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娃娃菜幼苗的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以确定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以‘耐寒金皇后’娃娃菜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0、5、10、15、20、25(对照)、30、35℃共8个温度处理,测定株高、根颈粗、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等指标。结果表明,娃娃菜幼苗在0℃时植株开始死亡;5~15℃低温和30~35℃高温时娃娃菜株高、根颈粗增长缓慢;20℃时株高、根颈粗最大,长势良好,植株体内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MDA含量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随着时间变化,娃娃菜的Tr、Gs、Pn和Ci呈上升趋势;在20℃时Pn达到最大,在35℃高温下娃娃菜幼苗Gs、Tr、Ci最大。温度低于20℃或高于25℃都会影响娃娃菜幼苗的生长,造成叶片酶活性下降,光合能力降低。综上,娃娃菜幼苗生长最适的温度范围为20~25℃,此范围内植株形态建成、生理代谢和光合性能表现最优。
为筛选出高光效组合的朝天椒品种,对不同朝天椒品种及其杂交F1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比较,并分析杂种优势及光合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朝天椒杂交F1代在苗期杂种优势显著,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出显著的高亲优势,且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206’ב天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高亲优势分别是42.99%和63.52%,蒸腾速率的高亲优势为92.16%,光合能力强,是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组合。
高耐热亚洲百合可作为育种材料,改良兰州百合耐热性与观赏性。本研究对兰州百合和23份亚洲百合进行夏季长期自然高温胁迫,统计百合各器官热害指数,对10份耐热性不同的百合在蕾期进行42℃短时胁迫18 h,测定叶片与花蕾生理指标变化,综合评价其耐热性。长期自然热胁迫下,由各器官热害指数经隶属函数、聚类分析法分析,筛选出高耐热种质9份,即‘私语’、‘浪漫之星’、‘小蜜月’、‘小姐妹’、‘红星’、‘心弦’、‘花饰’、‘兰蒂尼’和‘小惊喜’;中耐热种质11份,即‘小钻石’、‘秘密之吻’、‘红双喜’、‘小图标’、‘橙色可可’、‘黄色珍珠’、‘小火箭’、‘小月亮’、‘红色珍珠’、‘小幽灵’和‘达科塔’;低耐热种质4份,即兰州百合、‘小墨水’、‘粉星’和‘小舒适’。蕾期短时热胁迫下,高耐热种质叶片和花蕾中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均表现出较大上升幅度,过氧化氢含量升高幅度较小,而相对电导率升高幅度各不相同。结合主成分、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结果进行的短时模拟高温耐热评价,与长期热胁迫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对比发现,长期自然高温耐热评价相对全面准确,且符合生产实际。短时模拟高温评价体现植物遭遇高温时的应激反应,可部分反映其真实耐热性。
研究卫矛属不同种质之间的抗寒性差异,以筛选出抗寒性强的种质资源。以卫矛属10个不同种、11份不同地区白杜的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采用电导法测定其低温胁迫下的电解质外渗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对以上21份卫矛属植物材料抗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处理下,所选的卫矛属植物电解质外渗率变化呈S曲线,但不同种质之间上升速率存在差异,其半致死温度范围介于-34.30~-22.55℃之间。10个不同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为白杜、西南卫矛、黄心卫矛、凤城卫矛、鬼箭羽、大花卫矛、矮卫矛、栓翅卫矛、陕西卫矛、小卫矛,白杜不同地区抗寒能力由强到弱为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国山西太谷、加拿大麦吉尔、中国宁夏、中国河北承德、日本北海道、中国辽宁沈阳、中国吉林长春、中国山西榆次、中国河南南阳、中国河北邯郸。白杜、西南卫矛、黄心卫矛相较于其他品种属于抗寒性较强的品类。
为探究生菜对海水胁迫的耐受性及适宜栽培浓度,指导海水生菜种植。本研究以耐抽薹生菜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海水浓度0%(CK)、5%、10%、15%、20%处理组,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胁迫处理,并测定生菜种子的发芽指标以及幼苗的生长指标、细胞膜通透性指标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随着海水浓度的不断提高,生菜的发芽和生长指标呈下降趋势,生长过程中,生菜的相对盐害率、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和SOD、CAT、POD活性等生理指标呈上升趋势。海水浓度<5%时,生菜的发芽和生长发育基本不受影响;海水浓度>10%时,生菜的发芽和生长受抑制;当海水浓度达到15%时,相对盐害率达到34.12%,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表明海水处理抑制了生菜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生菜能忍受较低浓度(<5%)的海水胁迫,其耐盐性与抗氧化系统调节及膜稳定性维持相关,该浓度范围可为海水农业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旨在筛选对中药材根腐病菌具有拮抗作用且促生效果显著的根瘤菌菌株。采用平板划线法对从土壤中分离的目标菌株进行纯化。纯化后,利用菌株、菌株发酵液及无菌上清液对4种病原菌进行拮抗性评价。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供试菌株的种类,并结合浸种和灌根试验,评估供试菌株对中药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促生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菌株LQR-15被鉴定为草木樨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该菌株对4种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率为10.61%~24.17%,对黄芪根腐病的室内防治效果为78.58%,田间防治效果为68.42%。此外,经LQR-15菌株处理后,黄芪、黄芩和柴银胡的株高分别较对照组(CK)提高了30.39%、32.79%和67.99%,生物量分别增加了0.14 g、0.26 g和0.26 g,根长、地上部及地下部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筛选得到的草木樨中华根瘤菌对中药材根腐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和一定的防治效果,同时能够显著促进中药材的生长。
对6种珍稀山茶植物开展为期4年的引种适应性观察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南宁地区开展珍稀山茶的迁地保护、引种,以及园林观赏、茶饮、食品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和育种提供参考。以从越南和中国龙州、隆安等地引入南宁的菊芳金花茶、黄花茶、‘绢红’山茶、红花离蕊茶、超长柄茶、红花长柄茶为试验材料,开展物候期、生长特性以及生态适应性观察,并进行嫁接繁殖与栽培试验,利用层次分析法对6种山茶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利用价值等进行引种适应性综合评价。从生态适应性来看,‘绢红’山茶、红花离蕊茶、菊芳金花茶表现出较好的生长适应性,在室外温度最低气温为-2℃时,3种植株均正常生长,未受到冻害,而在夏季38℃高温下表现出较强生活力,未出现灼伤现象,黄花茶和超长柄茶在高温下,嫩叶叶缘出现灼伤及变黄焦枯现象。从嫁接苗栽培来看,‘绢红’山茶、红花离蕊茶、菊芳金花茶繁殖能力较强,嫁接苗移栽18个月后,嫁接苗长势表现较好,其中‘绢红’山茶的株高、地径、冠幅、叶片数均为最大,表明其引种生长适应性最好,超长柄茶、黄花茶引种适应性表现较弱,繁殖能力低,不耐高温和强光照。基于层次分析法,使用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利用价值等共13项与引种目标及适应性评价有直接关联的指标,对引种的6种珍稀山茶构建层次分析模型,采用5分制评分标准对6种山茶引种适应性开展综合评价,综合总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绢红’山茶(4.970分)>红花离蕊茶(4.589分)>菊芳金花茶(3.863分)>红花长柄茶(3.561分)>黄花茶(3.028分)>超长柄茶(3.008分)。‘绢红’山茶、红花离蕊茶、菊芳金花茶适宜在南宁栽培应用,而红花长柄茶、黄花茶和超长柄茶需要进行进一步引种驯化。
本文综述了瓜类作物在高温逆境下的研究进展,涵盖高温对瓜类作物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生殖生长、呼吸与光合作用、膜热稳定性与抗氧化系统、蛋白质含量、内源激素含量等方面的影响。回顾了耐热相关基因的鉴定与研究现状,以及提高瓜类作物耐热性的技术措施。针对目前该领域研究缺乏高效、精准、标准化的耐热性鉴评技术和基因资源,以及深度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建立新的综合评价体系、广泛收集筛选种质资源等对策。未来瓜类作物耐热研究将围绕耐热种质资源收集筛选、精准鉴评技术体系的构建、耐热基因资源挖掘及耐热调控分子网络解析等展开,以提升瓜类作物高温逆境理论研究水平和育种技术,推动瓜类产业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出影响番茄感官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从而为番茄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72份番茄种质资源的20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感官品质展开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感官品质评价、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2份番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处于0.59~2.04之间,感官品质综合得分在71.70~84.85之间。株高、节间长、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肉厚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构成番茄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在主成分1中占有较高载荷。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第1、2类群番茄品种具有较高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株高和节间长;第4、5类群主要为有限生长的矮生番茄种质资源。72份番茄种质资源的表型和感官品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株高、节间长、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肉厚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评价番茄表型和感官品质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