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30): 135-140.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39
收稿日期:
2023-04-25
修回日期:
2023-09-10
出版日期:
2024-10-25
发布日期:
2024-10-23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常君怡,女,2000年出生,湖北荆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茶黄素的制备。通信地址:430001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Tel:18772198945,E-mail:changjunyi1010@163.com。
基金资助:
CHANG Junyi1(), ZHOU Zhimei2, DU Shaolong1,2(
)
Received:
2023-04-25
Revised:
2023-09-10
Published:
2024-10-25
Online:
2024-10-23
摘要:
茶黄素是红茶的主要成分,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以茶黄素的形成机理为立足点,综述了制备茶黄素的主要方法,包括直接提取法和体外制备法。其中,体外制备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酶促氧化法和仿生合成法。并针对以上合成方法的主要问题,如无法实现工业化,提出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有望为为茶黄素的制备和开发应用研究提供科学借鉴依据。
常君怡, 周志梅, 杜邵龙. 茶黄素制备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35-140.
CHANG Junyi, ZHOU Zhimei, DU Shaolong. Theaflavin Production: A Review[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30): 135-140.
[1] |
|
[2] |
|
[3] |
刘昌伟, 张梓莹, 王俊懿, 等. 茶黄素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2, 19:318-329.
|
[4] |
涂云飞. 茶黄素药理功效及分离纯化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加工, 2019, 4:77-84.
|
[5] |
|
[6] |
王专, 韦武均, 任珍珍, 等. 茶黄素(TF1)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J] 茶叶科学, 2023, 43(2):287-296.
|
[7] |
单洪雁, 许燕, 杨志彩, 等. 不同加工条件对茶黄素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稳定性的影响[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2, 13(23):7516-7523.
|
[8] |
|
[9] |
|
[10] |
俞晨秀, 孟婵婵, 高焕, 等. 茶黄素类在应用中的稳定性系统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22, 41(5):46-50.
|
[11] |
孔俊豪. 茶黄素的酶促制备及其促进口腔微生态活性的评价[D].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22:28-29.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pmid: 10680189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夏锐, 刘德和, 殷丽琼, 等. 茶黄素提取与功效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20):6532-6533, 6535.
|
[22] |
齐明. 微波辅助提取红茶中茶黄素生产工艺的优化[J]. 福建茶叶, 2019(2):5-6.
|
[23] |
陈智雄, 徐礼羿, 张钰玉, 等. 超声波辅助浸提对红茶中茶黄素和茶红素浸出率的影响[J]. 蚕桑茶叶通讯, 2020(4):27-31.
|
[24] |
朱兴一, 顾艳芝, 谢捷, 等. 闪式提取红茶中茶黄素的工艺研究[J]. 食品科技, 2012, 37(8):189-192.
|
[25] |
刘丽辰, 黄秀红, 阮怿航, 等. 响应面优化亚临界水提取茶色素工艺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42(14):71-79.
|
[26] |
汪晟羽, 兰林, 段树华, 等.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绿茶中茶黄素的工艺优化及活性研究[J]. 食品科技, 2022, 47(7):188-194.
|
[27] |
李大祥, 宛晓春. 论茶儿茶素的化学氧化[J]. 茶业通讯, 2000, 22(3):22-23.
|
[28] |
|
[29] |
|
[30] |
|
[31] |
李大祥, 宛晓春, 萧伟祥. 儿茶素化学氧化条件的研究简报[J]. 茶业通报, 2002, 22(2):17-18.
|
[32] |
王坤波, 刘仲华, 黄建安.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4, 24(1):53-59.
|
[33] |
黄海涛, 屠幼英.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取茶黄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 2003, 6:15-16.
|
[34] |
范泳. 茶多酚制备工艺优化及化学氧化生成茶色素工艺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04:45-48.
|
[35] |
张建勇, 江和源, 崔宏春, 等. 茶黄素酸性氧化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 32(8):1-4,61.
|
[36] |
张建勇, 江和源, 崔宏春, 等. 儿茶素组成对化学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影响机理[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32(12):85-92.
|
[37] |
张建勇. 酯型茶黄素化学氧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1-34.
|
[38] |
李立祥. 茶多酚氧化实验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5(2):101-104.
|
[39] |
李立祥, 萧伟祥. 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7(2):99-104.
|
[40] |
汤凯, 陈尉怡, 占剑峰, 等. 佛手山药多酚氧化酶提取及酶促合成茶黄素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3, 34(3):27-32.
|
[41] |
doi: 10.1016/j.phrs.2011.02.007 pmid: 21371557 |
[42] |
|
[43] |
毛清黎, 朱旗, 刘仲华, 等. 红茶发酵中pH调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茶黄素形成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1(5):524-526.
|
[44] |
袁斌. 茶黄素的酶促氧化制备与纯化技术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20:30-35.
|
[45] |
|
[46] |
江用文, 滑金杰, 袁海波, 等. 不同茶树品种悬浮发酵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8, 39(20):71-77.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1820011 |
[47] |
李适, 黄建安, 刘仲华. 茶黄素体外氧化制备方法的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05, 32(2):36-39.
|
[48] |
|
[49] |
夏涛, 高丽萍. 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6(1):101-104.
|
[50] |
夏涛, 高丽萍.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工艺监测参数[J]. 茶叶科学, 1999, 19(1):47-53.
|
[51] |
夏涛, 童启庆, 萧伟祥.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工艺学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 2000, 26(4):365-368.
|
[52] |
萧伟祥, 钟瑾, 胡耀武, 等. 双液相系统酶化学技术制取茶色素[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1, 13(5):49-52.
|
[53] |
谷记平. 茶黄素酶促氧化制备技术的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04:33-38.
|
[54] |
屠幼英, 方青, 梁惠玲, 等. 固定化酶膜催化茶多酚形成茶黄素反应条件优选[J]. 茶叶科学, 2004, 24(2):129-134.
|
[55] |
袁新跃. 树脂固定化多酚氧化酶及其催化茶多酚形成茶黄素的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39-47.
|
[56] |
|
[57] |
|
[58] |
龚志华, 朱盛尧, 陈朵, 等. 不同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体外酶促合成茶黄素研究[A].湖南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长沙: 湖南茶叶学会, 2011:111.
|
[59] |
pmid: 11902970 |
[60] |
梁燕. 微生物和水果源的多酚氧化酶固定化合成茶黄素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8:24-42.
|
[61] |
罗玲. 天然果蔬多酚氧化酶氧化茶多酚的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14:10-29.
|
[62] |
李东, 张诗琪, 陶迎梅, 等.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酶学性质及酶促合成茶黄素能力对比[J]. 中国调味品, 2023, 48(2):188-194.
|
[63] |
刘仲华, 施兆鹏. 红茶制造中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与活性的变化[J]. 茶叶科学, 1989, 9(2):141-150.
|
[64] |
滕杰. 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离鉴定及其酶促合成茶黄素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5:45-53.
|
[65] |
徐小云. 龙井43号茶树PPO同工酶I-1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6:20-43.
|
[66] |
|
[67] |
|
[1] | 程新杰, 施伟, 张梦龙, 岳红亮, 代金英, 胡蕾, 朱国永. 水稻垩白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 1-7. |
[2] | 李琛, 江新凤, 曹挥华, 张贱根, 余志, 倪德江, 董春旺, 江和源. 不同等级河红茶的风味特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1): 151-157. |
[3] | 马圣洲, 赵飞, 胡莹, 袁兴兴, 杨亦扬. 江苏丘陵地区主栽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32-38. |
[4] | 赵飞, 李园莉, 杨亦扬, 李荣林, 杨建华, 马圣洲. 远红外辐射对萎凋叶氧化酶活性及红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7): 119-125. |
[5] | 熊海蓉,张先文,陈淼芬,熊远福,文祝友. 晚稻种衣肥的制备及理化性能[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5): 101-106. |
[6] | 王伟伟,杨刘艳,江和源,张建勇. 萎凋程度对泰顺红茶品质和儿茶素氧化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1): 59-63. |
[7] | 桂安辉,朱宏凯,何华锋,董春旺,高明珠,叶阳. 基于动态聚类分析的工夫红茶发酵过程品质成分变化与发酵适度判别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7): 196-204. |
[8] | 陈建业,李占红,宁玉霞. 猕猴桃液体授粉花粉液制备技术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7): 86-90. |
[9] | 王秋霜,许勇泉,刘淑媚,姜晓辉,操君喜,陈栋. 广东罗坑野生茶树群落红茶香气物质鉴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5): 120-126. |
[10] | 俞露婷,袁海波,王伟伟,滑金杰,尹军峰,江用文. 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2): 263-269. |
[11] | 王楠楠,熊海蓉,文祝友,王 锦,熊远福,王宇婷. 早稻种子包衣肥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6): 1-6. |
[12] | 黄藩,董春旺,高明珠,桂安辉,刘飞,叶阳,朱宏凯. 工夫红茶萎凋中温度对鲜叶失水率影响的预测模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4): 193-198. |
[13] | 姜晓辉,吴华玲,陈栋,乔小燕. 罗坑野生红茶感官审评及其生化组分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1): 126-131. |
[14] | 蔡烈伟,王春莲,杨双旭,蓝仁杰. 红茶梅蜜饯加工工艺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7): 309-314. |
[15] | 黄藩,董春旺,朱宏凯,叶阳,张成. 红茶萎凋中鲜叶理化变化及工艺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7): 275-28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