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Corporate Statistical Database (FAOSTAT).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years 2018-2020)[R]. 2022. | 
																													
																						| [2] | 王腾蛟, 牛豆豆, 李俊玲, 等. 北方薯区甘薯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 2022(5):215-217. | 
																													
																						| [3] | 张振臣. 我国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繁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植物保护, 2020, 46(6):10-13. | 
																													
																						| [4] | 乔奇, 张振臣, 张德胜, 等. 中国甘薯病毒种类的血清学和分子检测[J].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1):10-16. | 
																													
																						| [5] | LIU Q, WANG Y, ZHANG Z, et al. Diversity of sweep viruses infecting sweet potato in China[J]. Plant disease, 2017, 101(12):2098-2103.  doi: 10.1094/PDIS-04-17-0524-RE    
																																					URL
 | 
																													
																						| [6] | 张振臣, 靳秀兰, 乔奇, 等. 河南省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J]. 河南农业科学, 1999(4):3-4. | 
																													
																						| [7] | 李华伟, 刘中华, 张鸿, 等. 福建甘薯病毒病病原鉴定及主要病毒多样性[J]. 微生物学通报, 2019, 46(12):3267-3277. | 
																													
																						| [8] | 尚佑芬, 杨崇良, 赵玖华, 等. 甘薯病毒及脱毒薯的研究和应用[J]. 植物医生, 1996(4):35-39. | 
																													
																						| [9] | 陈玉霞, 邱建辉, 张朝臣, 等. 甘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13):135-137,219. | 
																													
																						| [10] | 周全卢, 张玉娟, 黄迎冬, 等. 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PVD)对甘薯产量形成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30(1):42-46. | 
																													
																						| [11] | 王腾蛟, 刘红耀, 牛豆豆, 等. 脱毒甘薯增产机理和增产原因分析[J]. 现代农村科技, 2022(5):15-16. | 
																													
																						| [12] | 曹秀敏, 张明, 李延龙, 等. 甘薯脱毒快繁及微型薯生产技术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0, 56(4):18-19. | 
																													
																						| [13] | 陈绪水. 脱毒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5):239-241. | 
																													
																						| [14] | 卢玲, 聂明建, 王学华. 甘薯脱毒苗培育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4):1456-1458. | 
																													
																						| [15] | 戴力, 聂明建, 刘少茹. 美国SL-9甘薯茎尖脱毒组织培养的最适激素浓度配比初探[J]. 湖南农业科学, 2014(16):1-4,8. | 
																													
																						| [16] | 李强, 马代夫, 李洪民, 等. NAA和6-BA在甘薯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3(4):14-16. | 
																													
																						| [17] | 唐丽雪, 杜进辉, 史春余, 等. 不同浓度NAA/6-BA配比对不同品种甘薯茎尖培养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1):113-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600271
 | 
																													
																						| [18] | 黄华康, 袁照年. 甘薯茎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筛选[J]. 杂粮作物, 2002, 22(3):141-143. | 
																													
																						| [19] | 孔祥生, 张妙霞, 陈明灿. 生长素类物质对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成苗的影响[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2):114-116. | 
																													
																						| [20] | 闫明明, 陈秋骏, 唐敏, 等. 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和有机物组合对甘薯脱毒苗快繁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2):68-72. | 
																													
																						| [21] | 唐丽, 邹永祥, 涂雅珍, 等. 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在甘薯上的应用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8(3):882-884. | 
																													
																						| [22] | 李晓青, 赵海红, 张晓申, 等. 甘薯商薯19茎尖脱毒技术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12):67-69. | 
																													
																						| [23] | 孟德璇, 孙周平. 6-BA和NAA对不同甘薯品种茎尖培养的影响[J]. 杂粮作物, 2010, 30(4):286-287. | 
																													
																						| [24] | 王常芸, 李晓亮, 辛国胜, 等. 不同品种甘薯茎尖脱毒快繁技术优化研究[J]. 农学学报, 2015, 5(7):19-2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5010015
 | 
																													
																						| [25] | 袁蕊, 唐伟, 孙书军, 等. 脱除SPVD甘薯组培苗快繁及移栽研究[J]. 北方农业学报, 2021, 49(5):112-117.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5.16
 | 
																													
																						| [26] | 徐佳慧, 代宇佳, 罗晓峰, 等. 植物激素研究中的化学生物学思路与应用[J]. 植物学报, 2020, 55(3):369-381.  doi: 10.11983/CBB19150
 | 
																													
																						| [27] | 张义, 刘云利, 刘子森, 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水生生物学报, 2021, 45(3):70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