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8): 76-82.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53
收稿日期:
2024-09-02
修回日期:
2024-12-26
出版日期:
2025-03-15
发布日期:
2025-03-14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王奥林,女,1997年出生,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和药物物质功能的挖掘和开发。通信地址: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Tel:0451-86608586,E-mail:3042696823@qq.com。
基金资助:
WANG Aolin1(), ZHANG Hongqiong2, MENG Li1,3(
)
Received:
2024-09-02
Revised:
2024-12-26
Published:
2025-03-15
Online:
2025-03-14
摘要: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厌氧干发酵生产沼气是其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秸秆的木质纤维素结构致密,限制了其水解酸化及厌氧菌的降解效率。本研究系统阐述了厌氧干发酵机制,并总结了多种预处理方法对提高秸秆厌氧干发酵产沼气效率的影响,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联合预处理技术。通过文献综述得出的结论表明,不同预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单一方法难以完全满足高效、低成本的要求。本研究在阐述厌氧干发酵机制的基础上,从优化现有工艺、提升预处理效率、降低预处理成本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并对秸秆预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研究为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王奥林, 张鸿琼, 孟利. 秸秆预处理促进厌氧干发酵产沼气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76-82.
WANG Aolin, ZHANG Hongqiong, MENG Li. Research Progress on Straw Pretreatment in Anaerobic Dry Fermentation for Biogas Production[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8): 76-82.
预处理方式 | 原料 | 预处理条件 | 效果 | 参考文献 |
---|---|---|---|---|
粉碎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物料粒径不超过5.0 mm | 单位TS累计产气量最大为323.76 mL/g, 是揉搓处理的1.10倍 | [ |
盘磨机粗磨预处理 | 香蕉秸秆 | 物料平均纤维长度为2.70 cm | 沼气产率比对照组提高17.36% | [ |
超声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超声功率225 W,时间30 min | 平均日产气量由17.66 L/d提高到21.42 L/d | [ |
小麦秸秆 | 超声频率37 kHz,时间30 min | 甲烷产率比对照组提高21.95% | [ | |
微波加热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微波功率900 W,时间5 min | 平均日产气量提高了31.33% | [ |
玉米秸秆 | 微波温度150℃,时间10 min | 甲烷产率比对照组提高73.08% | [ | |
蒸汽爆破预处理 | 油菜秸秆 | 蒸汽压强1.90 MPa,维压时间230 s, 预浸水分含量30% | 累积产气量是未经蒸汽爆破处理油菜秸秆的2.32倍 | [ |
香蕉秸秆 | 蒸汽压强3.0 MPa,维压时间180 s | 甲烷产量比对照组提高71.4% | [ | |
水热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初始含水率20%,预浸时间2 h, 120℃热水处理15 min | 沼气产率比对照组提高38% | [ |
水稻秸秆 | 初始含水率55%,预浸时间2 h, 80℃热水处理时间6 h | 容积产气率提高29.79% | [ |
预处理方式 | 原料 | 预处理条件 | 效果 | 参考文献 |
---|---|---|---|---|
粉碎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物料粒径不超过5.0 mm | 单位TS累计产气量最大为323.76 mL/g, 是揉搓处理的1.10倍 | [ |
盘磨机粗磨预处理 | 香蕉秸秆 | 物料平均纤维长度为2.70 cm | 沼气产率比对照组提高17.36% | [ |
超声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超声功率225 W,时间30 min | 平均日产气量由17.66 L/d提高到21.42 L/d | [ |
小麦秸秆 | 超声频率37 kHz,时间30 min | 甲烷产率比对照组提高21.95% | [ | |
微波加热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微波功率900 W,时间5 min | 平均日产气量提高了31.33% | [ |
玉米秸秆 | 微波温度150℃,时间10 min | 甲烷产率比对照组提高73.08% | [ | |
蒸汽爆破预处理 | 油菜秸秆 | 蒸汽压强1.90 MPa,维压时间230 s, 预浸水分含量30% | 累积产气量是未经蒸汽爆破处理油菜秸秆的2.32倍 | [ |
香蕉秸秆 | 蒸汽压强3.0 MPa,维压时间180 s | 甲烷产量比对照组提高71.4% | [ | |
水热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初始含水率20%,预浸时间2 h, 120℃热水处理15 min | 沼气产率比对照组提高38% | [ |
水稻秸秆 | 初始含水率55%,预浸时间2 h, 80℃热水处理时间6 h | 容积产气率提高29.79% | [ |
预处理方式 | 原料 | 预处理条件 | 效果 | 参考文献 |
---|---|---|---|---|
碱预处理 | 水稻、小麦和黑麦秸秆 | 8%的NaOH处理24 h | 甲烷产量分别提高了55%、40%和46% | [ |
水稻秸秆 | 1%的KOH和1%的NH3·H2O在30℃下处理2 d | 甲烷产量比对照组提高75.8% | [ | |
酸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6%的H3PO4处理7 d | 沼气产量是对照组的3.19倍 | [ |
水稻秸秆 | 12.21%的柠檬酸处理60 min | 沼气产量是未处理组的7.40倍 | [ | |
离子液体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烷基咪唑离子液体[C4mim]Cl,在120℃下处理2 h | 沼气产率比对照组提高40.8% | [ |
水稻秸秆 | NMMO在130℃下处理1 h | 甲烷产量是未处理组的7.29倍 | [ | |
有机溶剂预处理 | 小麦秸秆 | 5%的丙酮处理7 d | 累积产气量比对照组提高97% | [ |
小麦秸秆 | 50%的乙醇在180℃下处理60 min | 甲烷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5% | [ |
预处理方式 | 原料 | 预处理条件 | 效果 | 参考文献 |
---|---|---|---|---|
碱预处理 | 水稻、小麦和黑麦秸秆 | 8%的NaOH处理24 h | 甲烷产量分别提高了55%、40%和46% | [ |
水稻秸秆 | 1%的KOH和1%的NH3·H2O在30℃下处理2 d | 甲烷产量比对照组提高75.8% | [ | |
酸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6%的H3PO4处理7 d | 沼气产量是对照组的3.19倍 | [ |
水稻秸秆 | 12.21%的柠檬酸处理60 min | 沼气产量是未处理组的7.40倍 | [ | |
离子液体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烷基咪唑离子液体[C4mim]Cl,在120℃下处理2 h | 沼气产率比对照组提高40.8% | [ |
水稻秸秆 | NMMO在130℃下处理1 h | 甲烷产量是未处理组的7.29倍 | [ | |
有机溶剂预处理 | 小麦秸秆 | 5%的丙酮处理7 d | 累积产气量比对照组提高97% | [ |
小麦秸秆 | 50%的乙醇在180℃下处理60 min | 甲烷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5% | [ |
预处理方式 | 原料 | 预处理条件 | 效果 | 参考文献 |
---|---|---|---|---|
真菌预处理 | 小麦秸秆 | 以20%的接种量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处理10 d | 沼气产量比对照组提高42% | [ |
小麦秸秆 |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木质素降解真菌培养物处理7 d | 沼气产量是未处理组的5倍 | [ | |
小麦秸秆 | 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处理31 d | 沼气产率比对照组提高31% | [ | |
玉米秸秆 | 36℃下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处理2 d | 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39.0% | [ | |
细菌预处理 | 小麦秸秆 | 戴尔福特菌属(Delftia sp)处理3 d | 沼气产率比未处理组提高66.1% | [ |
复合菌预处理 | 小麦秸秆 | 灰绿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白腐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螺孢菌(Spirillum)处理30 d | 累积产气量比未处理组提高181% | [ |
玉米秸秆 | 从堆肥堆体中得到的复合菌系在50℃下处理7 d | 甲烷体积比未处理组提高60.6% | [ | |
玉米秸秆 | 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TR2-35接种量1.0%, 黄孢原毛平革菌PR2-24,接种量0.5%处理8 d | 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93.63% | [ |
预处理方式 | 原料 | 预处理条件 | 效果 | 参考文献 |
---|---|---|---|---|
真菌预处理 | 小麦秸秆 | 以20%的接种量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处理10 d | 沼气产量比对照组提高42% | [ |
小麦秸秆 |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木质素降解真菌培养物处理7 d | 沼气产量是未处理组的5倍 | [ | |
小麦秸秆 | 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处理31 d | 沼气产率比对照组提高31% | [ | |
玉米秸秆 | 36℃下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处理2 d | 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39.0% | [ | |
细菌预处理 | 小麦秸秆 | 戴尔福特菌属(Delftia sp)处理3 d | 沼气产率比未处理组提高66.1% | [ |
复合菌预处理 | 小麦秸秆 | 灰绿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白腐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螺孢菌(Spirillum)处理30 d | 累积产气量比未处理组提高181% | [ |
玉米秸秆 | 从堆肥堆体中得到的复合菌系在50℃下处理7 d | 甲烷体积比未处理组提高60.6% | [ | |
玉米秸秆 | 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TR2-35接种量1.0%, 黄孢原毛平革菌PR2-24,接种量0.5%处理8 d | 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93.63% | [ |
预处理方式 | 原料 | 预处理条件 | 效果 | 参考文献 |
---|---|---|---|---|
化学+生物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复合菌系处理2 d后再用2.67%的硫酸 在122℃下处理38.45 min | 沼气产量比对照组提高38.8% | [ |
物理+化学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经饱和氧化钙浸泡后进行蒸汽爆破1.2 MPa,10 min | 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20% | [ |
物理+化学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双频超声30 min,2%NaOH处理1.5 d | 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35.71% | [ |
化学+生物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尿素处理25 d后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和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在27℃下处理5 d | 沼气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23.11% | [ |
物理+化学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NaOH浓度6%,超声时间60 min,超声功率为360 kHz | 累积产气量比对照组提高31.9% | [ |
物理+化学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微波辅助氨化处理6 d | 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25.43% | [ |
预处理方式 | 原料 | 预处理条件 | 效果 | 参考文献 |
---|---|---|---|---|
化学+生物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复合菌系处理2 d后再用2.67%的硫酸 在122℃下处理38.45 min | 沼气产量比对照组提高38.8% | [ |
物理+化学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经饱和氧化钙浸泡后进行蒸汽爆破1.2 MPa,10 min | 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20% | [ |
物理+化学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双频超声30 min,2%NaOH处理1.5 d | 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35.71% | [ |
化学+生物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尿素处理25 d后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和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在27℃下处理5 d | 沼气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23.11% | [ |
物理+化学预处理 | 玉米秸秆 | NaOH浓度6%,超声时间60 min,超声功率为360 kHz | 累积产气量比对照组提高31.9% | [ |
物理+化学预处理 | 水稻秸秆 | 微波辅助氨化处理6 d | 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25.43% | [ |
[1] |
李本帅, 杜秀国. 秸秆综合利用中作物秸秆还田利用的经济性分析[J]. 农机市场, 2023(12):62-63.
|
[2] |
周红梅. 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J]. 农村实用技术, 2024(4):5-6.
|
[3] |
李晓, 李玉. 中国秸秆菌业现状及研究进展[J]. 菌物研究, 2024, 22(2):118-129.
|
[4] |
叶敏, 金磊磊, 郑思伟. 国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 2024, 26(6):174-180,185.
|
[5] |
黎雪. 秸秆预处理厌氧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 陕西农业科学, 2020, 66(11):46-49.
|
[6] |
胡鑫, 冯晶, 赵立欣, 等. 干法厌氧发酵反应器及过程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沼气, 2018, 36(2):68-75.
|
[7] |
|
[8] |
|
[9] |
|
[10] |
田肖艳, 刘玉香. 农业废弃物混合厌氧发酵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23, 43(S1):39-43.
doi: 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3.S1.008 |
[11] |
doi: S0960-8524(17)31394-9 pmid: 28941664 |
[12] |
|
[13] |
丁聪, 万思卓, 王茹, 等. “双碳”政策背景下厌氧消化产氢产乙酸过程控制的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2, 44(10):1392-1396,1401.
|
[14] |
方晓瑜, 李家宝, 芮俊鹏, 等. 产甲烷生化代谢途径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 21(1):1-9.
|
[15] |
李静, 张宝刚, 刘青松, 等. 导电材料强化微生物直接种间电子传递产甲烷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报, 2021, 61(6):1507-1524.
|
[16] |
承磊, 郑珍珍, 王聪, 等. 产甲烷古菌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6, 43(5):1143-1164.
|
[17] |
|
[18] |
|
[19] |
|
[20] |
陈广银, 曹海南, 王静, 等. 超声波预处理用于木质纤维原料沼气发酵的研究进展[J]. 中国沼气, 2022, 40(6):3-11.
|
[21] |
丁梁斌. 微波预处理小麦秸秆工艺优化研究[J]. 安徽化工, 2020, 46(4):43-46.
|
[22] |
徐霞, 吴云, 赵勇, 等. 微波烘焙预处理降解玉米秸秆[J]. 过程工程学报, 2019, 19(S1):109-114.
doi: 10.12034/j.issn.1009-606X.219160 |
[23] |
|
[24] |
武威, 马秋刚, 朱选, 等. 蒸汽爆破对木质纤维素高值化利用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40(5):23-3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1154 |
[25] |
|
[26] |
|
[27] |
段娜, 林聪, 韩芳, 等.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秸秆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J]. 太阳能学报, 2014, 35(12):2582-2587.
|
[28] |
裴培, 张成明, 李纪红, 等. 物理法处理对香蕉秸秆沼气发酵能力影响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 40(1):8-13.
|
[29] |
陈岩. 超声波预处理与搅拌强度对秸秆发酵产沼气的影响[D]. 沈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3.
|
[30] |
|
[31] |
冯磊, 李润东. 微波预处理对秸秆厌氧消化影响的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09, 3(8):1503-1508.
|
[32] |
|
[33] |
张琳琳, 夏洪泽, 崔占鸿, 等. 响应面法优化油菜秸秆蒸汽爆破的工艺条件[J]. 饲料研究, 2020, 43(10):78-83.
|
[34] |
郑丽丽, 艾斌凌, 王必尊, 等. 蒸汽爆破预处理提高香蕉茎秆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 2016, 36(1):63-67.
|
[35] |
|
[36] |
钱玉婷, 杜静, 陈广银, 等. 温和水热预处理促进秸秆产沼气的条件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12):3703-3710.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梁仲燕. 不同酸预处理对水稻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J]. 广东化工, 2018, 45(21):41-43.
|
[45] |
|
[46] |
|
[47] |
|
[48] |
黎雪, 周莎, 王晓娇, 等. 有机溶剂预处理对麦秆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J]. 农机化研究, 2016, 38(2):228-234.
|
[49] |
|
[50] |
|
[51] |
彭木, 王秋玉, 訾晓雪. 褐腐菌在木质纤维素降解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10):287-293.
|
[52] |
刘洋.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在褐腐真菌降解木质纤维素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23.
|
[53] |
|
[54] |
柴春月, 田龙. 黄孢原毛平革菌预处理小麦秸秆制沼气研究[J]. 中国沼气, 2018, 36(3):49-52.
|
[55] |
|
[56] |
|
[57] |
施付艳, 苏小红, 王欣, 等. 绿色木霉预处理协同外源氢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性能提升的影响[J]. 中国沼气, 2023, 41(1):47-52.
|
[58] |
|
[59] |
张瑞. 秸秆沼气发酵预处理微生物菌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5.
|
[60] |
关键. 复合细菌系预处理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潜能研究[D]. 大庆: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61] |
王丰园, 金海炎, 闫振丽, 等. 复合菌系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沼气发酵的影响[J]. 太阳能学报, 2023, 44(8):535-541.
doi: 10.19912/j.0254-0096.tynxb.2022-0572 |
[62] |
张陈. 生物法/化学法耦联预处理秸秆厌氧干发酵产沼气性能的研究[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2.
|
[63] |
王星, 李强, 周正, 等. 蒸汽爆破/氧化钙联合预处理对水稻秸秆厌氧干发酵影响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6(2):394-400.
|
[64] |
辛岳凤, 陈娟, 董翠英. 双频超声联合稀碱预处理玉米秸秆厌氧发酵工艺参数优化[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3(4):1-6.
doi: 10.13543/j.bhxbzr.2016.04.001 |
[65] |
吴晋锴. 氨—生物联合处理对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
[66] |
张婷. 超声波与稀碱法联合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D]. 武汉: 湖北工业大学, 2011.
|
[67] |
|
[1] | 王智, 王文舒, 谭天逸, 刘雪娟, 李慧瑛, 刘世英. 酸碱预处理对3种白刺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36-42. |
[2] | 房佰涵, 刘晶晶, 郭晓雯, 叶扬, 杨茂琪, 张楠, 郭慧娟, 闵伟. 等碳量秸秆和秸秆炭还田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69-82. |
[3] | 杨庆楠, 高士军, 张何普, 徐金忠.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 80-85. |
[4] | 滕青, 林炫洁, 刘维. 鸟粪石结晶反应在香蕉秸秆堆肥中的试验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 86-90. |
[5] | 王志刚, 韩雪, 刘运平, 李伟, 宋潇, 郭立月. 沼液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107-114. |
[6] | 原韬, 安琦, 牛彦波, 孟利强, 吴皓琼, 樊川, 曹亚彬. 玉米秸秆堆腐还田对黑土区土壤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47-52. |
[7] | 徐建明, 王艳红, 刘忠珍, 郑小东. 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95-101. |
[8] | 王晋飞, 朱勇勇, 高志红, 邝春议, 张翔, 陈晓远.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秸秆生物炭研究态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5): 138-147. |
[9] | 郭树芳, 翟丽梅, 刘宏斌, 雷宝坤. 不同有机物料对洱海流域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短期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68-77. |
[10] | 于博, 杨哲, 王钰艳, 马扬, 郭艳, 张一博, 任琴, 穆俊祥, 徐松鹤, 张学峰. 秸秆还田与改良剂对盐碱土化学性质和养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50-55. |
[11] | 张莉, 张坤, 车迅, 孙蕊, 熊斌强, 杨兴奎, 王耀锋. 不同地区辣椒秸秆生物炭中磷溶出性能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1): 78-82. |
[12] | 闫实, 梁金凤, 刘瑜, 于跃跃, 韩宝, 郭宁. 蔬菜秸秆配合石灰氮土壤消毒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 76-80. |
[13] | 韩明明, 李文倩. 秸秆还田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39-44. |
[14] | 王宁, 张仁政, 刘振, 吕金玲, 沈莹, 杨乾, 李耕, 宁堂原. 长期深松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固碳能力与无机稳定机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83-93. |
[15] | 李施蒙, 袁玉婷, 南志强, 王晋雄.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青稞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90-9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