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性信息素诱捕系统相关技术参数,提升桑螟绿色防控效率。以桑螟性信息素诱捕系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诱捕器安装高度和类型对诱集效果的影响,分析了越冬代成虫羽化开差期及末代成虫羽化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诱捕器下缘设置于树冠顶部上方0.10 m时,成虫诱集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夜蛾类诱捕器平均诱集量(38.67头)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越冬代与第二代成虫在5月初出现世代重叠,形成遗传混合的复合种群;末代成虫羽化受到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晴天诱集量最高(7.25头/天),雨天最低(2.00头/天),当冬季最高日温度持续低于20℃时成虫停止羽化。夜蛾类诱捕器诱集效果最佳,须结合桑树长势动态调整,使其下缘始终保持在树冠顶部0.10 m。
进一步摸清贵州省余庆县农田区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余庆县2006—2024年农田区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期间的19年共调查228次,农田区黑线姬鼠占总捕获鼠类的81.54%,为当地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多年平均捕获率为4.24%。每年的6、7月和10、11月出现2次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5.42%、4.65%和4.33%、4.88%。不同年度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不同月份种群数量差异显著,不同季节种群数量有差异但不显著。建立了黑线姬鼠2月和3月平均捕获率预测数量高峰(6月)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I1)Y=2.4687+0.7667X,可提前3个月预测6月种群数量,经回测验证,捕获率平均吻合率为90.55%;建立了黑线姬鼠7月捕获率预测数量高峰(11月)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I2)Y=2.3404+0.5471X,可提前4个月预测11月种群数量,经回测验证,捕获率平均吻合率为89.53%。研究摸清了农田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明确了春秋两季是农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高峰期,黑线姬鼠是当地“鼠口夺粮”重点监测和防控的主要对象,建立了种群数量高峰预测预报模型,预测结果相对准确,易于操作和掌握,可以用于基层指导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控工作。
探究农区褐家鼠种群形态特征及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收集统计分析贵州省三都县2012—2024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褐家鼠标本数据,统计不同年龄组的形态特征及性比、雌鼠怀孕率及平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和肥满度等指标。结果表明,三都县农区褐家鼠不同年龄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指标不断增加,当年龄生长到成年Ⅱ组后,尾长、后足长、耳高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不同年龄组雌鼠怀孕率及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繁殖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幼年组个体无繁殖能力,亚成年组个体少量参与繁殖,主要繁殖个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3个年龄组总体怀孕率为49.62%,平均胎仔数为8.26只,总体睾丸下降率为90.45%,总体繁殖指数为1.7439。不同年龄组肥满度有一定差异,从幼年组到成年Ⅰ组呈下降趋势,从成年Ⅰ组到老年组呈上升趋势。
为明确南方桃果肉褐斑症高效防控路径,开展桃流胶病与桃果肉褐斑症相关性调查。采集‘锦绣黄桃’、‘鹰嘴桃’流胶病轻重不一桃园、植株、主枝和同一植株流胶严重发生前与后果实样品,逐样逐果去皮观测褐斑症斑点发生程度,统计分析果实发生率、病情指数、呈色系数差异。结果表明,流胶重桃园果实发生率、病情指数、呈色系数分别比流胶中桃园提高20.35个百分点、0.2421、0.3760,相当于不流胶桃园的14.75、86.19、61.32倍;不流胶3年生植株分别仅为流胶重8年生植株的8.97%、2.32%、6.62%和流胶中植株的11.37%、3.41%、11.01%;流胶重的主枝分别较不流胶主枝提高39.18个百分点、0.0940和0.0884;3年生植株大量流胶后,其果实发生率、病情指数、呈色系数分别相当于大量流胶前的13.44、35.56、9.75倍。桃流胶可能是导致南方桃果肉褐斑症严重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应以控制桃流胶病严重发生蔓延作为重要防控途径。
本研究聚焦于地衣芽孢杆菌液体培养基及其液体制剂保存方法,旨在为地衣芽孢杆菌及其液体制剂的生产应用与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地衣芽孢杆菌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对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用发酵罐试验对优化后的最佳培养基进行验证。同时,向地衣芽孢杆菌液体制剂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植物乳杆菌,以探寻其最佳保存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地衣芽孢杆菌的最适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为麸皮10 g/L,豆粕15 g/L,碳酸钙0.75 g/L,氯化钠10 g/L;设定初始pH 7.5,温度37℃,转速200 r/min,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有效活菌数可达2.68×1010 cfu/mL。使用2 t发酵罐培养约24 h后发酵结束,此时有效活菌数能达到3.8×1010 cfu/mL。(2)在室温条件下,添加2.00%、5.00%植物乳杆菌的试验组中,地衣芽孢杆菌30 d后的活菌率分别为84.2%、84.1%,90 d后的活菌率分别达到了54.3%、52.4%。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该株地衣芽孢杆菌的高密度液体发酵培养基,为地衣芽孢杆菌液体制剂保存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旨在明确陕西省瓢虫科昆虫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为该地区瓢虫资源保护及害虫生物防治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对陕西省瓢虫科昆虫进行资源调查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瓢虫科昆虫隶属8个亚科、42个属,共计113个物种,其中包括7个陕西省新记录种。从世界动物地理区系来看,东洋界分布的属、种数量最多(41属107种),其次为古北界(35属78种),新热带界相对较少(7属9种)。从中国动物地理区系来看,华中区分布的属、种数量最多(41属108种),其次为华北区(32属71种),青藏区相对较少(14属22种)。跨区型分析显示,以东洋界成分为主的类群物种丰富度最高,分布型多样,属级和种级均以“古北界-东洋界”双界分布为主,与其他动物地理界联系较弱;以华中区成分为主的类群物种丰富度最高,分布型多样,华中区和华北区的属、种分布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与西南区联系紧密,与其他区域联系较弱。综上所述,陕西省瓢虫科昆虫物种呈现出明显的古北界与东洋界过渡地带特征,并以华北区和华中区种类为主。本研究揭示了陕西省瓢虫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与区系过渡性特征,为区域昆虫多样性编目、保护及天敌昆虫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本底数据支撑。
本研究旨在筛选并获得高效拮抗烟草根腐病的生防菌株,为烤烟根腐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以典型根腐病发病烤烟为研究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与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致病菌类型,并从植烟土壤中筛选对致病菌拮抗效果较好的生防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类,采用平板对峙、室内盆栽试验评价其对烟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烟草生长指标的影响。从发病烟草根茎中分离纯化得到6种真菌,其中仅有L1菌株能够侵染烟草,且其发病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具有强致病性,经分离鉴定该菌株为尖孢镰刀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6株功能菌,其中细菌B10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最高,达57.66%,经鉴定该细菌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10。盆栽试验结果显示,B10菌株能够有效降低烟草根腐病发病率,防效达63.63%,高于化学药剂多菌灵的防治效果(27.27%)。同时,B10菌株对烟草具有促生作用,与CK相比,显著提高了烟株最大根长、株高、茎基直径、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提高率在17.32%~37.67%之间。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获得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10能够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降低烟草根腐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且对烟株具有显著促生作用,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探究β-葡聚糖酶对辣椒植株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对辣椒常见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为辣椒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提供参考。采用琼脂糖凝胶色谱柱层析法纯化所得的β-葡聚糖酶液对辣椒进行浇灌处理,分别于辣椒幼苗期、初花期、坐果期测定辣椒幼苗叶片组织中多种防御酶的活性以及丙二醛的含量;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分别于苗期和坐果期考察不同浓度β-葡聚糖酶处理对辣椒疫病、辣椒枯萎病和辣椒炭疽病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β-葡聚糖酶对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没有影响,但对辣椒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丙二醛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β-葡聚糖酶液稀释10~100倍处理对辣椒疫病、辣椒炭疽病和辣椒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7.08%~82.23%、42.35%~70.25%和44.21%~65.92%。综上,β-葡聚糖酶能够提高辣椒防御酶的活性,增强植株的抗性,对辣椒疫病、辣椒炭疽病和辣椒枯萎病具有明显的生物防治效果。此外,β-葡聚糖酶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制剂,不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且对环境友好,具有开发成新型生物农药用于辣椒土传病害防治的前景。
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因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然而,魔芋在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软腐病的侵害,严重影响着其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魔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综述了魔芋软腐病病原、发病规律、症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分析了不同防治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优缺点。针对魔芋软腐病提出今后应全面开展魔芋优质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大对魔芋软腐病致病机理的探究力度,加强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魔芋软腐病的综合防控体系,以期为魔芋软腐病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为评价丝瓜种质的枯萎病抗性,获得适合在湖南种植的抗性种质,从丝瓜枯萎病植株中分离获得枯萎病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和致病力分析,进而利用建立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体系,对126份丝瓜种质进行接种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具有典型尖孢镰刀菌的特性,基因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扩增测序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且该菌株具有强致病性。利用该菌株对参试种质的抗病性进行评价,获得8份抗病种质、17份中抗种质和101份不抗病种质。本研究可为深入挖掘丝瓜枯萎病抗性基因、创制抗性种质和培育抗病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本研究旨在探讨蠋蝽对银纹夜蛾幼虫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室内控制光、温、湿条件下,用新鲜萝卜叶人工饲养的银纹夜蛾2~5龄幼虫分别对蠋蝽2~5龄若虫及成虫在不同密度下进行饲喂试验,过程中观察记录蠋蝽的捕食特性及各处理银纹夜蛾幼虫的存活数量。结果表明,蠋蝽2~5龄若虫及成虫在不同密度下对银纹夜蛾2~5龄幼虫的总捕食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蠋蝽自身密度显著影响其捕食行为及能力,其捕食总量均随蠋蝽自身密度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其平均单头捕食量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此外,蠋蝽的捕食量与龄期大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即龄期越大,捕食量亦越大,无论是总捕食量还是平均单头捕食量,蠋蝽成虫均高于2~5龄若虫。蠋蝽对银纹夜蛾2~5龄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捕食作用,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捕食性天敌,其成虫及4~5龄期若虫具有较强捕食能力,建议生产上使用成虫及4~5龄期若虫防治银纹夜蛾幼虫,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探讨不同温度对黄瓜霜霉病致病菌古巴假霜霉孢子囊释放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台盼蓝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在叶片中的侵染过程,为黄瓜霜霉病早期监测预警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5、10℃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释放率分别为(81.57±1.91)%、(71.06±1.65)%,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条件;在15、20℃时,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分别为(51.91±1.97)%、(46.01±2.02)%。黄瓜霜霉病菌接种后,0~4 h黄瓜霜霉病菌游动孢子附着于气孔上开始侵入寄主,4~6 h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形成吸器吸取组织营养,12~24 h菌丝发育成分生孢子梗,24 h后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本研究明确了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释放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及黄瓜霜霉病菌侵染各阶段的结构特征,可为黄瓜霜霉病早期监测预警和生态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