, 赵官涛, 王露, 王琼, 朱珍花, 张佩, 何玉娇, 赵长增. 昆虫对Bt作物的抗性机制以及治理策略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141-149. |
[13] | 彭超颖, 霍川, 杨梅, 冯云超, 向振凡, 羊炼, 黄美瑕, 晏庆九, 霍仕平. 玉米耐低氮胁迫响应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9. |
[14] | 王越, 曹春梅, 陈汉, 王晓娇, 余乾鹏, 李学洋, 张志凯, 胡柏耿. 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疮痂病新型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性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51-156. |
[15] | 李菁博, 李心竹, 李永强, 高岚, 周明洁. 牡丹病毒病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1): 119-12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