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郑万钧. 中国树木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797-800. | 
																													
																						| [2] | 兰健花, 冯立新. 珍贵用材树种红椿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 广西农学报, 2022, 37(1):32-36. | 
																													
																						| [3] | 方元平, 刘胜祥. 湖北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5, 34(3):48-52. | 
																													
																						| [4] | 汪洋, 冷艳芝, 苏长江, 等. 恩施天然红椿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1):17-25. | 
																													
																						| [5] | 黄国伟, 彭婵, 陈慧玲, 等. 不同种源红椿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比较[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 32(2):123-129. | 
																													
																						| [6] | 汪洋, 冉勇军, 冷艳芝, 等. 红椿和毛红椿遗传与生理生态相关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20):6910-6912. | 
																													
																						| [7] | 张春华, 雷晨雨, 王储, 等. 珍贵用材树种红椿4个变种栽培的潜在气候适生区预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37(2):294-301. | 
																													
																						| [8] | 张亚东, 钟艺, 周国清, 等. 湖北恩施种源红椿不同家系育苗试验初报[J]. 湖北林业科技, 2013, 42(2):17-20. | 
																													
																						| [9] | 文卫华, 吴际友, 陈明皋, 等. 红椿优树子代苗期生长表现[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4):36-39. | 
																													
																						| [10] | 李艳, 吴际友, 邓小梅. 红椿种源试验林早期生长表现[J]. 湖南林业科技, 2015, 42(5):50-54. | 
																													
																						| [11] | 张亚东, 周国清, 马林江, 等. 4个红椿地理种源生长差异分析[J]. 湖北林业科技, 2022, 51(2):6-12. | 
																													
																						| [12] | 许秀环, 彭婵, 张亚东, 等. 不同红椿种源在武汉地区的苗期生长性状比较[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4):54-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40028
 | 
																													
																						| [13] | 吴际友, 李艳, 李志辉, 等. 红椿半同胞家系生长与早期选择[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 36(4):1-4. | 
																													
																						| [14] | 李培, 阙青敏, 吴林瑛, 等. 红椿不同种源的苗期生长节律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8(1):96-102. | 
																													
																						| [15] | 陈叶, 湛欣, 邓小梅, 等. 红椿不同种源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 36(5):52-57. | 
																													
																						| [16] | 李培, 阙青敏, 欧阳昆唏, 等. 不同种源红椿的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林业科学, 2016, 52(1):62-70. | 
																													
																						| [17] | 王军辉, 张守攻, 张建国, 等. Pilodyn在日本落叶松材性育种中应用的初步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6):808-812. | 
																													
																						| [18] | 于东阳, 梅芳, 王军辉, 等. 杨树新杂种无性系生长与材性的联合选择[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 42(2):10-13,16. | 
																													
																						| [19] | 沈亚洲, 王军辉, 张守攻, 等, 基于Pilodyn无损检测技术的白榆活立木材性评估[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6(3):89-92. | 
																													
																						| [20] | 成俊卿. 木材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282-464. | 
																													
																						| [21] | 邹高顺. 珍贵速生树种红椿与毛红椿引种栽培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4, 14(3):271-276. | 
																													
																						| [22] | 殷亚方, 王莉娟, 姜笑梅. Pilodyn方法评估阔叶树种人工林立木的基本密度[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0(4):7-11. | 
																													
																						| [23] | 丁显印, 陶学雨, 刁姝, 等. Pilodyn和Resistograph对湿地松活立木基本密度的评估[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4(3):142-148.  doi: 10.3969/j.issn.1000-2006.201906026
 | 
																													
																						| [24] | 赵秋玲, 麻文俊, 郭小龙, 等. 依据生长和材性性状的灰楸无性系选择[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3, 51(2):13-18. | 
																													
																						| [25] | 乔卫阳, 邱勇斌, 邹军, 等. 红椿天然林分木材材性性状变异规律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 37(5):101-105. | 
																													
																						| [26] | 李青粉, 王军辉, 李登平, 等. 青海云杉无性系木材性状的遗传变异[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5, 43(12):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