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引起广西番茄呈现褪绿斑驳和花叶症状的病毒病原,采集4个疑似病毒感染的番茄样品,利用小RNA深度测序、RT-PCR、序列分析、遗传进化树的构建等方法对样品进行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小RNA数据中的41条contigs分别被注释为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和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RT-PCR证实了sRNA的结果,且所有样品均存在ToMV和ToCV的复合侵染。通过拼接获得ToMV和ToCV RNA2的近全基因序列,ToMV近全基因序列为6383 bp,命名为ToMV-GX;ToCV RNA2的近全基因序列为 8031 bp,命名为ToCV-GX。进化树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的ToMV-GX与ToMV中国山西、内蒙古、呼和浩特3个分离物处于一个分支,说明其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ToCV-GX与ToCV中国台湾、广东分离物处于一个大分支,说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上述结果证实,引起广西番茄呈现褪绿斑驳和花叶症状的病原是ToMV和ToCV,本研究是ToMV和ToCV复合侵染广西番茄的首次报道。
鉴定分离番荔枝根腐病病原菌,对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和生物学特性分析,并研究9种杀菌剂对根腐病菌株的毒力效果,以期为后续番荔枝根腐病菌致病机理和病害综合防控等研究提供材料与理论基础。本研究结合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离并鉴定广东番荔枝主产区根腐病致病真菌,利用活体接种试验测试不同菌株致病力,并分析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毒力试验筛选效果佳的杀菌药剂。结果表明,所采根腐病株中纯化分离的5个菌株均为镰刀菌(Fusarium sp.),其中SJF1-4为腐皮镰刀菌(F. solani),SJF5为嗜线虫镰刀菌(F. nematophilic)。SJF3致病性最强,其次为SJF4,然后是SJF2,最低为SJF1和SJF5。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显示,28℃为菌株最佳培养温度条件,致死温度为75℃;5种碳源对菌落生长与蔗糖对照差异不显著,氮源蛋白胨、牛肉膏、硝酸钾与对照硝酸钠差异不显著,尿素、硫酸铵、氯化铵效率则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杀菌剂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咪鲜胺、苯甲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病菌生长毒力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其EC50分别为0.08、0.86、1.27 mg/L;其次为恶霉灵、春雷喹啉铜和甲嘧甲霜灵,毒力最低为甲霜·锰锌和烯酰吗啉,EC50分别达678.29、1313.92 mg/L。本研究结果可为番荔枝根腐病的综合防控和抗病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
为明确福建省三明地区非洲菊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温度、pH、光、碳氮源对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11种供试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筛选对非洲菊根腐病安全高效的杀菌剂。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喜偏碱性环境,最适pH 8;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田间试验结果显示,3%甲霜灵·恶霉灵、1000亿cfu/g的复合芽孢杆菌和3亿cfu/g的哈茨木霉菌对非洲菊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超过75%,其中3%甲霜灵·恶霉灵防治效果最佳,施药后21 d防效为81.41%。明确非洲菊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田间安全高效杀菌剂,可为非洲菊的安全生产栽培和根腐病的综合防控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为明确红火蚁蚁群结构及发生动态,2016年采用计数法和称重法对昆明宜良县红火蚁的蚁群结构及发生动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16年蚁巢地上部分,职能蚁和生殖蚁的数量分别为98.15%、1.85%,职能蚁以工蚁和兵蚁成虫的数量最多为83.38%,生殖蚁以卵、幼虫和蛹的数量最多为52.15%。2016年红火蚁发生高峰期在6—9月,8月数量最多,以职能蚁为主;生殖蚁发生高峰期在6—8月,成虫发生高峰期在6月,卵、幼虫和蛹发生高峰期在8月,因此红火蚁防治的关键时期在5—9月。2016—2017年冬春季红火蚁蚁群中职能蚁数量最大为99.34%,生殖蚁数量为0.66%;蚁巢地下部分红火蚁的数量高于地上部分的数量,地下部分红火蚁数量占59.19%,地上红火蚁数量占40.81%。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红火蚁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为明确敏感与抗性小菜蛾杂交对后代生长发育和抗药性的影响,探讨小菜蛾抗药性治理新思路。本研究选用室内敏感小菜蛾与田间抗性小菜蛾杂交,统计分析杂交后代F1代小菜蛾生长发育、对药剂的敏感性及体内解毒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小菜蛾敏感种群与抗性种群杂交对小菜蛾产卵量、发育历期、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无显著影响;小菜蛾正交和反交种群F1代对茚虫威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敏感性均有提高,以正交小菜蛾F1代对茚虫威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降低更明显,与抗性自交种群相比,抗性倍数分别从27.47倍和41.00倍降低到6.82倍和21.50倍。小菜蛾杂交后代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显著降低,正交和反交种群小菜蛾体内酶活性分别降低67.29%和53.80%。敏感与抗性小菜蛾杂交后,可能通过调控代谢酶活性影响小菜蛾对药剂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小菜蛾的抗药性治理提供新思路。
结合双江绿色烟叶生产现状,为临沧双江烤烟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服务支撑,以期筛选出对双江烟草“两黑一青”(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和青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功能微生物菌剂。通过小区试验的方式,共设置5个处理:1个对照(CK)处理和4个试验处理,探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烟株生长及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和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功能微生物菌剂能够促进烟株的生长、提高烟株抗病性、改善烤烟经济性状以及提高烟叶品质;在促进烟株生长方面,以T2处理的施用效果最好,其次是T3;在提高烟株抗病性方面,以T2处理对病害的防控效果最佳,T1次之;在改善烤烟经济性状方面,以T2处理的改善效果最好,T1、T3处理次之,T4处理稍差,对照(CK)最差;在提高烟叶品质方面,外观质量上,T1、T4得分最高,外观质量最好,T2较差;化学成分分析上,T2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最好,T3次之;烟叶感官评吸状况上以T2和T4最佳。整体而言,T2处理施用的根据地1号综合优势更突出,更有利于烟草“两黑一青”的防控以及烟叶品质的提高,推荐作为双江地区的生防功能微生物菌剂。
为了研究盐碱地冬枣内生真菌的组成及其抑菌活性,以黄骅冬枣的健康组织为供试材料,采用组织分离、真菌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的方法,从冬枣不同组织分离到111个菌株,鉴定为19个属共计23种,其中优势菌群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分离频率分别为37.84%和21.62%。冬枣各个组织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枝条内生真菌的Shannon-Weaver指数(H=2.02)远高于花(0.80)。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3株对冬枣黑斑病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和梨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其中菌株J7-4-4及其发酵液对2种靶标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本试验首次研究盐碱地冬枣内生真菌及其抑菌活性,为特殊生长环境下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及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利用科学的模型函数对稻瘟病发生流行程度进行预测预报是稻瘟病防控的有效方式。以降雨天数、降雨量、温度、稻瘟病菌致病力、无毒基因为变量参数,以稻瘟病发生指数为因变量,建立江西稻区稻瘟病发生流行程度判别模型函数。结果表明,稻瘟病发生指数与降雨天数、降雨量以及稻瘟病菌致病力有显著正相关性,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频率、温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构建的预测函数模型对稻瘟病的发生级别预测回代检验正确判别率较高(80%以上),并且判别结果不会出现指数越级滑动。可将该方法作为水稻稻瘟病预测预报的参考依据,以指导水稻安全生产。
为有效控制茭白病害,筛选出安全高效药剂,室内检测了7种杀菌剂对茭白黑粉菌小孢子的影响,评价对茭白孕茭的安全性,同时利用室内茭白胡麻叶斑病菌耐药性实验结合田间药效监测筛选高效药剂。结果表明,7种药剂中吡唑醚菌酯对桐乡地区茭白锈病和黄岩地区胡麻叶斑病的田间防效分别高达79.3%和41.44%,防效最佳;但对黑粉菌小孢子的影响最大,0.01 g/L完全抑制生长。矿物油对黑粉菌小孢子的生长影响最小,但对茭白病害防效不佳,利用矿物油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混配可以在保持杀菌剂的高防效时降低使用浓度。此外,对黑粉菌小孢子生长影响较小的氟环唑和啶氧菌酯对茭白锈菌的田间防效也可达到40%以上。因此,筛选茭白高效杀菌剂的同时要充分检测其对茭白黑粉菌的安全性,谨慎筛选杀菌剂使用时间,避免严重影响茭白孕茭进而限制茭白的产量和质量。
为明确湖北省半夏菌核病的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本研究依据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对半夏菌核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同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化学杀菌剂和4种生物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半夏菌核病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病原菌BXH1生长的最适pH 9,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浸膏。供试杀菌剂中,430 g/L戊唑醇悬浮液、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8%氟硅唑微乳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均小于1 mg/L。本研究结果为半夏菌核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为明确引起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铁皇冠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并筛选出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铁皇冠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观察、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柯赫氏法则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用42.4%唑醚氟酰胺WG、75%肟菌·戊唑醇WG、35% 400g/L氟菌·戊唑醇SC、325 g/L苯甲·嘧菌酯SC、60%唑醚·代森联WG、10%苯醚甲环唑WG对该炭疽菌的室内毒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引起铁皇冠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C. fructicola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抑制活性最强,其次为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以上3种杀菌剂均可推荐为田间防控药剂。
旨在揭示马铃薯育种材料对马铃薯干腐病抗性及马铃薯病毒病侵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尖孢镰刀菌侵染,对38份马铃薯育种材料的病毒侵染情况及马铃薯干腐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阿克莫拉地区马铃薯病毒病侵染发生情况复杂,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38份材料中,18个品系和1个品种材料未侵染马铃薯病毒;对18份马铃薯育种材料尖孢镰刀菌抗性鉴定,其中抗性材料1份,中抗材料1份,其余均不具有抗病性。哈萨克斯坦阿克拉莫地区马铃薯病毒病发生情况复杂,需注重种薯脱毒及防控病毒传播;干腐病抗性材料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使用。
为探究控水深度对土壤处理除草剂的控草效果,及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苗期分蘖的影响,以‘甬优1540’为供试水稻,30%苄嘧·丙草胺乳油为供试药剂,设置温室试验和大田试验,均以控水深度(1~9 cm)和是否施用除草剂为试验处理,分别研究温室条件下杂草播种后16~31 d内及大田条件下水稻移栽后16~31 d内,杂草发生量、水稻分蘖数和除草剂防效的变化。温室试验表明,控水深度越深,杂草发生量越低,但控水深度超过5 cm时,发生量减少不明显。大田试验表明,随着控水深度的增加,分蘖数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控水深度5 cm分蘖最多;在施有除草剂的情况下,杂草发生量在移栽后的16~21 d,随着控水深度增加而持续减少,在26~31 d发生量在控水深度为5 cm处最小,随着水深增加或减小,发生量均有所增大;而在未施除草剂的情况下,杂草发生量随控水深度增加而减小。此外,除草剂在控水深度5 cm处防效最高,随着控水深度增加或减小,其防效均有所减小。本研究结果较为清晰地显示,在施用一次土壤封闭除草剂的情况下,采用控水深度5 cm的保水方式,可以将水层对抑制杂草发生、杂草防除及对水稻秧苗分蘖的综合效应最大化,该结果可为‘甬优1540’水稻得水分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原体之一。生防菌剂(biocontrol agents,BCAs)代替化学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保障马铃薯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简述了马铃薯晚疫病研究概况和特点,总结了当前生防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研究的文献。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3个层次系统归纳了致病疫霉生防菌的菌株种属、菌株来源、防治效果、抑菌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分析了生防菌剂在研发和推广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性和局限性。提出了未来马铃薯晚疫病生物防治应从增强马铃薯自身防御功能、建立晚疫病预测模型、关注生防菌种群动态和揭示致病疫霉防治机制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马铃薯晚疫病生防菌剂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及马铃薯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全面系统分析邹城市小麦近11年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演变,为鲁西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准确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2010—2020年邹城市《植保专业统计报表》为主要依据,重点分析了邹城市小麦病虫害发生演变、发生面积、实际损失、挽回损失及防控情况。结果显示,鲁西南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条锈病流行重发频率上升,茎基腐病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蚜虫为当地主要害虫,维持在高位发生状态,纹枯病、白粉病、根腐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常发性病虫害不同年份间展现出一定波动,其发生相对平稳,全蚀病、麦叶蜂等病虫害发生呈下降趋势。2010—2020年邹城市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5.51万~12.92万hm2,2018年后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小麦病虫害造成实际产量损失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均实际产量损失为4098.61 t,虫害、病害年均造成实际产量损失占病虫害造成总损失的比例为62.94%、37.06%。通过有效防治,邹城市小麦病虫害不同年份间的产量挽回损失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专业化统防统治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势在必行。
沙冬青叶部病害发病率高侵染速度快严重威胁植株正常生长。为鉴定引起沙冬青叶部病害的病原菌,制定病害防治方案,利用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田间喷施药剂测定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引起沙冬青叶部病害为病原真菌,离体培养菌丝绒毛状、灰白色、致密气生菌丝,背面呈灰黑色轮纹状,显微镜观察菌丝直柔曲状,有隔,产生深色分生孢子梗,以合轴式延伸,顶端单生分生孢子;ITS序列鉴定与Alternaria destruens ATCC 204363(NR_13714 3.1)(毁坏链格孢)相似性达到100%,初步确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不同药剂田间防治试验表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施2次对沙冬青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达到87%,波尔多液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为57.9%,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优于波尔多液2000倍液。研究结果首次报道沙冬青叶部病害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和鉴定结果,制定了病害田间防治方案,可为沙冬青叶部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措施。
文章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粉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描述了子座、分生孢子器等产孢器的颜色和形态等特征,归纳了病原菌分生孢子的类型及其形状和大小,详细介绍了芦笋茎枯病的田间识别症状以及慢性型和急性型2种类型病斑的出现条件及其具体识别要点。从越冬后初侵染源、越冬分生孢子的释放萌发、病害侵染周期、病害流行规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芦笋茎枯病的发病规律。从清除根盘上病杆、春季推迟留母茎、根盘覆盖新沙等方面简述了有效防控芦笋茎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壳聚糖诱导芦笋对茎枯病的抗性、生防菌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等方面归纳了目前应用于芦笋茎枯病的主要生物防治措施,从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杀菌剂防治效果的测定与农药筛选等方面回顾了芦笋茎枯病化学防治方面取得的进展。笔者认为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应在以减少菌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为目的的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模式,以达到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为进一步提高野生中药材农药残留分析测定的准确性和数据可靠性,文章叙述了3种名贵野生中药材农药残留样品采集和制备的方法,并对相关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总结归纳,包括冬虫夏草萃取技术、林下山参切片/粉碎技术及灵芝孢子破壁技术等。样品采集与制备作为农药残留分析中样品前处理的首要环节,对样品的处理以及分析测定结果均有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制样方法对于中药材质量及药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洪湖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和药用等功能,一直以来深受大众喜爱。随着莲藕产业的不断发展,莲藕病虫草害发生频率逐渐升高,粗放式施药既不科学也达不到防治病虫草害的效果,反而影响莲藕的质量,对洪湖莲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对湖北省洪湖市6个乡镇103位种植户莲藕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农药使用情况和无人机施药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洪湖地区莲藕农药使用和无人机施药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前景展望,研究为莲藕产业绿色现代化种植提供一些新思路。
本实验旨在筛选出能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菌剂组合,并探究其增效机理,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菌剂互作防治棉花枯萎病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挑选EC50最小的2种杀菌剂;通过种子活力和分生孢子萌发实验确定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适浓度;两者混用进行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两者互作的防治效果及增效作用;通过qRT-PCR测定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途径相关基因在棉花中的表达量。试验结果发现,5种杀菌剂中多菌灵和萎锈灵的EC50最小,对枯萎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分别为13.894 mg/L和29.566 mg/L;综合苄氨基嘌呤和萘乙酸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活力的影响和对枯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得到其最适防治浓度分别为5 mg/L和50 mg/L。杀菌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互作防治棉花枯萎病效果最好的为苄氨基嘌呤与多菌灵组合,防效可达80.95%,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qRT-PCR结果显示,JA和SA途径相关基因在药剂处理的棉花中的相对表达显著增加。综上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菌剂互作中苄氨基嘌呤与多菌灵组合可对棉花枯萎病进行有效防治,其可通过诱导棉花启动自身的JA和SA防御途径增强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