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袁冬梅, 严令斌, 武亚楠, 等. 喀斯特高原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 41(2):20-25.
|
[2] |
文倩, 关欣.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 干旱区研究, 2004(4):434-438.
|
[3] |
张耀方, 赵世伟, 王子龙, 等. 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胶结物质的分布及作用综述[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 13(5):145-150.
|
[4] |
温美娟, 杨思存, 王成宝, 等.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灌耕灰钙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 38(2):78-85.
|
[5] |
张洁, 姚宇卿, 金轲, 等.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4):126-129.
|
[6] |
闫雷, 董天浩, 喇乐鹏, 等. 免耕和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22):181-188.
|
[7] |
霍启煜, 马丽娟, 徐悦轩, 等. 秸秆还田方式及施氮量对滴灌棉田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2, 36(3):207-212.
|
[8] |
朱豪, 肖指柔, 明安刚, 等. 中国南亚热带乡土针阔树种人工林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22, 42(5):386-392.
|
[9] |
AMAURE D C F, INDA A V, FINK J R, et al. Iron oxides in soils of different lithological origins in ferriferous quadrilateral (Minas Gerais, Brazil)[J]. Applied clay science, 2015, 118:1-7.
|
[10] |
黄荣珍, 王金平, 朱丽琴, 等.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团聚体中铁铝氧化物与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关系[J]. 水土保持通报, 2022, 42(1):1-9.
|
[11] |
付庆灵, 邓雅丽, 胡红青, 等. 南方主要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土壤吸附Bt蛋白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3):4836-484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3.010
|
[12] |
鲁如坤. 土壤农化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
[13] |
ANANYEVA K, WANG W, SMUCKER A J M, et al. Can intra-aggregate pore structures affect the aggregates effectiveness in protecting carbon?[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3, 57(23):868-875.
|
[14] |
李晓丽, 王成宝, 杨思存, 等. 深松深度对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3):9-17.
|
[15] |
郑凤君, 王雪, 李生平, 等. 免耕覆盖下土壤水分、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对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3):596-60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03.013
|
[16] |
王永栋, 武均, 蔡立群, 等. 秸秆还田量对陇中旱作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 40(2):232-239.
|
[17] |
薛斌, 黄丽, 鲁剑巍, 等. 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1):182-189.
|
[18] |
张霞, 张育林, 刘丹, 等. 种植方式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3):250-261.
|
[19] |
李景, 吴会军, 武雪萍, 等. 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及全氮含量[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334-34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02.009
|
[20] |
邸佳颖, 刘小粉, 杜章留, 等.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固碳特征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10):1129-1138.
|
[21] |
DENEF K, ZOTARELLI L, BODDET R M, et al. Microaggregate-associated carbon as a diagnostic fraction for management-induced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wo oxisol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7, 39(5):1165-1172.
|
[22] |
郭书亚, 尚赏, 王坤, 等. 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2):113-118.
|
[23] |
董天浩.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4] |
顾鑫, 任翠梅, 王丽娜, 等. 机械深松对土壤容重和机械组成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11):38-41.
|
[25] |
周明星, 代子俊, 樊军, 等. 免耕结合覆盖措施对渭北旱塬黑垆土结构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2):2329-234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12.008
|
[26] |
朱鸿杰, 闫晓明, 何成芳, 等. 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2):344-351.
|
[27] |
杨大洋. 秸秆配施氮磷钾肥对麦玉复种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J]. 西藏农业科技, 2024, 46(3):49-55.
|
[28] |
田慎重, 宁堂原, 王瑜, 等.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2):373-378.
|
[29] |
冯秋苹, 刘玉涛, 郭勇智, 等.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5(5):564-571.
|
[30] |
唐薇, 赵志忠, 王军广, 等. 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海南省定安县为例[J].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34(9):1932-1938.
|
[31] |
王会利, 王绍能, 宋贤冲, 等. 广西猫儿山水青冈林土壤剖面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 38(11):89-94.
|
[32] |
李燕, 赵志忠, 吴丹, 等. 海南岛东部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 福建农业学报, 2018, 33(8):820-827.
|
[33] |
刘平奇, 张梦璇, 王立刚, 等. 深松秸秆还田措施对东北黑土土壤呼吸及有机碳平衡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39(5):1150-1160.
|
[34] |
谭文峰, 周素珍, 刘凡, 等. 土壤中铁铝氧化物与黏土矿物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土壤, 2007, 39(5):726-730.
|
[35] |
SUNG C T B. Aggregate stability of tropical soils in relation to their organic matter constituents and other soil properties[J]. Pertanika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2, 35(1):135-148.
|
[36] |
张琪, 方海兰, 史志华, 等. 侵蚀条件下土壤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2007, 43(S1):77-82.
|
[37] |
吴金明, 刘永红, 李学垣, 等. 我国几种地带性土壤无机胶体的表面电荷特性[J]. 土壤学报, 2002, 39(2):177-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