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并获得高产优质安全的产品,已成为国内蔬菜栽培的主要目标。为研究木醋液对萝卜、白菜生长及菌核病抗性的问题,以萝卜和白菜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稀释400倍的木醋液及配方木醋液2个处理,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喷施木醋液可提高蔬菜的根颈粗、总叶数、绿叶数、单株叶面积、SPAD和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喷施稀释400倍的木醋液分别显著增加萝卜和白菜的产量88.7%和37.8%。接种菌核菌后施用稀释100~400倍木醋液及配方溶液,随木醋液浓度增大抑菌率增加,稀释100~200倍木醋液及配方的抑菌率可达到50%以上,其中稀释100倍木醋液配方的抑菌率高达75.7%;其对萝卜和白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60 h)分别达到46.9%和32.8%,与0.4 μg/mL的菌核净差异不显著。
为丰富高品质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技术,拓展芦苇秸秆就近高值化利用途径,应用‘夏灰1号’平菇菌株开展芦苇基料化栽培平菇的原料配比研究,设置0%、25%、33%、50%、67%、75%、100%共7个芦苇替代比例的改良基质栽培平菇,分析芦苇替代木屑比例对平菇子实体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木屑栽培的平菇子实体相比,芦苇替代50%木屑栽培平菇子实体的锌、硒含量提高18.9%以上,粗蛋白、药用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提高10.5%以上,甜味与鲜味氨基酸提高11.6%以上;以芦苇替代67%木屑栽培平菇子实体硒含量提高65.9%,锌、铁和维生素B2提高30.4%以上,药用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分别提高3.3%、14.9%和6.8%,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值达到7个实验组的最高水平。50%芦苇代料比例的改良基质所栽平菇药用价值更高,食用风味更佳;67%代料比例所栽平菇氨基酸组成更接近FAO/WHO与鸡蛋模式蛋白,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更高,整体营养价值更优,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考虑,基质的芦苇替代比例不宜过高。
分析黄皮结果母枝性状与果实性状的相关性,为制定科学的黄皮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黄皮主栽品种‘无核’黄皮和‘鸡心’黄皮为材料,调查结果母枝粗度、结果母枝长度、复叶数、小叶数以及果穗长度、果穗质量、穗粒数、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黄皮结果母枝粗度、结果母枝长度、复叶数、小叶数与果穗长度、果穗质量、穗粒数、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果母枝粗度是影响果穗质量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结果母枝粗度的增加,黄皮果穗质量、果穗长度、穗粒数、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等产量和外观品质性状指标均有显著提高。结果母枝粗度对果实性状具有显著影响,生产上可通过适当修剪、肥水调控、控梢等措施培养粗壮的结果母枝,进而提高黄皮产量和品质。
大花海棠‘比哥’系列品种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其开发前景广阔,但是中国种植的大花海棠‘比哥’系列品种依赖于国外进口。以MS和1/2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采用不同的植物激素组合,研究组合培养基对大花海棠不定芽分化、不定芽继代增殖和生根的影响,建立大花海棠组培快繁体系,以解决生产上面临的种质资源困境。大花海棠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 6-BA+ 0.1 mg/L 2.4-D+0.2 mg/L NAA,不定芽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 6-BA+0.1 mg/L NAA,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1.0 mg/L NAA。试验建立了一套大花海棠再生体系的完整方案,可为大花海棠的大规模培养、繁殖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电导率、半致死温度、细胞伤害率等参数,比较北方6种蕨类植物的耐热性,以期为蕨类植物在北方夏季高温环境园林景观布置中的材料选择提供依据。选择蕨、球子蕨、荚果蕨、粗茎鳞毛蕨、广布鳞毛蕨和中华蹄盖蕨进行耐热胁迫处理,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使用Logistic方程确定LT50,同时测定蕨类植物的叶表皮结构(叶面积、叶比重、气孔密度)、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参数等,分析蕨类植物耐热性与各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再利用夏季的田间观察数据检验,并结合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综合评估各试验材料的耐热性。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后,测试材料的细胞伤害率呈慢、快、慢的“S”形曲线变化。6种蕨类的高温半致死温度为粗茎鳞毛蕨(63.77℃)>中华蹄盖蕨(62.07℃)>广布鳞毛蕨(61.63℃)>荚果蕨(61.13℃)>球子蕨(58.10℃)>蕨(56.70℃)。田间观察数据与电导率法检测数据基本相符,并与蕨类地理分布特征基本保持一致,LT50可以作为蕨类耐热性的评价依据之一。蕨类叶片的表皮形态指标也可以作为其耐热性的参考。筛选结果可丰富蕨类植物在北京地区园林展示中的应用种类。
研究冬春季低温期大棚茶园覆盖转光膜的生理生态效应,旨在为转光膜在设施茶园的应用提供依据。设普通农膜大棚茶园、露天茶园(CK)、转光膜大棚茶园、转光膜大棚茶园配施CO2 4个处理,对比不同处理对微域气候、茶树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覆膜期间,1—4月棚内平均气温比CK分别提高3.49%~4.07%,平均湿度提高0.03%~1.35%,光照强度降低4.71%~10.01%;转光膜+CO2处理茶树一芽二叶长度、百芽重、发芽密度、总产量较CK分别增加12.62%、7.30%、13.74%、14.75%,其中春茶、秋茶产量分别提高8.77%、24.42%;转光膜+CO2处理茶鲜叶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22.44%、23.62%、17.68%,而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CK,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均值较高,其中β-芳樟醇、反-3-己烯醇的含量显著高于CK。茶园覆盖转光膜并补充CO2有利于碳同化作用,促使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总量增加,促进茶汤香气呈现甜醇,提升浓厚度及甜度。
探究抗低温的野生树莓资源牛叠肚与低温敏感型树莓栽培品种抗寒性产生差异的原因,为选育抗寒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野生树莓资源牛叠肚1号、牛叠肚2号和栽培品种‘波拉娜’、‘菲尔杜德’和‘海尔特兹’初生茎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相对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膜透性的差异。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牛叠肚茎相对含水量在自然越冬过程中变幅不大,2021年1月11日达到最低值47.77%,而树莓栽培品种茎相对含水量在低温期(1月11日)迅速下降,最低值仅为12.83%。树莓茎的SOD活性在越冬期波动变化,且野生资源牛叠肚SOD活性在越冬多数时期均显著高于栽培品种。牛叠肚茎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在越冬期显著高于树莓栽培品种,茎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树莓栽培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为牛叠肚2号、牛叠肚1号、‘波拉娜’、‘菲尔杜德’和‘海尔特兹’。野生树莓资源牛叠肚抗寒性明显优于树莓栽培品种,其原因主要在于低温胁迫下茎保水能力强,抗膜脂过氧化水平高,高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系统发挥了作用。
利用恒温基质繁育系统,开展微型月季‘丘比特’扦插繁殖技术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基质温度、微喷次数、微喷时间、激素处理4个因素对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以期建立微型月季‘丘比特’恒温基质扦插繁殖技术体系。综合分析平均生根率、平均根长、平均生根数3个生根效果指标,最优的水平组合为A3B2C1D1,即采用基质温度25℃、微喷2次、微喷时长5 min、IBA 200 mg/L浸泡10 min;本试验中最佳处理为T8处理,平均生根率达91.08%,平均根长5.17 cm,平均生根数6.36条。
为了解极小种群闽桦生物学特性及实生苗繁育条件,以福建省三明罗卜岩自然保护区闽桦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殖物候进行为期3年定位观测,同时开展不同采收时间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萌发率影响研究,探讨影响闽桦种子萌发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其种群扩繁和迁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闽桦为雌雄同株异熟落叶植物,其叶年生长周期240 d左右;其雄花序跨年生长,持续时间长达310 d;雌花序生长持续时间较短,从萌动到脱落,在60 d内完成,果穗成熟期一周左右,果实成熟后易脱落。(2)种子采收时间对闽桦种子质量和发芽率有显著影响,在成熟期中期(4月30日)采收的闽桦种子萌发率最高,在常温条件下浸泡5 h显著提高萌发率。(3)冷藏2个月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常温和冷冻储藏种子,闽桦种子不适宜常温下保存,宜随采随播或在冷藏或冷冻条件下短期储藏。(4)闽桦大田播种苗床最适宜基质条件为砂土与红心土3:1混合。采收时间影响了闽桦种子的质量及发芽率,浸种和基质条件对育苗成效有较大的影响。
为揭示臭椿不同叶位叶色变化生理机制,以期为臭椿的育种和推广提供依据。以4种臭椿(‘朝阳椿’、‘千红椿’、‘普通臭椿’、‘聊红椿’)的1年生无性系苗木为材料,对5个存在明显叶色转换的叶位的叶片色素含量、叶色参数、以及叶片表皮和横切面的结构和颜色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各品种随着叶位的下降,总叶绿素(Chl)含量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花青素(Ant)含量、Car:Chl和Ant:Chl均显著减少(P<0.05),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含量比值(Chla:Chlb)呈增加趋势。同一叶位Chl、Car含量以‘普通臭椿’和‘千红椿’较高、Ant含量以‘千红椿’最高、Ant:Chl以‘朝阳椿’和‘千红椿’较高、Car:Chl和Chla:Chlb均以‘朝阳椿’最高。各品种叶肉厚度(LM)和栅栏组织厚度(PT)均随叶位下降而增加(P<0.05),各叶位LM和PT多以‘朝阳椿’和‘聊红椿’较大。各叶位亮度 L*值、黄蓝属性色相b*值、彩度C*值多以‘朝阳椿’最大(叶位4时最大),叶位1~4的红绿属性色相a*值均以‘朝阳椿’和‘千红椿’较大(叶位1时最大)。叶片腺毛颜色和横切面颜色均随品种和叶位变化,‘朝阳椿’和‘聊红椿’上叶位叶片栅栏组织为双层细胞,它们的下叶位与‘千红椿’、‘普通臭椿’各叶位的叶片栅栏组织均为单层细胞。色素种类及分布是导致臭椿叶色差异的直接原因,‘朝阳椿’上叶位的高含量花青素和各叶位的低含量总叶绿素为其叶片艳丽的直接原因,花青素是‘千红椿’、‘聊红椿’叶片呈现红色的关键色素。‘朝阳椿’的亮度、黄色度、彩度观赏性显著,以叶位4和5时最佳;‘朝阳椿’、‘千红椿’的红色度观赏性显著,以叶位1时最佳。
为了比较恩施楸树半同胞家系幼林表现差异,以恩施地区收集的天然楸树种子所育实生苗为材料造林,通过测量不同半同胞家系的生长、叶绿素、光合特征等,利用模糊函数对不同半同胞家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家系间胸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树高差异则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这主要与栽植密度过大有关,不同家系间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家系表现出不同的光强适应性,‘7号’和‘54号’家系光饱和点均超过1700 μmol/(m2·s),对强光有着较好的适应性,‘8号’家系最大净光合速率达到23.24 μmol/(m2·s),具有较大的光合潜力,‘11号’和‘8号’家系有较好的弱光适应性,‘7号’和‘8号’家系暗呼吸速率相对较高,代谢活跃。树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等均与胸径呈正相关,几个家系的综合评价排序为‘8号’>‘54号’>‘9号’>‘7号’>‘12号’>‘11号’,‘8号’家系选育潜力巨大。
为拓宽樟树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利用途径,以樟树加工剩余物为增强材料,以脲醛预聚物和淀粉胶黏剂为黏合剂,通过热压成型工艺优化制备育苗容器,研究了育苗容器成型性、抗破损率以及成型配比对育苗容器性能的影响。脲醛聚合物(UF)与淀粉胶黏剂(SA)配比为3:7,育苗容器的成型性大于95%,抗破损率达到1.71%±0.06%。湿强剂(WA)与增强剂(ST)比例为5:5,育苗容器成型性大于90%,抗破损率达到1.69%±0.04%。热压成型压力22 MPa、热压温度120℃、不排气及保压时间5.5 min时,育苗容器的拉伸强度及膨胀率性能最佳。
为筛选出适于红秆寒竹成苗的最佳基质配比和母株数组合,以不同基质配比(黄棕壤:泥炭=5:0、3:2、1:1、2:3)与不同母株数(分别为7、5、3株)进行盆栽组合试验,分析测定不同组合试验条件下红秆寒竹新竹生长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及母株数组合条件下,红秆寒竹的新竹发生率、株高、地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氮含量、磷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都有明显差异。当基质配比5:0、母株数7株时,红秆寒竹新竹的株高、地径和叶面积等形态指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组。此外,不同基质配比及母株数处理均可以显著影响新竹叶片矿质养分的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其中,基质比5:0、母株数7株时,新竹氮、磷养分含量以及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综合多项指标结果,初步确定适宜红秆寒竹快速繁育的最佳育苗基质配比为5:0(黄棕壤:泥炭),最佳母株数为7株。
为保障‘兴蔬早佳’丝瓜杂交种的纯度,需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简单快速的杂交种纯度鉴定方法。本研究利用简化的SSR分子标记技术,以‘兴蔬早佳’丝瓜品种杂交种及其父母本为试材,从5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对能稳定扩增杂交种与其亲本,且扩增产物呈共显性的引物。利用该引物对不同地点生产的‘兴蔬早佳’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结果与田间表型鉴定结果误差小于1.2%。研究获得1对适于鉴定‘兴蔬早佳’杂交种纯度的引物,建立了一套适于该品种种子纯度鉴定的简便方法。利用该引物对‘兴蔬早佳’丝瓜杂交种种子纯度进行鉴定,不仅节约了鉴定成本,更缩短了鉴定周期,可为该品种商品种的安全销售提供技术保障。
探讨含有不同生物刺激素新型肥料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为生产中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提供依据。以‘中农26号’黄瓜为材料,设置清水对照、腐植酸水溶肥、氨基酸水溶肥、有机碳水溶肥、海藻精水溶肥5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对温室黄瓜产量、品质、肥料偏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新型肥料可有效促进植株生长,对黄瓜均有明显增产提质增收效果,增产0.7%~12.8%,增加可溶性糖含量0.7%~13.9%、维生素C含量1.3%~13.4%、可溶性蛋白含量0.7%~2.0%,可溶性固形物0.8%~14.2%;提高经济效益0.4万~7.7万元/hm2,提高肥料偏生产力25.9%~41.0%。不同新型肥料间效果差异显著,其中以施用海藻肥处理效果最佳。
为满足西瓜优质生产的迫切需要,探讨双砧木嫁接西瓜的亲和性及对产量的影响。以自根苗为对照,研究不同嫁接组合,即南瓜砧木嫁接、野生西瓜中间砧嫁接、南瓜和野生西瓜双根砧嫁接,在西瓜苗期的生长动态变化及产量。结果表明,使用南瓜和野生西瓜双根砧嫁接处理西瓜成活率为98.87%,能够显著降低创面愈合时间,增强接穗的生长势,对西瓜幼苗影响较小,同时该嫁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西瓜产量,在连茬土壤条件下,对西瓜的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以6年生甜樱桃品种为试材,研究‘先锋’、‘萨米脱’、‘拉宾斯’、‘美早’、‘明珠’、‘佳红’、‘状元红’等7个甜樱桃品种在新疆北疆地区的生长结果特性、果实经济性状、物候期等种植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栽培表现不同,其中果实品质以‘美早’表现为最好,单株产量和丰产性以‘萨米脱’表现最佳,综合得出‘美早’、‘萨米脱’、‘拉宾斯’、‘明珠’在果形、色泽、单果重、内在品质和产量等性状方面综合表现突出,可作为当地的主栽品种进行设施内适量发展。
明确不同镁肥施用方式在蜜柚上的作用效果,为蜜柚科学施用镁肥提供科学依据。以‘三红蜜柚’为试材,研究不施镁肥(对照)、土施镁肥和叶面施镁对蜜柚营养状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叶面施镁和土施镁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2019年和2020年蜜柚成熟期1年生春梢叶和2年生春梢叶的SPAD值、镁浓度和氮浓度,但是对1年生春梢叶和2年生春梢叶的磷、钙和锌浓度没有显著影响。不同镁肥施用方式可以明显提高蜜柚果肉的镁和氮浓度。土施镁肥和叶面施镁均显著提高蜜柚叶片的光合速率,其中叶面施镁还能显著提高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叶面施镁和土施镁肥处理下蜜柚2年的平均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3.8%和4.1%,其中叶面施肥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此外,叶面施镁显著提高了2019年和2020年蜜柚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浓度、维生素C浓度和固酸比,土施镁肥则显著降低2019年和2020年果实的可滴定酸浓度并提高固酸比。不同镁肥施用方式均可以改善蜜柚叶片和果实的营养状况,提高蜜柚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叶面施镁与土施镁肥效果相当,叶面喷施4% MgSO4·7H2O是蜜柚重要的补镁措施。
以圆锥绣球‘花园蕾丝’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外植体消毒方法、基本培养基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其腋芽萌发、丛生芽增殖和不定根诱导的效果,以及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以不同有效氯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不同时间处理进行消毒效果比较,并以MS、1/2MS、WPM、1/2WPM等作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NAA或IBA进行侧芽诱导、增殖和生根;以珍珠岩、蛭石、泥炭配比成不同的基质,进行组培苗的移栽。结果表明,‘花园蕾丝’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法是75%乙醇消毒30 s后,经无菌水冲洗3~4次,再用有效氯浓度2.0%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8~10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6次;腋芽萌发最佳培养基为1/2WPM+ 2.0 mg/L 6-BA,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 + 2.0 mg/L 6-BA+ 0.2 mg/L IBA,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WPM+ 0.3~0.5 mg/L IBA,组培苗移栽最佳基质为按等体积比混匀的珍珠岩、蛭石和泥炭土。研究初步建立了圆锥绣球‘花园蕾丝’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可为其工厂化育苗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在古树下种植乡土地被植物,既可保护古树下土地免受践踏,又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透气和保水能力。但栽植前需掌握地被植物的根系生长特性,评估其对古树根系的影响。利用Epson数字扫描仪,配合直接测定法,对香山公园内4种常见地被植物(多花胡枝子、菊花脑、青绿薹草和求米草)在古树油松、古树白皮松及苗圃3种立地条件下的根系及地上部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苗圃条件下的相同年份多花胡枝子植株,根系及地上部发育均显著优于白皮松及油松下植株;菊花脑在3种立地条件下均表现良好,根系及地上部发育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求米草根系及地上部发育显著优于菊花脑和青绿薹草,且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求米草地上部分和根系发育差异较小。研究结果显示,菊花脑和求米草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均表现良好,且不易对古树根系产生影响,适宜在古树下栽植;多花胡枝子适宜在立地环境较陡的古树下栽植;青绿薹草不适于作为古树林下地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