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导航切换
中国农学通报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获奖情况
数据库收录
编 委 会
作者中心
作者登录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常见问题
审者中心
审稿政策
专家登录
编委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在线期刊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精彩专题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三农问题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进展
柳岩 葛珺沂 朱绪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11
): 65-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406
摘要 +
(
934
)
PDF
( 446338KB )(
727
)
可视化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区域,通过归纳国内外有关粮食生产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出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发现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研究角度,在分析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内涵、模式和评价的基础上,认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采用何种发展模式、如何进行评价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为实现不同区域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Select
地方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构建
郭晓丽 李长萍 赵志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11
): 70-7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501
摘要 +
(
919
)
PDF
( 443945KB )(
693
)
可视化
产-学-研合作是基于技术创新的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地方农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致力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地方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主要涉及经济、社会利益获取的内动力与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支持的外动力。构建地方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促进生产要素与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促成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是提升区域产-学-研合作水平,加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与必然选择。
Select
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曾春新 耿彩英 吴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11
): 74-7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394
摘要 +
(
946
)
PDF
( 438712KB )(
1009
)
可视化
由于中国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时间不长,积累的经验不多,在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进程。为了中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实施能够顺利开展,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文献综述法、实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规划设计管理、加强各部门协调、提高镇政府重视程度、加强施工单位管理、规范监理单位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保证中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顺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现可持续发展。
Select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级别划分与管理研究——以铁锋区为例
耿槟 朱道林 梁颖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11
): 78-8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335
摘要 +
(
885
)
PDF
( 633463KB )(
958
)
可视化
文章旨在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级别划分方法,以期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范流转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借鉴。通过对齐齐哈尔市铁锋区11个行政村的实地走访调研和218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案例的有效问卷,借助SPSS软件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逐步回归筛选,并探索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级别划分方法。结果表明,(1)通过逐步回归模型筛选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质量影响因素并建立以农村社会经济、农村基础设施、人口为评价导向的集体建设用地级别划分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出异于城镇土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独有特征。(2)距城镇中心距离和道路类型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质量影响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834、0.633,正向影响最为显著。(3)以行政村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单元,有利于集体建设用地级别划分和管理。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政策建议。
Select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研究
刘世斌 李江风 王建英 李伟松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11
): 83-8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587
摘要 +
(
996
)
PDF
( 988110KB )(
596
)
可视化
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对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现实整理潜力进行测算。本研究以赤壁市的10个乡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工程技术因素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修正指标体系,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的理论整理潜力进行系数修正,得到更接近于工程标准的现实整理潜力。研究表明:赤壁市10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为283.03 hm2,综合挖潜系数为0.061,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差异较大。研究认为:考虑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工程技术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整理潜力进行自然和社会经济修正,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有重要借鉴意义。
Select
北京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吴春霞 刘瑞涵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11
): 90-9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812
摘要 +
(
1030
)
PDF
( 467715KB )(
758
)
可视化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希望促进农村居民对耐用品的购买。以北京农村居民为对象,研究了北京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现状及基本特征。调查发现北京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总量在逐步递增,城乡居民耐用品消费仍有差距但有缩小的趋势。研究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环境、消费观念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提高农民收入、完善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北京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Select
构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长效机制研究——一个制度分析框架
郝爱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11
): 95-10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590
摘要 +
(
781
)
PDF
( 559436KB )(
610
)
可视化
构建一个制度分析框架,认为农村居民消费不振源于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城乡二元化结构和农村制度创新的不够3个约束,并在分析农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协调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和收入再分配体系改革、营造农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多项政策协调发展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农村流通制度供给模式、积极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等系统的扩大农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Select
基于层次结构的农民工就业特征模型研究
陈玉峰 张红燕 敬松 谢元瑰 隆珂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11
): 101-10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391
摘要 +
(
817
)
PDF
( 622859KB )(
765
)
可视化
为了更有效地为农民工提供个性化就业推荐信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采用层次结构表示方法融合决策树模型和向量空间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就业个性化推送服务的特点,并将农民工的基本信息特征与其网络上求职的操作特征有机结合,建立农民工就业特征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地对农民工的就业特征进行表示,提高就业推荐准确率。
Select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孔凡玲 李彦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8
): 105-1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675
摘要 +
(
971
)
PDF
( 1071697KB )(
812
)
可视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汇率在世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发突出。人民币升值有其积极的一面,而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在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小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民币汇率变动将对中国小麦的进口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影响应提出怎样的措施成为本研究的目的。文章在汇率变动对进口贸易影响一般原理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构建C-D函数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回归分析、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加入滞后一期(1个月)的汇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小麦进口存在着促进作用。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的情况下,中国小麦进口贸易也存在反J曲线效应。最后,从政府、企业、农户3个角度给出相应的建议。
Select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分析
王文婧 彭金燕 葛斐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8
): 113-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4136
摘要 +
(
1004
)
PDF
( 508512KB )(
684
)
可视化
通过对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具有惯性,并受收入、以往消费习惯双重影响。家庭经营纯收入对人均纯收入具有较高的贡献率,主要用于饮食、衣着、居住等基础消费,与医疗保健支出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工资性收入对人均纯收入贡献最大,且对医疗保健支出具有很高的贡献率,即医疗保健支出主要随工资性收入提高而提高。由此可知,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进而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提升农村医疗保健水平。
Select
产学研结合培养广西木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思考
罗兴录 樊吴静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8
): 119-1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689
摘要 +
(
772
)
PDF
( 491805KB )(
607
)
可视化
木薯生产是广西一大优势产业,占全国木薯种植面积的60%,产量占全国的70%。木薯是优质的淀粉作物,又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作物。随着广西木薯产业的迅速发展,培养木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木薯产业企业发展的重点需求。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可改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为木薯产业培养出高素质木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木薯产业的大力发展。
Select
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专家数据库构建与专家评价研究
王洲 耿建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5
): 109-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372
摘要 +
(
852
)
PDF
( 698638KB )(
571
)
可视化
为了提高中国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专家的使用效率及效果,提出了建立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专家数据库和建立专家评价模型的解决思路。对于专家数据库的建立,从入库专家的选择条件、入库专家信息的来源方式、原始信息的整理与分类、专家数据库信息的添加、专家数据库的完善与动态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专家数据库的数据内容搭建和完善的过程和方法;对于专家的评价方法,构建了2级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科学地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此外,还给出了专家评价的综合评价量表和具体算法。研究成果可以在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主持部门开展具体工作时,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Select
需求为导向“三位一体”推广模式研究——基于设施蔬菜物联网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
卢敏 张楠 于合龙 陈桂芬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5
): 118-1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557
摘要 +
(
1214
)
PDF
( 703617KB )(
665
)
可视化
以研究者与企业联合申请的基于物联网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世行食品安全课题为载体,开展需求为导向的“三位一体”的研究-推广-应用模式研究;从课题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技术开发沟通机制建立、需求为导向“三位一体”设施蔬菜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的软硬条件,进而提出需求为导向“三位一体”农业研究与推广模式的作用,表现在:(1)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有机整合,缩短信息传播的链条,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效果;(2)有利于构建以全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3)有利于改变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促进科研组织激励的学术化向实用化转型;(4)有利于推动公益性的农业推广向多元化化服务模式转变,提高农业推广组织管理运行效率和效果。以期能够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推广体系的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Select
乡镇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为例
韦红吉 张安明 汤鹏程 易安菊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5
): 123-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1699
摘要 +
(
923
)
PDF
( 551437KB )(
679
)
可视化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区域,同时也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和生产的基地。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黔江区石会镇为例,通过景观生态学理论和Mapgis空间分析技术,对2009年该镇的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原则,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模式,为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提供了具体的措施。
Select
政府定价机制下黑龙江省农户灌溉行为的负外部性分析
黄楠 郭翔宇 颜华 付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5
): 127-1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386
摘要 +
(
1020
)
PDF
( 572725KB )(
889
)
可视化
结合黑龙江省农业水价的政策现状和调研走访情况,认识农户灌溉行为产生的初因,指出农户灌溉行为的负外部性表现,并对负外部性的实质进行经济学分析。研究表明:在政府定价机制下,农业用水价格的实施不利于鼓励农户在生产中主动节约用水,农业水资源的浪费会增加社会用水的边际成本。适宜采取产权界定的方式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农业水资源的合理经营和再配置,将农业水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市场化,通过价格杠杆作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帕累托最优。
Select
从社会经济转型视域研究农地流转——河南省农地流转调查分析
万举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2
): 80-8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627
摘要 +
(
880
)
PDF
( 600591KB )(
601
)
可视化
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剧烈转型大背景,力求较准确地研究农地流转。经文献梳理,采用实地调研、经验总结等方法对农地流转进行综合性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农地流转规模较小、发展缓慢、收益偏低、多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进而分析可得,农地流转是乡村社会经济转型一部分,诸如农地流转渠道、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农村家庭生活方式变革、城市化下城乡互动、农村市场深化程度等,皆为社会经济转型组成部分,乡村转型整体缓慢导致农地流转缓慢。应从整体视角系统性促进农地流转,不应强推、不必迟滞、可积极有序引导随社会经济转型顺势而为。
Select
基于幸福指数视角反思失地农民安置补偿问题的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学堂堡安置点为例
吴杰 何多兴 尚勇敏 王海燕 杨坡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2
): 86-9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354
摘要 +
(
898
)
PDF
( 1122052KB )(
634
)
可视化
失地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安置补偿问题。通过建立幸福指数测度指标体系,在对学堂堡安置点100户失地农民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合成方法计算幸福指数,并以测度的幸福指数结果为依据反思安置补偿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学堂堡安置点失地农民的总体幸福指数不高,处于“不太幸福”的等级。反思主要问题在于住房和货币补偿水平偏低;安置补偿中缺乏科学的就业指导,再就业不理想;社会保障实施范围狭窄等。故必须提高住房和货币安置的补偿标准,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诉求渠道,以期恰当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
Select
浙江省江干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
葛斐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2
): 91-9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514
摘要 +
(
821
)
PDF
( 848226KB )(
696
)
可视化
作为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农民凭借其集体成员身份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结合对改革试点杭州市江干区的调研,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该区23村社2003—2011年的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得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在实施当年及之后的3年内,促进农民增收的正向作用显著,但在随后年份中增收效果逐年降低且影响作用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持续增收效应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缺乏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应在确保促进公共利益增长的同时,重视利益分配机制的公平合理性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Select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农业经济结构分析——以南昌市为例
朱再昱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2
): 97-1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1098
摘要 +
(
1054
)
PDF
( 837614KB )(
656
)
可视化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促进城市工业与农业的和谐化发展。本研究以南昌市为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探索农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联度,以及探寻影响都市农业经济结构的因素。结果表明:都市农业中牧业与渔业具有快速发展优势,即渔业与牧业与农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性最大;种植业虽然与农业总产值关联性要小些,但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仍高于整个农业的发展速度;从投入来看,生产效率和消费因素是重要的关联因素。说明都市农业不同于全国或区域性农业经济结构是服务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Select
黑龙江省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初探
梅琳琳 冯树丹 王冰 关兵兵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
2
): 103-1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2-2371
摘要 +
(
895
)
PDF
( 525478KB )(
760
)
可视化
为建立系统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必须从黑龙江省实际出发,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并要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在深入实证调研基础上,着力探索一条适合黑龙江省的农业生态补偿道路。并从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多中心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开源型”的补偿方式及建立农业生态补偿示范区4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提出建议。
跳至
页
第1页
共10页
共198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