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USMEC A, SRINIVASAN S, NETTLETON D, et al.  Distinct genetic architectures for phenotype means and plasticities in Zea mays[J]. Nature plants, 2017, 3(9):715-723. | 
																													
																						| [2] | 吕莹莹, 张萌, 沈丹丹, 等. 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产量与穗部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160-165. | 
																													
																						| [3] | 陈华文. 玉米9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J]. 种子, 2003, 4:74-76. | 
																													
																						| [4] | 任洪雷, 李春霞, 龚士琛, 等. 利用SPSS实现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3):86-90. | 
																													
																						| [5] | 梁晓杰, 董永彬, 张飞飞, 等. 优良玉米杂交种植株性状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自交系的相关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42(5):33-37. | 
																													
																						| [6] | 刘真真, 胡春辉, 董永彬, 等. 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植株性状特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4):15-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9030059
 | 
																													
																						| [7] | 贾亚涛, 杜伟建, 邢国芳.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和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通径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43(9):1080-1083. | 
																													
																						| [8] | 李凌雨, 阎彩清, 邢亚静, 等. 中国玉米自交系植株性状分析[J]. 玉米科学, 2002(4):5-7. | 
																													
																						| [9] | 付家锋. 玉米植株性状QTL的遗传背景和环境稳定性及其遗传相关研究[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08. | 
																													
																						| [10] | 唐玉凤, 陈平平, 易镇邪, 等. 玉米倒伏影响因素及其化学调控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20, 34(2):183-189. | 
																													
																						| [11] | 刘忠祥, 杨梅, 殷鹏程, 等. 玉米株高主效QTL qPH3.2精细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J]. 作物学报, 2018, 44(9):1357-1366.  doi: 10.3724/SP.J.1006.2018.01357
 | 
																													
																						| [12] | 王坚强, 段宏凯, 郑丽萍, 等. 密度胁迫下不同玉米品种的植株性状差异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6):7-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30048
 | 
																													
																						| [13] | 张京社, 杨玉东, 王志忠, 等.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06(1):23-25. | 
																													
																						| [14] | 刘化涛, 黄明镜, 黄学芳, 等. 晋中盆地旱地玉米穗期形态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43(3):254-257. | 
																													
																						| [15] | 刘玄, 王梅, 李玉龙, 等.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24):39-41,79. | 
																													
																						| [16] | 赵智慧, 郑琪, 贺春贵, 等. 10个玉米品种在陇东旱塬区的适应性评价[J]. 甘肃农业科技, 2021, 52(5):77-82. | 
																													
																						| [17] | 明道旭.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235. | 
																													
																						| [18] | 杜家菊, 陈志伟. 使用SPSS线性回归实现通径分析的方法[J]. 生物学通报, 2010, 45(2):4-6. | 
																													
																						| [19] | 何代元, 吴广成.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杂粮作物, 2003(2):65-68. | 
																													
																						| [20] | 梁晓玲, 阿布来提, 冯国俊, 等.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玉米科学, 2001(1):16-20. | 
																													
																						| [21] | SZARESKI V J, CARVALHO I R, KEHL K, et al.  Interrelations of character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cor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8, 10(2):187-194. | 
																													
																						| [22] | 王爱琴, 黄世全, 戴保威.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J]. 种子, 2006(3):68-70. | 
																													
																						| [23] | 王永学, 张战辉, 刘宗华. 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及通径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5(1):1-6. | 
																													
																						| [24] | 邱博, 罗水清, 陈平平, 等. 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2(1):11-15. | 
																													
																						| [25] | 徐国强, 苏萍萍, 段海洋, 等. 河南省近20年玉米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及育种方向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21(12):4158-4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