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30): 87-93.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97
高俊1,2(), 汪慧泉1,2, 顾东祥2, 张斯梅2, 张传辉2(
), 顾克军2(
)
收稿日期:
2022-10-27
修回日期:
2023-01-13
出版日期:
2023-10-25
发布日期:
2023-10-19
通讯作者:
张传辉,男,1982年出生,河南杞县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稻麦节本抗逆与精准优质栽培。通信地址: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E-mail:zhninjai@hotmail.com。顾克军,男,1972年出生,江苏建湖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作物秸秆还田利用与稻茬小麦高效耕播农机农艺融合。通信地址: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E-mail:gkjjaas@163.com。
作者简介:
高俊,男,1997年出生,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稻麦秸秆还田与土壤微生态。通信地址: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E-mail:18200549938@163.com。
基金资助:
GAO Jun1,2(), WANG Huiquan1,2, GU Dongxiang2, ZHANG Simei2, ZHANG Chuanhui2(
), GU Kejun2(
)
Received:
2022-10-27
Revised:
2023-01-13
Published-:
2023-10-25
Online:
2023-10-19
摘要: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养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秸秆还田作为秸秆资源化利用中高效且低成本的一种方式,在提升土壤质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温湿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作物根系、作物地上部等的影响,分析了秸秆还田的影响机制,指出了秸秆还田后对作物生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未来的一些重点研究方向,如建立秸秆还田最优模型、加强秸秆还田的障碍消减研究、开发稻麦秸秆还田新型一次性施用专用肥。
高俊, 汪慧泉, 顾东祥, 张斯梅, 张传辉, 顾克军.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及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0): 87-93.
GAO Jun, WANG Huiquan, GU Dongxiang, ZHANG Simei, ZHANG Chuanhui, GU Kejun.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on Soil Ecology and Crop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30): 87-93.
[1] |
李龙涛, 李万明, 孙继民, 等. 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 36(3):264-271.
|
[2] |
李秀双. 黄土高原南部有机物料还田与化肥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及机制[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15-17.
|
[3] |
王毅. 小麦秸秆及其生物炭对山东烟区植烟潮褐土的改良效应研究[D]. 青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4-19.
|
[4] |
李惠通. 覆膜及秸秆还田对旱地冬小麦化肥氮归趋及平衡的影响[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10-14.
|
[5] |
金修宽. 农田水氮碳调控土壤酸化及其作用效应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8:22-24.
|
[6] |
杨玥.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肥特征与作物产量的影响[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20-23.
|
[7] |
姜玥珊, 李衍素, 王娟娟, 等. 我国秸秆还田技术发展现状[J]. 中国蔬菜, 2021(11):27-32.
|
[8] |
高晗, 张环宇, 于双成, 等. 浅析秸秆还田技术[J]. 南方农业, 2021, 15(32):229-231.
|
[9] |
杨丽, 刘文, 兰韬, 等. 我国秸秆还田技术与标准的现状研究[J]. 中国农业信息, 2017(21):12-17.
|
[10] |
刘世君. 秸秆还田及肥料化利用技术[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9):151-152.
|
[11] |
王金武, 唐汉, 王金峰. 东北地区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分析[J]. 农业机械学报, 2017, 48(5):1-21.
|
[12] |
齐鸣. 基于耕层深度和耕翻比例的玉米农田耕层调理试验研究[D]. 邯郸: 河北工程大学, 2021:12-17.
|
[13] |
常晓慧, 孔德刚, 井上光弘, 等.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2(5):117-120.
|
[14] |
陈玉章. 不同覆盖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旱作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3:41-51.
|
[15] |
张丽华, 徐晨, 于江, 等. 半湿润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1, 35(4):299-306.
|
[16] |
谭凯敏, 杨长刚, 柴守玺, 等. 秸秆还田后覆膜镇压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33(1):159-164.
|
[17] |
程宏波. 覆盖与秸秆还田对旱地小麦土壤水热条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6:95-96.
|
[18] |
赵宏波, 何进, 李洪文, 等. 秸秆还田方式对种床土壤物理性质和小麦生长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18, 49(S1):60-67.
|
[19] |
王帅. 秸秆还田对种子萌发及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21:43-48.
|
[20] |
李白玉, 陈金平, 刘安能, 等. 土壤增温对冬小麦生长特性、产量及耗水量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21, 40(6):21-27.
|
[21] |
孟祥萍. 麦玉两熟制下氮肥与秸秆还田的农田碳氮固持和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研究[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69-71.
|
[22] |
张万锋. 盐渍化耕地秸秆覆盖下夏玉米灌施定额的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17-24.
|
[23] |
陈天助, 李波, 丰雪, 等. 深埋秸秆和覆膜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6, 47(4):493-498.
|
[24] |
|
[25] |
付鑫. 旱作冬小麦农田秸秆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9:142-145.
|
[26] |
槐圣昌.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物理性质和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58-62.
|
[27] |
周怀平, 解文艳, 关春林, 等. 长期秸秆还田对旱地玉米产量、效益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2):321-330.
|
[28] |
|
[29] |
doi: 10.1016/j.scitotenv.2018.09.275 URL |
[30] |
于大力. 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及其细菌漆酶的多样性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5-16.
|
[31] |
王雪鑫. 还田模式和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53-58.
|
[32] |
doi: 10.1016/j.envint.2019.105092 URL |
[33] |
汤计超. 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配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D]. 荆州: 长江大学, 2021:36-40.
|
[34] |
doi: 10.1016/j.still.2021.105171 URL |
[35] |
王国丽. 秸秆隔层厚度对盐碱地水盐肥运移及食葵生长的影响机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15-16.
|
[36] |
李丽, 王雪艳, 田彦芳, 等. 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及设施蔬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5):1237-1244.
|
[37] |
郑健, 李欣怡, 马静, 等. 秸秆生物炭配施沼液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39(5):1111-1121.
|
[38] |
姚远. 秸秆还田对麦稻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扬州: 扬州大学, 2021:15-18.
|
[39] |
|
[40] |
doi: 10.2135/cropsci2014.09.0599 URL |
[41] |
doi: 10.1080/07352680902776507 URL |
[42] |
doi: 10.1016/j.agwat.2018.01.021 URL |
[43] |
doi: 10.1016/j.eja.2018.07.005 URL |
[44] |
doi: 10.1016/j.soilbio.2018.09.002 URL |
[45] |
赵若含. 耕作与施氮对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机制[D]. 新乡: 河南科技学院, 2021:75-76.
|
[46] |
殷陶刚, 李玉泽. 土壤酶活性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矿产勘查, 2019, 10(6):1523-1528.
|
[47] |
doi: 10.1016/j.ecolind.2014.11.008 URL |
[48] |
季诗域. 稻麦轮作制度下不同比例秸秆化肥配施对土壤碳库、土壤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D]. 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 2021:44-46.
|
[49] |
doi: 10.1016/j.fcr.2018.02.009 URL |
[50] |
doi: 10.1080/21655979.2021.1931639 pmid: 34254569 |
[51] |
潘晶, 杨墨, 黄琳丽,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主要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9(3):266-271.
|
[52] |
杨琼会, 樊红柱, 李富程, 等. 成都平原冲积水稻土土壤酶活性对轮作模式与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J].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34(3):508-513.
|
[53] |
马春梅, 王家睿, 战厚强, 等. 稻草还田对土壤脲酶活性及土壤溶液无机氮含量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47(3):38-43,79.
|
[54] |
张伟, 龚久平, 刘建国. 秸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5):881-885.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1)05-0881-05 |
[55] |
doi: 10.1016/S1671-2927(11)60020-5 URL |
[56] |
doi: 10.1046/j.1365-2745.2001.00576.x URL |
[57] |
范围.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钙土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21:125-128.
|
[58] |
胡发龙, 柴强, 甘延太, 等. 少免耕及秸秆还田小麦间作玉米的碳排放与水分利用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120-13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01.011 |
[59] |
白瑶. 根系特征对小麦氮效率的影响[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44-54.
|
[60] |
张素瑜, 王和洲, 杨明达, 等. 水分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3):2484-249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13.004 |
[61] |
何艳, 严田蓉, 郭长春, 等. 秸秆还田与栽插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7):105-114.
|
[62] |
刘美艳. 冬种绿肥与秸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D]. 邯郸: 河北工程大学, 2021:48-55.
|
[63] |
韦叶娜, 王学春, 赵祥, 等. 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根系及分蘖生长的影响[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3):609-618.
|
[64] |
|
[65] |
|
[66] |
麦逸辰, 卜容燕, 韩上, 等. 添加不同外源氮对水稻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37(22):210-219.
|
[67] |
王麒, 王术. 秸秆还田下氮肥施用量对东农428水稻叶片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4, 45(4):469-472.
|
[68] |
魏丽娜.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14-20,54.
|
[69] |
陈朋朋. 残膜对土壤水分入渗、农田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172-174.
|
[70] |
楼睿焘. 冬小麦对连续干旱的响应规律研究[D]. 郑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63-65.
|
[71] |
边泽鹏. 冬小麦对花前干旱复水的响应规律研究[D]. 郑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11-16.
|
[72] |
陈鑫. 油菜秸秆翻埋还田后有机酸释放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D].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 2021:49-55.
|
[73] |
孔德杰.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195-197.
|
[74] |
穆心愿.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黄淮潮土性质及小麦玉米生长的调控效应[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16:12-18.
|
[75] |
张向前, 赵秀玲, 王钰乔, 等.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3):885-893.
doi: 10.13287/j.1001-9332.201703.020 |
[76] |
李若尘. 秸秆还田下控释掺混尿素对土壤微生物和小麦生长的影响[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21:38-40.
|
[77] |
周正萍.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及籽粒品质的影响[D]. 扬州: 扬州大学, 2021:26-30,40.
|
[78] |
薛志伟, 杨春玲.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用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21, 35(3):200-204.
|
[79] |
doi: 10.1016/j.agwat.2018.09.048 URL |
[80] |
高甜甜, 柴守玺, 李亚伟, 等. 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旱地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22, 36(1):183-189.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22.01.0183 |
[81] |
王健波, 严昌荣, 刘恩科, 等. 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2):296-305.
|
[82] |
盛坤. 土壤水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81-86.
|
[83] |
|
[84] |
赵竹, 乔玉强, 杜世州, 等.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0):7-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70081 |
[85] |
邹兵.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1:49-53.
|
[86] |
何建宁. 不同耕作方式麦田土壤特性与小麦宽幅播种节水生理基础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9-118.
|
[87] |
doi: 10.1016/j.fcr.2011.07.009 URL |
[88] |
解文艳, 周怀平, 杨振兴, 等. 秸秆还田方式对褐土钾素平衡与钾库容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4):936-942.
|
[89] |
房静静, 丁维婷, 武雪萍, 等.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5):141-146.
|
[90] |
doi: 10.1016/j.scitotenv.2018.01.090 URL |
[91] |
张娟霞.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下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42-45.
|
[92] |
陈玉章, 柴守玺, 程宏波, 等. 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9, 45(2):256-266.
doi: 10.3724/SP.J.1006.2019.71081 |
[93] |
段文学. 耕作方式和氮肥运筹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3:210-225.
|
[94] |
张莀茜, 杭雅文, 李福建, 等. 稻秸还田年数和氮肥运筹对小麦出苗和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20, 34(8):1805-1813.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20.08.1805 |
[95] |
顾克军, 张斯梅, 顾东祥, 等. 稻秸还田与播后镇压对稻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5, 29(11):2192-2197.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5.11.2192 |
[96] |
靳海洋, 蒋向, 杨习文, 等.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思考与秸秆多途径利用商榷[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9):142-1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80073 |
[97] |
韩玉玲. 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104-106.
|
[98] |
盛东梅. 江淮地区有机物料还田和氮肥减量对麦玉两熟产量的影响[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8:23-32.
|
[99] |
豆利岭. 稻秸还田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7-19.
|
[100] |
吴爱姣. 不同根系类型作物/品种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93-101.
|
[101] |
doi: 10.1080/03650340.2014.928927 URL |
[102] |
doi: 10.1016/j.biortech.2009.12.104 URL |
[103] |
宋俊鸣. 寒地稻草还田对土壤还原性物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21:61-65.
|
[1] | 任海英, 郑静梦, 史伟, 吴昊娣, 王康强, 俞明全, 王震铄, 王琦. 微生态制剂改良土壤对凋萎病杨梅营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153-157. |
[2] | 胡柏耿, 李学洋, 孔海明, 孙莎莎, 王克秀, 胡建军, 何卫, 唐铭霞. 不同钙浓度对雾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33-39. |
[3] | 苗欢, 乔云发, 李清, 苗淑杰. 模拟降雨对稻田氮素损失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85-91. |
[4] | 陈书健, 陈京都, 杨呈芹, 许美刚, 高剑波. 不同施氮量对机械水条播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1-6. |
[5] | 刘瑜, 李萍, 赵凯丽, 闫实, 刘继培, 刘磊, 郭宁.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芹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8): 63-68. |
[6] | 张子豪, 李想成, 吴昊天, 付鹏浩, 高春保, 张运波, 邹娟. 江汉平原气候条件下小麦适宜播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7): 1-9. |
[7] | 贾利敏, 赵晓宇, 王雪娇, 苏二虎, 李强, 郭嘉华. 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年代审定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7): 10-18. |
[8] | 邵雪花, 匡石滋, 黄建辉, 欧阳嘉敏, 万妍, 赖多. 留树保鲜技术对油甘果实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7): 140-145. |
[9] | 牛先前, 江莉, 林秋金, 林秀香, 李永裕, 施清. 福建百香果果实品质优势区域划分[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7): 40-45. |
[10] | 左红娟, 曹辉, 张红瑞, 王峰, 张晓申. 定植期和摘心次数对贡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7): 51-54. |
[11] | 李亚莉, 白静, 吴正虎, 哈丽哈什·依巴提, 李青军. 化肥减量下氮磷钾肥施用时期对加工番茄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58-63. |
[12] | 张可心, 鱼潇, 张谋草. 播期对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6-12. |
[13] | 殷丽萍, 刘思远, 蔡成梅, 石小丽, 朱小娟, 袁国明, 汪吉东, 张辉, 徐聪, 马洪波. 嘉博文土壤调理剂对萝卜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64-71. |
[14] | 周洁, 齐传东, 唐纯, 郭凤领, 覃竹山, 蔡小东, 吴金平. 乙烯利和中微量元素及功能肥在生姜上的应用效果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72-76. |
[15] | 靖华, 马爱平, 亢秀丽, 王裕智, 崔欢虎, 黄学芳. 基于多效唑和微喷灌量的麦茬复播谷子品质及矮化效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18-2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