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筛选并获得高效拮抗烟草根腐病的生防菌株,为烤烟根腐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以典型根腐病发病烤烟为研究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与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致病菌类型,并从植烟土壤中筛选对致病菌拮抗效果较好的生防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类,采用平板对峙、室内盆栽试验评价其对烟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烟草生长指标的影响。从发病烟草根茎中分离纯化得到6种真菌,其中仅有L1菌株能够侵染烟草,且其发病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具有强致病性,经分离鉴定该菌株为尖孢镰刀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6株功能菌,其中细菌B10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最高,达57.66%,经鉴定该细菌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10。盆栽试验结果显示,B10菌株能够有效降低烟草根腐病发病率,防效达63.63%,高于化学药剂多菌灵的防治效果(27.27%)。同时,B10菌株对烟草具有促生作用,与CK相比,显著提高了烟株最大根长、株高、茎基直径、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提高率在17.32%~37.67%之间。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获得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10能够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降低烟草根腐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且对烟株具有显著促生作用,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探究β-葡聚糖酶对辣椒植株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对辣椒常见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为辣椒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提供参考。采用琼脂糖凝胶色谱柱层析法纯化所得的β-葡聚糖酶液对辣椒进行浇灌处理,分别于辣椒幼苗期、初花期、坐果期测定辣椒幼苗叶片组织中多种防御酶的活性以及丙二醛的含量;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分别于苗期和坐果期考察不同浓度β-葡聚糖酶处理对辣椒疫病、辣椒枯萎病和辣椒炭疽病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β-葡聚糖酶对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没有影响,但对辣椒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丙二醛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β-葡聚糖酶液稀释10~100倍处理对辣椒疫病、辣椒炭疽病和辣椒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7.08%~82.23%、42.35%~70.25%和44.21%~65.92%。综上,β-葡聚糖酶能够提高辣椒防御酶的活性,增强植株的抗性,对辣椒疫病、辣椒炭疽病和辣椒枯萎病具有明显的生物防治效果。此外,β-葡聚糖酶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制剂,不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且对环境友好,具有开发成新型生物农药用于辣椒土传病害防治的前景。
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因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然而,魔芋在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软腐病的侵害,严重影响着其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魔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综述了魔芋软腐病病原、发病规律、症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分析了不同防治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优缺点。针对魔芋软腐病提出今后应全面开展魔芋优质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大对魔芋软腐病致病机理的探究力度,加强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魔芋软腐病的综合防控体系,以期为魔芋软腐病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为评价丝瓜种质的枯萎病抗性,获得适合在湖南种植的抗性种质,从丝瓜枯萎病植株中分离获得枯萎病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和致病力分析,进而利用建立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体系,对126份丝瓜种质进行接种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具有典型尖孢镰刀菌的特性,基因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扩增测序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且该菌株具有强致病性。利用该菌株对参试种质的抗病性进行评价,获得8份抗病种质、17份中抗种质和101份不抗病种质。本研究可为深入挖掘丝瓜枯萎病抗性基因、创制抗性种质和培育抗病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本研究旨在探讨蠋蝽对银纹夜蛾幼虫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室内控制光、温、湿条件下,用新鲜萝卜叶人工饲养的银纹夜蛾2~5龄幼虫分别对蠋蝽2~5龄若虫及成虫在不同密度下进行饲喂试验,过程中观察记录蠋蝽的捕食特性及各处理银纹夜蛾幼虫的存活数量。结果表明,蠋蝽2~5龄若虫及成虫在不同密度下对银纹夜蛾2~5龄幼虫的总捕食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蠋蝽自身密度显著影响其捕食行为及能力,其捕食总量均随蠋蝽自身密度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其平均单头捕食量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此外,蠋蝽的捕食量与龄期大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即龄期越大,捕食量亦越大,无论是总捕食量还是平均单头捕食量,蠋蝽成虫均高于2~5龄若虫。蠋蝽对银纹夜蛾2~5龄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捕食作用,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捕食性天敌,其成虫及4~5龄期若虫具有较强捕食能力,建议生产上使用成虫及4~5龄期若虫防治银纹夜蛾幼虫,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探讨不同温度对黄瓜霜霉病致病菌古巴假霜霉孢子囊释放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台盼蓝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在叶片中的侵染过程,为黄瓜霜霉病早期监测预警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5、10℃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释放率分别为(81.57±1.91)%、(71.06±1.65)%,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条件;在15、20℃时,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分别为(51.91±1.97)%、(46.01±2.02)%。黄瓜霜霉病菌接种后,0~4 h黄瓜霜霉病菌游动孢子附着于气孔上开始侵入寄主,4~6 h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形成吸器吸取组织营养,12~24 h菌丝发育成分生孢子梗,24 h后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本研究明确了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释放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及黄瓜霜霉病菌侵染各阶段的结构特征,可为黄瓜霜霉病早期监测预警和生态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为探明橡胶树品种对橡副珠蜡蚧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于田间笼罩条件下观察橡副珠蜡蚧在‘IAN873’、‘热研7-33-97’、‘PR107’、‘热研7-20-59’、‘云研77-4’、‘GT1’、‘RRIM600’7个橡胶树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并组建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橡副珠蜡蚧在‘RRIM600’上的世代发育历期最长(99.1 d),在‘PR107’上的世代发育历期最短(74.3 d)。7个品种上均出现1龄若虫大量死亡现象,1龄若虫存活率仅为27.9%~59.0%,世代存活率由高到低为‘PR107’>‘云研77-4’>‘热研7-33-97’>‘热研7-20-59’>‘IAN873’>‘RRIM600’>‘GT1’。产卵期、成虫寿命均以‘热研7-33-97’最长,分别为64.4、94.4 d;产卵量以‘热研7-33-97’最高(727.0粒),其次为‘PR107’(526.2粒),‘RRIM600’上的产卵量最低(303.5粒)。种群趋势指数由高到低为‘PR107’>‘热研7-33-97’>‘云研77-4’>‘GT1’>‘热研7-20-59’>‘IAN873’>‘RRIM600’。‘PR107’、‘热研7-33-97’是橡副珠蜡蚧的适宜寄主品种,‘GT1’和‘RRIM600’为不适宜寄主品种。
文章介绍了水稻穗腐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从发生条件和病害流行规律等方面阐述了水稻穗腐病的发生规律;从栽培管理、菌源积累和选用抗病品种等方面介绍了水稻穗腐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介绍了不同农药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治效果。笔者认为,对于水稻穗腐病的防治,应在科学栽培、及时清除菌源和选育抗病品种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有效控制水稻穗腐病的发生和为害。
为筛选防治番茄潜叶蛾卵和幼虫效果较好的药剂,采用浸叶法测定11种药剂的室内毒力和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配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室内不同药剂的处理对番茄潜叶蛾卵的毒力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鱼藤酮>苦参碱>高氯·甲维盐>印楝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Bt>球孢白僵菌ZJU435,对番茄潜叶蛾幼虫的毒力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鱼藤酮>高氯·甲维盐>茚虫威>印楝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ZJU435>Bt。将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ZJU435、Bt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分别以有效成分质量比1:9、3:7、5:5、7:3、9:1混配,测定番茄潜叶蛾卵的增效作用,当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茚虫威以有效成分9:1混配时,共毒系数最高为204.90,增效作用最为显著;测定番茄潜叶蛾幼虫的增效作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混配,球孢白僵菌ZJU435、Bt与乙基多杀菌素混配,Bt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配均产生增效作用,球孢白僵菌ZJU435和茚虫威有效成分1:9、3:7、5:5混配产生增效作用。试验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对番茄潜叶蛾卵和幼虫有较高的毒力,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ZJU435、Bt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混配产生了增效作用,可提高对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为明确灭蝇胺、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3种杀虫剂对斑翅果蝇幼虫的防治效果,收集被斑翅果蝇危害的果实,使用喷雾式药剂进行试验,用药后1、2、3、4、5 d统计斑翅果蝇幼虫死亡率。结果表明,3000、2500、2000倍灭蝇胺喷雾处理5 d后斑翅果蝇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53.72%、56.47%、58.48%,5000、4500、4000倍氯虫苯甲酰胺喷雾处理5 d后斑翅果蝇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51.49%、54.85%、58.42%,2500、2000、1500倍乙基多杀菌喷雾处理5 d后斑翅果蝇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41.38%、43.30%、49.74%。灭蝇胺、氯虫苯甲酰胺对斑翅果蝇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互花米草作为外来入侵植物,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迅速扩散,加速土壤盐渍化,威胁本地物种,破坏了生态系统健康。本研究通过遥感卫星图片分析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互花米草入侵足迹,发现互花米草完成定殖后(2004年前),迅速占领入侵生境并快速扩散(2004—2014)。尽管最近10 a人为抑制了互花米草的入侵速度,减少了入侵面积(2014—2024),但其仍具有卷土重来、二次入侵的可能性。因此,研究进一步对互花米草入侵不同阶段的假说进行了分类梳理,对比不同防治措施,考虑到互花米草入侵时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提出可以从植物-土壤反馈机制入手研究互花米草的防治,提高对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入侵的微生物学机制的认识,科学探索互花米草微生物学防治的前景。研究旨在为未来互花米草入侵提供新的防治思路。
为了探讨外源抗坏血酸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幼苗毒性的缓解作用及阿特拉津的降解机理。以甜菜‘KWS1197’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实验与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浓度抗坏血酸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胁迫抑制了甜菜幼苗的生长,喷施抗坏血酸后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幼苗的毒性有所缓解,其中喷施1 mmol/L抗坏血酸效果最为显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干重分别是只喷施阿特拉津的处理组(AT处理组)的2.54倍和3.43倍;叶绿素含量增加了42.5%;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仅为AT处理组的53.57%和65.01%,SOD、POD和CAT酶活性分别比AT处理组降低60.5%、61.3%和51.1%。且喷施抗坏血酸可以减少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残留量,浓度越高,降解效果越明显,并发现了4个降解产物,进一步推测了阿特拉津4种可能的降解途径。抗坏血酸可改善阿特拉津对甜菜幼苗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1 mmol/L时效果显著,本研究为阿特拉津的降解提供了可靠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