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豫东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景观质量和生态功能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该区防护林存在林网结构破碎、树种单一以及管理缺乏等问题。针对豫东平原农田防护林存在的问题,坚持“高防护、强适应、低管护、大网格”的植物应用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从以下4个方面改善平原粮食主产区农田林网质量:(1)营造水域涵养林,形成复合水林空间;(2)提升环村林质量,展示乡村特色;(3)构建林网骨架,丰富公共空间;(4)连接林网脉络、维护生态平衡。以期形成兼具功能性和景观性的生态复合型林网,为区域农田防护林建设提供参考。
以带腋芽茎段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和种类的试剂及培养基进行组培的方法,研究杀菌剂、培养基、生长激素对外植体灭菌、芽萌发、组培苗生根和移栽的影响,为构建全面、高效的‘缤纷秋色’快繁体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灭菌方法为10%NaClO溶液消毒12 min,污染率减少至19.6%,萌芽数为8.76个。最适启动培养基为WPM+ 0.2 mg/L NAA+ 1.0 mg/L 6-BA+ 0.2 mg/L TDZ+ 2.0 mg/L PVP+ 30 g/L蔗糖;壮苗培养基为WPM+ 0.8 mg/L ZT+ 1.0 mg/L 6-BA+ 2.0 mg/L PVP+ 30 g/L蔗糖;生根培养基为1/2WPM+ 0.8 mg/L IBA+ 0.2 mg/L NAA+ 0.5 g/L活性炭+ 15 g/L蔗糖,用草炭土和珍珠岩混合比例2:1移栽效果最好,移栽成活率为89%。研究建立的‘缤纷秋色’快速繁殖体系可为优良种质扩大培养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为探究富宁金花茶扦插、嫁接无性快繁技术,实现对其优良种质资源和宝贵基因资源的永久保存,以香花油茶、普通油茶、茶花‘黑牡丹’、‘毛紫-3’等砧木开展富宁金花茶的小苗嫁接繁殖,同时进行香花油茶大桩嫁接快繁试验。结果表明,富宁金花茶扦插为皮部生根,750 mg/L生长调节剂IBA处理的扦插综合效果最好,插穗扦插成活率、抽梢率、新梢长、新梢粗、叶片数、鲜重、干重均为最大,分别达94.59%、60.00%、3.42 cm、2.18 mm、4.80张、1.83 g、0.63 g,插穗的生根率、一级生根数量、平均根长、最长不定根、根鲜重、干重也最大,分别达93.81%、7.60条、3.18 cm、7.02 cm、0.25 g、0.075 g;其次是1500 mg/L IBA,扦插效果也较好。香花油茶是开展富宁金花茶小苗嫁接繁殖亲和力较好的砧木品种,嫁接成活率、抽梢率、新梢长、新梢粗、叶片数均最大,分别为达94.18%、90.52%、11.85 cm、4.01 mm和7.42片,‘毛紫-3’也是较好的砧木品种。在春季开展香花油茶大砧嫁接富宁金花茶繁殖效果最好,冬季嫁接繁殖效果较差。开展香花油茶大桩与大桩萌枝嫁接试验对比,其中使用大桩萌枝砧木并在牛皮纸遮阴下嫁接效果最好。富宁金花茶扦插为皮部生根类型,是相对较容易扦插繁殖的树种,可采用较低浓度IBA处理插穗实现快速扦插生根。香花油茶和‘毛紫-3’是开展富宁金花茶嫁接繁殖的较好砧木品种,在春季开展香花油茶大桩嫁接繁殖效果最好。
为建立短序荚蒾的扦插繁殖技术体系,以5~8年生短序荚蒾实生苗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枝条为实验材料,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3种扦插基质、生长调节剂、处理浓度及处理时间对短序荚蒾嫩枝扦插的影响。结果显示,短序荚蒾扦插生根类型为混合生根型,即皮部和愈伤均可生根,在适宜的条件下,插穗能在15 d时生根,60 d后大量形成不定根,扦插后80 d可形成偏褐色的成熟根系。扦插基质对短序荚蒾插穗的生根率无显著影响,对不定根数量影响显著,对最长不定根长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生长调节剂种类对最长不定根长影响显著,对生根率、不定根数量影响极显著;处理浓度对不定根数量和最长不定根长无显著影响,仅对生根率有极显著影响;处理时间仅对不定根数量有显著影响。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发现,扦插基质为V(泥炭):V(珍珠岩)=1:1、生长调节剂为IAA、处理浓度为200 mg/L、处理时间2 h)虽综合排名第3位,但其生根率高达95.96%,且其不定根数量为14.67条,最长不定根长6.37 cm,扦插育苗质量也较高,为短序荚蒾嫩枝扦插的最佳处理组合。
为探究辣椒各器官颜色的连锁关系,对113份辣椒种质资源以各组织或器官颜色为主的18个植物学性状进行调查、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辣椒的花冠颜色、花柱颜色及花丝颜色3个性状具有较高相关性,其中花柱颜色与花丝颜色呈极显著相关;辣椒子房颜色、幼果颜色、青熟果色和老熟果色4个性状无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青熟期紫果色与果形、青熟期紫果色与花丝颜色、茎表皮茸毛数量与抗病性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阐明了113份辣椒种质18个植物学性状特别是青熟果色与老熟果色之间的相关性,可为后续辣椒青熟果色及老熟果色的遗传规律及果色控制基因定位研究垒实基础。
文章旨在研究传统土壤栽培与综合种养模式栽培条件下水芹叶片中主要代谢物成分差异及各成分间关系,并重点探究其对药用成分代谢物的影响。以水芹为试验材料,利用类靶向代谢组分析技术,通过土壤和水质的指标测定、叶片样本收集、代谢物提取以及质谱检测等方式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水芹的代谢物数目,并对其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水芹叶片代谢物具有显著影响,采用养殖基地的网箱浮床种植的水芹在多项有药用价值的代谢物积累上要优于土培水芹,主要涉及黄酮类代谢物、醇类及多元醇类代谢物等,有利于水芹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可以为今后研究治疗药物或功能产品提供试验材料。
为在子莲施肥中合理选择钾肥,以‘太空莲36号’为材料,采用微池试验的方法,设置不施钾(CK)、氯化钾(MOP)和硫酸钾(SOP)3个处理,研究钾肥种类对子莲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莲田土壤有效硫32.2 mg/kg、有效氯10.0 mg/kg的试验条件下,施钾显著提高了通芯莲和膨大茎产量,与CK处理相比,MOP处理的通芯莲和膨大茎产量分别增加了29.7%和21.5%,SOP处理分别增加了41.3%和71.2%。与MOP处理比较,SOP处理的通芯莲和膨大茎产量分别提高了9.0%和40.9%,其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0.6和5.0个百分点,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2.6和7.9个百分点,其中膨大茎产量、收获指数和淀粉含量增加显著;子莲多数器官的氯含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为34%~77%,氯吸收总量降低55.2%,硫含量增加0.4%~57%,硫吸收总量增加23.0%,钾肥当季利用率提高2.4个百分点。硫酸钾在提高通芯莲产量和改善品质方面略优于氯化钾,在提高子莲膨大茎产量和品质方面显著优于氯化钾。因此初步提出广昌县子莲“前期氯化钾、后期硫酸钾”的施钾策略。
为明确微生物菌剂菌肥对西瓜连作障碍方面的作用,设置普通有机肥+灭活微生物菌剂(CK)、普通有机肥+微生物菌剂(T1)、生物有机肥+灭活微生物菌剂(T2)、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T3)共4个处理,追踪西瓜的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3能有效促进西瓜生长发育,对比西瓜幼苗期到膨果期的生长指标变化率,T3的主蔓长、茎粗以及叶绿素较CK分别提高18.04%、17.21%与20.09%。T3对西瓜蔓枯病与枯萎病有明显抑制作用,防效分别达到12.81%与9.32%。T3提高各批次西瓜果实产量,较CK分别提高18.59%、19.11%,使西瓜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0.67%、13.26%,使维生素C提高6.42%、5.32%。此外,微生物菌剂菌肥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生物学特性,相较于试验前,T3处理的酸性磷酸单酯酶高6.65%、脲酶活性高9.61%、过氧化氢酶活高3.23%、蔗糖酶活高3.43%。同时提高土壤细菌与放线菌生物量,降低真菌生物量,区系特征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综上所述,以生物有机肥底肥并追施微生物菌剂,可以促进西瓜生长,提高西瓜产量品质,抑制土传病害,同时改善土壤生物学特性,对西瓜连作障碍的缓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为解决岩石园植物景观配适性、延长观赏时长、生态适应性等问题,以北京植物园宿根园的岩石园植物为研究对象,对22科49属60种(含品种)岩石园植物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养护难易、观赏性、抗逆性等的综合评价,筛选出白屈菜、马蔺、绢毛委陵菜、假龙头花等32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岩石园植物,其中宿根植物20种,丰富了岩石园的植物选择,增添了岩石园四季景观的色彩,可为北方地区岩石园建设提供参考和示范。
为探究有机肥对红树莓主要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双季红树莓‘海尔特兹’为试材,基肥选用羊粪肥和有机菌肥(30×103、60×103、120×103 kg/hm2,分别用Y2、Y4、Y8、J2、J4、J8表示),研究不同发育时期红树莓果实、叶片中总鞣花酸、水杨酸、总糖、花色苷、多酚含量,利用雷达图分析法对施肥种类及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果实、叶片的总鞣花酸含量分别在第2次开花期、结果初期的J4、J8处理下达到最高,分别为4.76、22.61 mg/g,各较CK增加29.72%、172.50%。(2)果实、叶片的水杨酸含量分别在第2次开花期、结果初期的Y4、Y2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分别为51.28、460.30 μg/g。(3)果实和叶片的总糖含量分别在第2次结果期、结果初期的Y8、Y2处理下达到最高,分别为10.10%、41.38%。(4)果实和叶片的花色苷含量分别在第2次开花期、结果初期的J2、Y2处理下达到最高,分别为12.74、1.16 mg/g。(5)果实和叶片的多酚含量分别在第2次开花期的Y4、J4处理下达到最高,分别为7.04、27.46 mg/g。雷达图综合评价表明,Y2、J4、J8处理综合评价最高。施用有机肥可增加红树莓果实、叶片中主要功效成分含量,结合生产实际成本需求,J4为最佳施肥处理。
为进一步厘清国内林业碳汇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演进态势,让林业碳汇大力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战略实施,以期实现“双碳”目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CSSCI和北大核心收录的589篇林业碳汇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结果表明:(1)从整体趋势上看,国内林业碳汇的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年发文量呈现先增长后波浪起伏的变化趋势,并于2011年达到顶峰;(2)发文作者间的合作网络较强,并且已经形成核心作者群,而核心发文机构间的合作网络较弱;(3)林业碳汇的关注热点逐渐从单一的森林生态系统等提升到生态产品、碳汇金融、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乃至宏观层面的乡村生态振兴战略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基于此得出,未来林业碳汇研究应加强跨学科交叉与学术合作研究,注重碳汇金融和碳交易市场研究,聚焦林业碳汇的实施路径研究,为实现更高目标提供理论借鉴。
研究油茶产量与果实主要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以35个油茶无性系为试验对象,连续3年测定产量和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性状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除单果重外,单籽重、鲜出籽率、种仁含油率、果油率等主要经济性状在不同年度均有显著差异,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种仁含油率>鲜出籽率>单籽重=果油率>单果重;产量与果实主要经济性状之间有拮抗关系,株产果量与单籽重、鲜出籽率和果油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种仁含油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以单籽重(x2)、种仁含油率(x4)为自变量,株产果量(y)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23.798-2.920x2-0.249x4。在同等条件下,单籽重和种仁含油率对产量的抑制作用最大,在进行油茶良种选育时,不能一味追求单一性状的最大化,而应根据目标性状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
研究旨在为紫叶紫薇高接换冠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满足园林绿化市场对大规格紫叶紫薇新品种的需求。以‘赤红紫叶’(Lagerstroemia indica ‘Ebony Fire’)、‘火红紫叶’(L. indica ‘Ebony Flame’)、‘丹红紫叶’(L. indica ‘Ebony Embers’)3个紫叶紫薇品种为材料,开展不同砧木粗度、接穗粗度、嫁接方法、嫁接时期等对紫叶紫薇高位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接换冠技术适用于不同的紫叶紫薇品种。嫁接在春、夏、秋季都可进行,但以春季最佳。南方地区2月下旬—3月上旬嫁接,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嫁接时宜选择粗度2 cm以上的枝条为砧木;宜选用粗度0.8~1.2 cm的接穗,穗条过细或过粗都不利于接穗的成活。嫁接方法以三刀切接法效果最好,嫁接成活率可达91.6%。春季嫁接套袋处理能明显加快嫁接口愈合,嫁接成活率可提升近1倍。研究结果可为优良紫叶紫薇品种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嫁接操作技术支持。
为探究叶片生理指标及矿质元素含量与山药叶片黄化的相关性,以山药品种‘雅山药1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对不同黄化程度山药叶片的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叶片的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叶片黄化程度加剧,叶片的鲜重、干重、干物质含量、POD活性明显下降,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含量明显下降,但Chla/Chlb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CAT活性呈现出双峰曲线变化趋势;N、S、B含量均上升,Ca、Mg、Fe、Mn含量明显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Chla、Chlb与Ca、Mg、Fe、Mn、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S、B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初步确定山药叶片黄化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及Ca、Mg、Fe、Mn元素含量下降密切相关。
研究不同浓度供钙量对芦荟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探讨增加芦荟人工栽培品种用以满足原材料市场需求的可能性。以皂质芦荟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基质+营养液的种植方式,在改良霍格兰营养液配方的基础上设置13个不同浓度钙矿质养分处理,人工栽培皂质芦荟植株4个月,测定植株外部形态、植物生长量和繁殖器官等指标生长数据。试验结果表明,除根长、叶片数量、分蘖数量和花梗数量4项指标外,株高、叶片厚度、最大叶片面积、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繁殖器官生物量、花梗高度、蒴果数量和种子数量等10项数据均在110%钙浓度处理中达到最大值;次最大值出现在100%和120% 2个处理中;在0%和500% 2个处理中上述所有测定数据指标均最小。生物量数据显示,地上部器官生物量所占比重最大,繁殖器官次之,地下器官生物量最小。研究证明,皂质芦荟属于适钙植物,11 mmol/L Ca2+浓度霍格兰营养液配方最适合其植株生长发育。
探讨‘寒月’姜花对温度和光照变化的响应规律,为其栽培、采摘、贮藏和运输及切花应用等提供依据。将‘寒月’姜花蕾期花枝置于3组不同的温度、光照条件下,在插花条件下观察花色表型、色度值、相关色素含量的变化,分析环境条件对姜花花色的作用规律。10℃低温条件下‘寒月’姜花唇瓣心部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总黄酮含量下降、花青素苷含量上升,红绿度a*、黄蓝度b*、彩色度C*下降,亮度值L*上升,表现为花色变淡、亮度提高。在10000 lx弱光条件下,唇瓣心部花色表现为减淡,类胡萝卜素积累量减少,但总黄酮积累量增加,花青素苷积累量无显著变化,红绿度a*、黄蓝度b*、彩色度C*下降。低温处理和弱光两因素叠加时,‘寒月’姜花唇瓣心部花色减退幅度大于单因素处理,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幅度也大于弱光单因素处理。对‘寒月’姜花花色表型起决定性作用的色素是类胡萝卜素。应选择向阳而温暖的小环境进行‘寒月’姜花的栽培,在切花应用时注意室内增温补光以使其形成正常的花色表型。
为探讨水分对北苍术幼苗的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对2年生北苍术进行水分调控。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时北苍术的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和根体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低于60%时,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增大。根系活力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先上升后下降。丙二醛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先降低后升高。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各取样期均表现为土壤含水量为50%和60%时有较高的积累,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各处理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北苍术苗期水分管理时,土壤含水量为50%~60%有利于促进北苍术根系生长、提升其水分的适应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云南省林下三七品质,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技术,同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进行微生物菌剂林下三七与未施用菌剂林下三七根部糖醇类、维生素类和其他类差异代谢物筛选和KEGG注释。2组三七根中共检测到代谢物82种。差异代谢物26种,上调11种,包括糖醇类9种、维生素类2种;下调15种,包括糖醇类11种、维生素类2种、其他类2种。施用微生物菌剂的三七根中部分糖醇类、维生素代谢物增多,如D-苏糖醇、核酮糖-5-磷酸和维生素C(抗坏血酸)等,可见施用微生物菌剂对林下三七品质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菌剂施用也导致了三七中部分代谢物含量的降低,如阿魏酸钠、piscidionl A和D-氨基葡萄糖等。
考察不同仿生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的品质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明斛1号’的绿色、高产的仿生栽培模式。将‘明斛1号’分别在崖壁、梨树、仿生架上进行栽培,2年后检测3种石斛的农艺性状、产量、多糖含量、常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等,分析对比其差异性。株高、叶数、叶长、叶宽、鲜重、干重、多糖含量均为仿生架>树生>崖壁;叶厚、1年芽数、含水率均为树生>崖壁>仿生架;只有茎粗为树生>仿生架>崖壁,而叶绿素为崖壁>树生>仿生架。38个常规农药项目均未检出,8个常规重金属残留项目均未超过标准限定值。仿生架栽培是最适合‘明斛1号’的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多糖含量最高;3种石斛均对人体健康无风险,安全可食用。
旨在研究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特征,为其植物景观优化提升和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结合实地调查,对湖州市长岛公园5个不同功能区的28个典型植物群落景观进行美景度评价。结果表明:(1)从功能分区来看,其美景度评分由高到低为植物观赏活动区(B区)>文化休闲活动区(C区)>市民户外活动区(D区)>主题餐厅区(A区)>城市展演区(E区);(2)从具体样地评价结果来看,C3、B2、B1和D5样地SBE评分居前4位,E2、C1、E1和D2样地SBE评分居后4位;(3)不同专业背景参评者的审美结果趋于一致。在长岛公园的植物群落景观中,植物种类多样、层次结构合理,具有丰富色彩且长势较好的景观样地,普遍较受欢迎;而群落结构简单无层次变化、植物种类较为单一,景观样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评价结果较差。在今后长岛公园植物景观的提升改造中,要从提升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合理性、突出不同功能分区植物群落的特色性和提高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等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