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7): 154-164.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23
• 水产·渔业 • 上一篇
吴陈阳1(), 袁野1, 陈晓鹏2, 林伟坤3, 林喜强3, 郑怀平1, 马洪雨1(
)
收稿日期:
2024-05-17
修回日期:
2024-08-27
出版日期:
2025-03-05
发布日期:
2025-03-03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吴陈阳,男,2001年出生,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蟹养殖与遗传育种相关的研究。通信地址:515063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大学路243号 汕头大学,Tel:0754-86503471,E-mail:23cywu@stu.edu.cn。
基金资助:
WU Chenyang1(), YUAN Ye1, CHEN Xiaopeng2, LIN Weikun3, LIN Xiqiang3, ZHENG Huaiping1, MA Hongyu1(
)
Received:
2024-05-17
Revised:
2024-08-27
Published:
2025-03-05
Online:
2025-03-03
摘要:
为深入理解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IMTA)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情况,文章梳理了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的发展历程;概述了IMTA的主要养殖物种,包括鱼类、甲壳类、双壳类、棘皮类和藻类等;总结了陆基和海洋IMTA,指出淡水和半咸水IMTA是陆基养殖模式的一部分,而海水和近海IMTA属于海洋IMTA;概述了其在养殖环境、能量利用、经济效益和减少废物排放等方面的优势。目前,IMTA在技术实施、生态影响、经济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各组分生物的相互作用、系统优化及病害防控等方面,以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
吴陈阳, 袁野, 陈晓鹏, 林伟坤, 林喜强, 郑怀平, 马洪雨. 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154-164.
WU Chenyang, YUAN Ye, CHEN Xiaopeng, LIN Weikun, LIN Xiqiang, ZHENG Huaiping, MA Hongyu. 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 of 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 Model[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7): 154-164.
[1] |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1.
|
[2] |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2.
|
[3] |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3.
|
[4] |
董双林. 中国综合水产养殖的发展历史、原理和分类[J].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18(5):1202-1209.
|
[5] |
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
|
[6] |
马雪健, 刘大海, 胡国斌, 等.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发展及其管理应用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 33(4):74-78.
|
[7] |
陈学洲, 李健, 高浩渊, 等.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模式[J]. 中国水产, 2020(10):76-78.
|
[8] |
陈世杰. 《范蠡养鱼经》释义、启示与询考[J]. 福建水产, 2001(4):80-85.
|
[9] |
方建光, 蒋增杰, 房景辉. 中国海水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理论与实践[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
徐光启. 农政全书校注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
[11] |
周晴. 清末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与生态经济环境[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3):142-150.
|
[12] |
李荣福, 杜雪地, 徐忠香, 等. 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J]. 中国渔业经济, 2023, 41(3):113-126.
|
[13] |
|
[14] |
解承林. 贝藻间养经济效益高[J]. 中国水产, 1981(5):20.
|
[15] |
|
[16] |
|
[17] |
王骅, 赵斌, 李成林, 等. 海水池塘刺参对虾生态混养技术[J]. 中国水产, 2021(10):74-76.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张国栋. 利用鲢鳙鱼及水生植物控制平原水库富营养化的研究[D].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 2011.
|
[24] |
毛朝品. 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的碳汇作用初探[J]. 农业与技术, 2013, 33(2):239-240.
|
[25] |
|
[26] |
张智, 王飞鹏, 李荣茂, 等. 鱼类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及研究展望[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4, 43(2):371-383.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doi: 10.1263/jbb.101.87 pmid: 16569602 |
[43] |
|
[44] |
|
[45] |
doi: 10.1007/s00442-005-0230-1 pmid: 16193296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莽琦, 徐钢春, 朱健, 等. 中国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 渔业现代化, 2022, 49(2):1-9.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张纯静. 半咸水养鱼法[J]. 新农业, 1985(14):32-33.
|
[61] |
|
[62] |
李健, 陈萍. 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J]. 中国科技成果, 2015(3):44-46.
|
[63] |
申玉春, 熊邦喜, 王辉, 等. 虾-鱼-贝-藻养殖结构优化试验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07(1):30-38.
|
[64] |
胡振新, 陈爱华, 吴杨平, 等. 文蛤与脊尾白虾、拟穴青蟹搭配混养新技术[J]. 水产养殖, 2022, 43(8):76-78.
|
[65] |
戴海军. 梭子蟹养殖技术之三:虾塘内缢蛏与梭子蟹混养技术[J]. 中国水产, 2002(5):60.
|
[66] |
谢双如. 仿刺参与对虾、花蛤池塘生态混养技术[J]. 中国水产, 2011(3):44-46.
|
[67] |
|
[68] |
李杰, 雷驰宙, 陈伟洲. 南澳贝藻混养互利机制的初步研究[J]. 水产科学, 2012, 31(8):449-453.
|
[69] |
|
[70] |
李纯厚, 齐占会, 黄洪辉, 等. 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南海碳汇渔业发展方向探讨[J]. 南方水产, 2010, 6(6):81-86.
|
[71] |
杨晓龙, 张秀梅, 唐文海, 等. 浙江省贝藻海水养殖碳汇能力及经济价值评估[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2(3):248-254.
|
[72] |
|
[73] |
|
[74] |
doi: 10.1002/ece3.2637 pmid: 28116067 |
[75] |
|
[76] |
|
[77] |
|
[78] |
|
[79] |
祁真, 杨京平, 刘鹰. 对虾池残饵、粪便及死虾腐解对养殖水质影响的模拟试验[J]. 水产科学, 2004(11):5-8.
|
[80] |
桂福坤, 王萍, 吴常文. 基于氮和磷平衡的负责任养殖模式下的养殖海区规划[J]. 南方水产科学, 2011, 7(4):69-75.
|
[81] |
陆跃欢. 淡水池塘南美白对虾与鲻鱼生态混养技术研究[J]. 水产科技情报, 2021, 48(4):214-219.
|
[82] |
张健东, 汤保贵, 黄建盛, 等. 花鳗鲡与锦鲤池塘混养试验及水质指标检测[J]. 当代水产, 2023, 48(6):68-69.
|
[83] |
|
[84] |
周聃, 刘梅, 张政, 等. 基于Ecopath模型的淡水虾蟹池塘多营养层级养殖模式[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4, 44(4):47-54.
|
[85] |
|
[86] |
|
[87] |
吴雅雅. 虾塘混养鲻鱼对养殖水环境和养殖效益的影响研究[J]. 中国水产, 2023(5):86-89.
|
[88] |
冯伟业, 赵一杰, 王紫阳, 等. 盐碱水池塘鱼虾混养模式构建与养殖效益分析[J]. 中国水产, 2023(1):98-100.
|
[89] |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
|
[90] |
董双林. 高效低碳——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 水产学报, 2011, 35(10):1595-1600.
|
[91] |
唐启升. 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J]. 江西水产科技, 2011(2):5-7.
|
[92] |
|
[93] |
吴杭纬经, 赵泓睿, 彭苑媛, 等. 贝藻混养对舟山东极岛养殖海域二氧化碳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47(15):53-55.
|
[1] | 刘燕, 韩伟.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17-122. |
[2] | 钟立强, 周丽颖, 张世勇, 刘洪岩, 陈校辉, 王明华. 养殖池塘水体异味物质土臭素与环境因子关系解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59-164. |
[3] | 丁兰, 徐胜南, 周聃, 刘梅, 李万祈, 邹松保. 水产养殖固体废弃物有机肥对土壤肥效和蔬菜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9): 102-108. |
[4] | 郑仕夫, 徐慧敏, 陈曦,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李丹丹, 孟顺龙, 徐跑.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2): 159-164. |
[5] | 郑肖兰, 鲁海菊, 崔昌华, 郑服丛, 谭施北, 习金根, 易克贤. “土壤退化”和“双碳目标”下如何从植物吸收碳元素途径思考农业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6): 154-164. |
[6] | 陶大云, 陈秀华, 李林, 杨雅云, 屈云慧, 杨芳, 罗雁婕, 万红辉, 李立池, 李露. 建设世界作物园、保护未被充分利用作物[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5): 71-74. |
[7] | 周萌, 张嘉俊, 罗洋.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3): 68-75. |
[8] | 宋英杰, 龙春林. 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可持续农业背景下的功能、评价、管理和保护[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4): 69-76. |
[9] | 蔡恺, 张奇, 姚莉, 王宏, 罗付香, 林超文. 沼液在水稻生产中的利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2): 49-53. |
[10] | 邹剑敏, 卢奇, 桂源, 宋超, 陈家长.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养殖水体及水产品中土臭素和二甲基异莰醇的残留量[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5): 148-156. |
[11] | 蒋阳阳, 李海洋, 李正荣, 崔凯, 吴明林, 周蓓蓓, 王林, 吴多生. 安徽省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典型模式分析与发展建议[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139-143. |
[12] | 黄国勤. 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0): 154-164. |
[13] | 罗婉仪, 雷泽湘, 李义勇. 生物絮团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结构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4): 91-96. |
[14] | 贾新平, 唐玲, 梅雪莹, 罗海蓉, 贾俊丽, 易能, 刘华周. 基于SWOT-PEST分析的江苏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2): 151-157. |
[15] | 黄国勤. 江西广昌传统莲作文化系统的特征与价值[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0): 48-5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