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林学·园艺·园林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黄精皂苷的化学成分、生物合成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翟玉凤, 丁兰, 余叶敏, 贾巧君, 梁宗锁, 汪得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9): 21-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41  
    摘要 + 28 )   HTML 1 )    PDF ( 1531KB )( 10 )   

    黄精(Polygonatum spp.)是药食同源植物,其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和皂苷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黄精中提取具有抗疲劳、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及增强免疫力的皂苷类成分。尽管对黄精皂苷的结构解析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生物合成途径尚需深入研究。黄精中的皂苷通过甲羟戊酸途径和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途径合成,涉及多个酶催化步骤。本研究提出,黄精皂苷在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及提高免疫调节方面具有多种生物功效,并在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然而,当前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结构解析不够深入、生物合成途径未完全阐明及药理作用机制不明。未来的研究应加强黄精皂苷的分离、结构解析、合成生物学及药理学研究,以推动其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为新型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变异类型魔芋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颜惠芳, 王旭军, 彭翠英, 朱临渊, 张小军, 杨鹏华, 曹受金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8): 17-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86  
    摘要 + 40 )   HTML 1 )    PDF ( 1593KB )( 12 )   

    比较不同变异类型魔芋的光合特性,为魔芋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以魔芋叶柄不同颜色变异类型(叶柄颜色分别为黑色、白色、红色和青色,以下以黑杆魔芋、白杆魔芋、红杆魔芋和青杆魔芋代称)为材料,并以白魔芋和‘鄂魔芋1号’为对照,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比较其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变异类型魔芋的光合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魔芋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和双峰型,黑杆魔芋和白魔芋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其中黑杆魔芋的Pn日均值最大,红杆魔芋的Pn日均值最小。魔芋的Pn-PARPn-CO2响应曲线变化趋势整体较一致但变化程度有所不同,根据响应曲线求得6份魔芋材料的光饱和点为955~1191 μmol/(m2·s),光补偿点为1.51~47.05 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为0.0235~0.0415;CO2饱和点为1528~1948 μmol/mol,CO2补偿点为35.20~96.67 μmol/mol,羧化效率为0.0203~0.0340。‘鄂魔芋1号’、黑杆魔芋和青杆魔芋光合表现更佳。

    低温弱光诱抗水溶肥对秋冬茬沙培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田素波, 陈维安, 国艳春, 林桂玉, 祝海燕, 孟德来, 魏宏, 李金育, 辛晓菲, 亓烨, 王凯燕, 李英杰, 汤砚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8): 24-2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29  
    摘要 + 43 )   HTML 3 )    PDF ( 1292KB )( 17 )   

    为探究秋冬茬沙培番茄施加含有低温弱光诱抗功能的氨基酸水溶肥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即CK0不施加肥料,只浇灌清水;CK常规施肥;T1低浓度;T2中浓度;T3高浓度。在番茄生长的3个阶段进行施加,测定番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水溶肥浓度的提高,番茄的生长趋于旺盛,T2处理番茄较T1相比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分别高出了7.74%、2.77%、14.71%、20.50%。T2、T3处理番茄叶片胞间CO2浓度与CK相比大幅度降低,T2处理的最大光合能力提高了50%,T2处理产量最高,说明稀释1600倍可以促进设施番茄产量的提高。综上所述,秋冬季节种植设施番茄使用氨基酸水溶肥可将肥料稀释1600倍,既能提高作物养分含量,保证番茄光合作用正常运转,增加产量。

    覆土种植杏鲍菇营养评价与效益分析
    肖自添, 何焕清, 彭洋洋, 刘明, 邱远辉, 徐江, 王剑豪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8): 30-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87  
    摘要 + 41 )   HTML 1 )    PDF ( 1357KB )( 12 )   

    以工厂化种植杏鲍菇为对照,检测覆土种植不同采收期杏鲍菇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营养成分和种植前后土壤养分含量,根据覆土种植投入产出计算效益,探讨冬闲田杏鲍菇覆土种植-菌渣还田-粮食/水果/蔬菜轮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覆土种植杏鲍菇鲜品子实体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含量均高于工厂化种植,采收期对覆土种植杏鲍菇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成熟初期含量最高,达4.19 g/100 g,是成熟期的1.3倍、孢子释放期的1.6倍、工厂化种植的1.9倍。覆土种植杏鲍菇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工厂化种植,E/T值接近FAO/WHO提出的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值。菌渣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16%,杏鲍菇从覆土到采收完毕共34 d,生物转化率可达136%,投入产出比达1:1.8。冬闲田覆土种植杏鲍菇子实体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经济效益好,菌渣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合在南方水稻主产区、荔枝等果园的林下冬春季推广应用。

    4个蛋黄果品种在孟连地区的引种表现及评价
    姜艳, 严炜, 尼章光, 陈于福, 章勇, 王铁运, 张翠仙, 罗心平, 杨林圜, 王美存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8): 37-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15  
    摘要 + 36 )   HTML 2 )    PDF ( 1204KB )( 8 )   

    为筛选适宜在云南孟连地区栽培的优良蛋黄果品种,以优化当地及引进的蛋黄果品种的种植结构,对‘云热-205’、‘耀堂仙桃’、‘木瓜仙桃’、‘本地圆果’蛋黄果进行引种试验。试验采用田间观察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录各供试品种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测定果实的理化成分含量,评价果实的感官质量,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蛋黄果果实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在云南孟连地区,‘云热-205’、‘耀堂仙桃’的表现较好,其余2个品种的表现稍差。本研究可为云南孟连地区蛋黄果引种栽培和品种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桂花叶色变化机理及育种研究进展
    涂勋良, 蒋彧, 秦帆, 汪锦, 万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8): 42-5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36  
    摘要 + 51 )   HTML 1 )    PDF ( 1961KB )( 17 )   

    笔者简述了彩叶桂的基本定义,并依据其叶色变化将现有新品种划分为纯色和复色(嵌合体)2种类型,阐述了彩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3种色素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叶色变化机理,总结了桂花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提出应加强彩叶桂基因功能分析和育种技术创新,获得具有优异性状、适应性强与观赏性佳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动彩叶桂育种工作持续发展。

    干旱胁迫对‘济菊’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高秋美, 任丽华, 韩加坤, 米真如, 刘洪冲, 董秋颖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8): 51-5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907  
    摘要 + 36 )   HTML 4 )    PDF ( 1328KB )( 6 )   

    设置正常水平、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4个不同的控水梯度,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济菊’生长指标及光合生理特性参数的变化,为其规范化栽培提供参考。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和时间的持续,植株的生物量、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重度干旱条件下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重度干旱胁迫下‘济菊’可持续耐旱21 d以上,说明‘济菊’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同时也表明一定范围的干旱胁迫下,‘济菊’可以通过保护酶实现自我调节来维持生理代谢以适应干旱环境。

    栽培方式对水生美人蕉生长的影响
    高娣, 刘宪斌, 周玦玎, 彭鑫鑫, 刘桥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8): 57-6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69  
    摘要 + 34 )   HTML 1 )    PDF ( 1284KB )( 4 )   

    为探讨利用不同栽培方式最大化实现水生美人蕉植株不同功能,以水生美人蕉为栽培对象,以模拟其原位生长环境条件为对照,设置对照、土壤+营养液、土壤+水、基质+营养液、基质+水、营养液和水7种不同栽培方式,采用种子发芽育苗的方式育苗,人工栽培管理6个月,调查植株营养器官(株高、根长、分蘖数、最高分蘖叶片数)生长状况、繁殖器官(花序数、花序观赏期、成熟蒴果数和种子数)生长状况和不同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部器官生物量、地下部器官生物量和繁殖器官生物量)累积分配规律。调查数据显示,上述所有数据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均达到最大/高值,在基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为次最大/高值,在水栽培条件下均降低/减少到最低/小值,美人蕉植株长势最弱,甚至后期出现茎尖生长点坏死的现象。与对照中的美人蕉植株相比,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上述所有调查数据均显著增大/高,而水栽培条件下上述所有调查数据显著降低/减少。研究结果证明,营养液栽培方式既满足了水生美人蕉植株适合水培的自然属性,又提供了总量充足且各组分比例均衡的养分元素,最适合水生美人蕉植株的生长发育,是未来水生美人蕉作为鲜切花和盆花栽培的首选栽培方式。

    野生和栽培华北蓝盆花药用部位代谢产物的分布模式
    张海辉, 李旭新, 贾俊英, 苏慧, 李志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8): 67-7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26  
    摘要 + 30 )   HTML 1 )    PDF ( 3142KB )( 5 )   

    为解决栽培华北蓝盆花品质形成的差异问题,以野生华北蓝盆花和栽培华北蓝盆花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广泛靶向技术分析方法对野生华北蓝盆花和栽培华北蓝盆花药用部位代谢物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华北蓝盆花中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华北蓝盆花。野生华北蓝盆花花序中的代谢物与栽培华北蓝盆花中不同。野生华北蓝盆花中与非生物胁迫(干旱和盐分)相关的一些重要氨基酸的含量明显较高。栽培华北蓝盆花中苯丙氨酸和类黄酮合成上游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表明合成的次生代谢物的初始阶段可能有所不同。

    党参资源再生体系种子灭菌方法研究
    王秋宝, 马宏斌, 王耀琴, 田洪岭, 刘月贤, 裴帅帅, 左宪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7): 40-4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22  
    摘要 + 42 )   HTML 1 )    PDF ( 1284KB )( 10 )   

    党参作为山西省道地药材,其品质及疗效享誉全国,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高效的党参种子再生体系,以保护和利用山西省道地药材党参的优质种质资源。试验以党参种子为试材,采用4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党参种子进行隔离和包裹后,分别使用升汞和次氯酸钠两种不同的灭菌剂处理。通过观察不同处理对种子的损伤情况,评估各种方法的效果,以确定最佳的灭菌方法。结果表明,在不同灭菌处理下,种子污染率在0%~92.7%之间,成活率在0.8%~91.3%之间。结合污染率与成活率,筛选出了处理29为结果最佳,处理30次之。采用方法4包裹种子后,经60~120 s的升汞灭菌处理,可以获得最佳的灭菌效果,此时种子的成活率为82.00%~91.3%,污染率为2.17%~3.83%。该试验成功建立了适合党参再生种子体系的灭菌方法,为党参生物技术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播种密度和深度对机播菠菜发芽和产量的影响
    孙兆法, 张功臣, 江志训, 段玉军, 刘倩倩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7): 46-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37  
    摘要 + 45 )   HTML 2 )    PDF ( 1054KB )( 11 )   

    为了确定菠菜机械播种的适宜密度和深度,本试验使用百粒重、发芽率有明显差别的4个菠菜品种‘539A’、‘539B’、‘530’、‘532’,播种前在人工气候箱内测定各个品种种子的发芽率,在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试验基地进行露地播种试验,研究使用简易机械播种时,机械播种密度和深度对菠菜发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菜百粒重小于1.0 g且芽率较高时使用孔径5 mm的播种轮可以得到理想的播种密度,而芽率偏低时需要使用孔径6 mm的播种轮;菠菜百粒重大于1.8 g时需要使用孔径7 mm的播种轮才能获得理想的播种密度。在1.5~3 cm的播种深度内,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菠菜发芽时间延迟、发芽数量减少、产量降低,播种深度1.5 cm时发芽数最多、产量最高。综合比较,使用大粒种子时,1.5 cm是理想的播种深度,播种时还需要根据种子大小选用适宜的播种轮孔径才能得到适宜的密度。理论出苗数和实际出苗数的差别随种子大小、播种深度而变化,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分析,以期为菠菜播种机械的广泛推广提供指导依据。

    千年桐雌雄植株花期生理生化差异分析
    蓝金宣, 黄晓露, 李宝财, 梁文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48-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09  
    摘要 + 82 )   HTML 1 )    PDF ( 1304KB )( 8 )   

    为揭示千年桐雌雄植株之间的差异,分别以处在花期的雌雄植株叶片为试材,采用乙醇浸提法、蒽酮比色法、福林试剂测定法、氮蓝四唑法、愈创木酚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测定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总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千年桐植株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可溶性糖、总酚的含量均表现为雌株高于雄株,但差异不显著(P>0.05)。雄株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ZR和IAA含量均显著高于雌株(P<0.05),这几个指标与千年桐性别关系密切。

    复合抗生素对生菜种子萌发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郭佳祎, 于一雷, 李文彦, 吕翠翠, 刘超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52-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32  
    摘要 + 57 )   HTML 2 )    PDF ( 1506KB )( 9 )   

    为探讨抗生素和灌溉水源变化对生菜、土壤的影响,以及其在培养第3、7 d时间上的变化,设计添加11种常见抗生素的复合污染水平(0、2.2、5.5、11 mg/kg)和2种不同灌溉水源的种子萌发及胁迫试验,并在发芽期间收集2次样品。结果表明,大部分生菜种子萌发指标(如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鲜重和苗长)在处理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添加11 mg/kg浓度抗生素且灌溉水源为再生水时生菜种子的根长被显著抑制。采样期内(培养的第3、7 d),抗生素的添加和灌溉水源的变化没有扰乱生菜种子的抗氧化系统正常工作。培养第3~7 d,大多数处理组的土壤脲酶、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所上升,部分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酶活性相比植物萌发指标和植物酶活性对抗生素的添加更为敏感。

    四川盆地设施避雨栽培对线椒生长、激素和产量的影响
    张泽锦, 梁颖, 唐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59-6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98  
    摘要 + 61 )   HTML 1 )    PDF ( 1944KB )( 21 )   

    探讨四川盆地设施避雨栽培对线椒生长、激素和产量的影响,明确影响机制。以线椒‘川椒20’为试验材料,设置设施避雨处理和露地对照,测定2个处理中线椒株高、顶端组织激素含量,并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有关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表明,设施避雨栽培后线椒株高前期无显著差异,中后期避雨栽培株高分别是露地栽培的1.13、1.5倍;设施避雨栽培单株产量为露地栽培单株产量的74.9%;避雨栽培后赤霉素含量是露地栽培的1.29倍,茉莉酸含量是露地栽培的63.3%。GO分析发现,2个处理生物功能主要在胁迫反应和防御反应方面显著富集,分子功能方面,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结合、腺苷酸结合、二磷酸腺苷结合显著富集。KEGG通路分析发现,相对于避雨栽培,露地栽培线椒在二萜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CaGA2ox1.1(Gibberellin 2-beta-dioxygenase 1,T459_20483)、CaGA2ox1.2(Gibberellin 2-beta-dioxygenase 1,T459_24753)、CaGA2ox8(Gibberellin 2-beta-dioxygenase 8,T459_05864)、CaGRP3(Gibberellin-regulated protein 3,T459_06266)4个与赤霉素降解有关的基因下调表达。四川盆地设施避雨栽培后,线椒顶端组织赤霉素降解基因表达量降低,赤霉素含量增高,造成线椒徒长,最终导致设施避雨栽培后的线椒产量低于露地栽培。

    外源肌醇对小型西瓜耐寒性的影响
    崔腾飞, 李婷, 曲明山, 王洪旭, 王玉梅, 陈桃生, 王宝驹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66-7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06  
    摘要 + 62 )   HTML 1 )    PDF ( 1255KB )( 10 )   

    为探究外源肌醇对提高小型西瓜耐寒性的效果,分别在小型西瓜育苗阶段和生长阶段进行肌醇处理,测定苗期叶面积、叶片SPAD值等生长指标,果实成熟后的品质指标。结果显示,外施肌醇对小型西瓜地上部、根系、叶片及果实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显著提高幼苗叶面积、叶片SPAD值、根长、根尖数、分叉数和交叉数,较清水对照分别提高48.99%、5.70%、25.62%、54.74%、30.62%和48.63%;果实单瓜重、心糖、总糖和抗坏血酸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2.86%、13.15%、11.01%和18.67%。综上,外施肌醇能一定程度提高小型西瓜的耐寒性,减少损害,促进其生长,提高其品质。

    地膜种类、种植密度对黄芪光合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李冲, 魏廷邦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72-8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95  
    摘要 + 86 )   HTML 0 )    PDF ( 1237KB )( 21 )   

    为探究地膜种类和种植密度对黄芪生育期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黄芪甲苷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以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于2021—2022年在绿洲区开展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地膜种类[(快速降解地膜(T1)、慢速降解地膜(T2)、普通地膜(T3)、不覆膜(T4)]为主区,以种植密度[2.1×105株/hm2(D1)、2.4×105株/hm2(D2)、2.7×105株/hm2(D3)、3.0×105株/hm2(D4)]为裂区,在黄芪开花期和收获期采用光合测定仪和试验小区取样法分别测定黄芪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黄芪甲苷含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T2与D2处理的黄芪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黄芪甲苷含量、产量均为最高。T2D2处理的光合速率较T2D1、T2D3、T2D4处理分别提高30.81%、36.91%、48.67%;T2D2处理的叶绿素含量较T2D1、T2D3、T2D4处理分别提高34.26%、17.39%、34.23%;T2D2处理的黄芪地下部产量较T2D1、T2D3、T2D4处理分别提高34.78%、15.22%、19.18%。T2D2处理的黄芪甲苷含量较T2D1、T2D3、T2D4和T1D2、T3D2、T4D2处理分别提高53.99%、31.26%、55.62%和54.27%、32.90%、78.03%。采用慢速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与种植密度2.4×105株/hm2的最优种植模式可提高黄芪生育期的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黄芪甲苷含量。

    7个杨树品种苗期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苗婷婷, 吴中能, 刘俊龙, 丁昌俊, 曹志华, 孙慧, 闫彩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4): 51-5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19  
    摘要 + 46 )   HTML 2 )    PDF ( 2027KB )( 10 )   

    本研究旨在筛选具有高抗逆性和强适应性的杨树优良品种。通过系统研究7个杨树品种的苗期表观生长性状、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素荧光生理特征,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品种间指标的差异,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苗期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显示,(1)各杨树品种苗期生长表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叶片解剖结构中的下层栅栏厚度、上表皮厚度及上表皮相对厚度有显著差异。其中‘湘林75’和‘巨霸杨’叶绿素含量较高,Y()、ETRqP等叶绿素荧光参数也较高,光合能力较强;‘江淮1号杨’叶片较厚,下层栅栏组织发达,抗旱性较强。(2)叶片解剖结构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存在相关关系,中脉厚度与ETRY()均显著负相关,栅栏组织、CTRFv/Fm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3)7个杨树品种苗期生态适应性由强到弱为‘湘林75’>‘巨霸杨’>‘湘林90’>‘湘林80’>‘江淮1号杨’>‘2025杨’>‘皖林1号杨’(CK)。

    西藏城郊地区食用豌豆品种改良与评价
    高小丽, 黄海皎, 常子惠, 杨涛, 刘荣, 宗绪晓, 张海芳, 廖文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24-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69  
    摘要 + 71 )   HTML 1 )    PDF ( 1218KB )( 15 )   

    针对西藏城郊一带食用豌豆品种单一、口感欠佳、产量低等问题,开展引进菜用豌豆熟性、产量及构成因子和可食部位品质等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及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中秦1号’在拉萨地区生育期为102 d,比当地豌豆早熟20 d左右。‘食荚甜脆豌3号’单株鲜荚产量最高为346.30 g。可食荚品种‘美国甜豌豆’口感总体较好。‘成豌8号’、‘成豌10号’、‘美国甜豌豆’、‘生食荷仁豆’4个品种综合得分值相对较高,推荐在生态环境近似区域作为优质鲜食豌豆品种推广使用。

    沙地蛋白桑引种栽培及其在陕北榆阳风沙区的适应性研究
    宋怡颖, 韦明月, 郝磊, 秦媛媛, 柴乖强, 史建国, 段义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32-3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51  
    摘要 + 79 )   HTML 2 )    PDF ( 1296KB )( 12 )   

    为研究不同品种蛋白桑在陕北榆阳风沙区的适应能力,以4种不同生态型的3年生蛋白桑(‘榆引桑-1’、‘榆引桑-2’、‘榆引桑-3’和‘榆引桑-4’)为材料,分别从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产量特性和品质等方面综合评价4种蛋白桑的适应性,为陕北风沙区蛋白桑育种提供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4种蛋白桑均具有较好的越冬性能,能在榆林地区安全越冬;‘榆引桑-1’的农艺性状均表现得比其他品种好(P<0.05)。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表明,4个蛋白桑品种间除蒸腾速率外,叶绿素含量、净光合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为‘榆引桑-1’最高,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为‘榆引桑-1’和‘榆引桑-4’最好。4个蛋白桑品种总产量之间差异不大,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单株生物学产量在各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茎叶鲜重、茎叶干重最好的为‘榆引桑-1’和‘榆引桑-4’,而‘榆引桑-1’的单株生物学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5)。4个蛋白桑品种间粗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灰分无差异,但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榆引桑-1’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94.9 g/kg,分别是‘榆引桑-2’、‘榆引桑-3’和‘榆引桑-4’的1.19、1.43、1.13倍。相关分析表明,桑树产量与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茎叶鲜重和茎叶干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粗蛋白含量与株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茎叶鲜重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榆引桑-1’可作为陕北榆阳风沙区较适宜的蛋白桑品种。

    安息香属植物研究进展
    陈琴, 付卓锐, 肖兴翠, 辜云杰, 潘欣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40-4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72  
    摘要 + 70 )   HTML 0 )    PDF ( 1245KB )( 20 )   

    系统梳理安息香属植物研究与应用进展,为安息香属植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安息香属植物地理分布与分类、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繁殖与栽培及应用价值。重点归纳了近年来安息香属植物横纵向分布范围、主要分类依据、开花生物学、种子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实生育苗及无性繁殖技术、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等方向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安息香属植物研究存在研究物种局限、研究领域单一、引种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应加强安息香属植物濒危种的保护、原种的引种驯化以及新品种的培育及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