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赵伯涛,郁志,钱骅,等.芦笋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5):1-5. [2]  陈益忠主编.芦笋芦荟高产栽培与加工.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5; 90-97.
 [3]  梁训义,王连平.我国芦笋栽培品种的现状及思考.蔬菜,2003,(1):1-3.
 [4]  杨大俐,董秀英.河北省芦笋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蔬菜,2005,(2):5-6.
 [5]  郭连保,武素英,赵文梅.绿芦笋“二选三改一防”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河北农业科技,2004,(3):14.
 [6]  王铁书,顾慧玲.“UC157”美国绿芦笋的高效快速育苗技术.上海农业科技,2000,(5):65.
 [7]  杨慧.早春芦笋快速育苗技术.吉林农业,2003,(4):15.
 [8]  张元国,刁家连,李芳,等.紫芦笋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190-192.
 [9]  李芳,张元国,包艳存,等.芦笋试管苗移栽新技术.中国蔬菜,2006,(1):55.
 [10]  林东辉,陈成伟,林岳生,等.芦笋组培试管苗高产栽培技术.福建热作科技,2006,31(1):24-25.
 [11]  李书华,刘保真,李少勇,等.芦笋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山东农业科学,2004,(4):34-36.
 [12]  何守建,禚恒丽.芦笋的高产栽培技术.北京农业,2005,(8):3-4.
 [13]  张来振,马玉萍,刘炳慧,等.含氯化肥对提高芦笋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江苏农业科学,1995,(3):49-51.
 [14]  范永强,王丽华,芮文利.芦笋施用硼肥增产效应初报.土壤肥料,2002,(5):42-43.
 [15]  常占仙,介岗牛.芦笋的科学施肥.山西农业,2003,(10):24~25.
 [16]  周倩; 赵丽芹; 王若菁; 等.鲜绿芦笋采收分级标准的研究.长江蔬菜,2003,(8):44-45.
 [17]  张志斌,高新吴,贺超兴,等.日光温室绿芦笋密植促成栽培技术.中国蔬菜,2005,(6):44-45.
 [18]  李梅,王存然,李汝峰.芦笋中小拱棚早熟栽培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06,(3):23.
 [19]  韩柏华,毛秀杰,王晶华,等.芦笋塑料小拱棚早熟高产栽培技术.吉林蔬菜,2003,(3):13.
 [20]  李宝树.芦笋栽培技术讲座.吉林蔬菜,2003,(4):4-5.
 [21]  王占臣,许靖华,董景海.棚室芦笋高产栽培技术.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5):39-40.
 [22]  谢河山; 李一平.樊胜南温室芦笋高产栽培管理技术.长江蔬菜,2003,(11):24-25.
 [23]  郭继标,王胜福.温室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中国农技推广,2001,(2):20-20.
 [24]  李宗兰,杜荣玲,王力.芦笋主要病害及其无公害防治.北京农业,2004,(7):9.
 [25]  孙淑建,华则科,祝丕业,等.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9(4):254-255.
 [26]  陆锡康,杨峰,杨瑾华,等.3种秸秆覆盖物对大棚绿芦笋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上海蔬菜,2004,(5):46-47.
 [27]  张艳秋.无公害芦笋生产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植物医生,2006,19(1)40-42.
 [28]  李书华,刘保真,李少勇,等.芦笋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山东农业科学,2004,(4):34-36.
 [29]  王以元,李同征,陈爱红,等.芦笋出口质量标准及达标栽培技术规程.中国蔬菜,2005,(8):3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