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植物保护·农药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桑螟性信息素诱捕系统在桑园的应用技术研究
    陈永皇, 宋志光, 杨碧文, 罗太明, 唐露, 徐洪, 宋长贵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7): 142-14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98  
    摘要 + 40 )   HTML 2 )    PDF ( 1329KB )( 3 )   

    为优化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性信息素诱捕系统相关技术参数,提升桑螟绿色防控效率。以桑螟性信息素诱捕系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诱捕器安装高度和类型对诱集效果的影响,分析了越冬代成虫羽化开差期及末代成虫羽化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诱捕器下缘设置于树冠顶部上方0.10 m时,成虫诱集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夜蛾类诱捕器平均诱集量(38.67头)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越冬代与第二代成虫在5月初出现世代重叠,形成遗传混合的复合种群;末代成虫羽化受到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晴天诱集量最高(7.25头/天),雨天最低(2.00头/天),当冬季最高日温度持续低于20℃时成虫停止羽化。夜蛾类诱捕器诱集效果最佳,须结合桑树长势动态调整,使其下缘始终保持在树冠顶部0.10 m。

    农田区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预测预报
    秦治勇, 白智江, 杨再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5): 126-1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803  
    摘要 + 71 )   HTML 4 )    PDF ( 1342KB )( 16 )   

    进一步摸清贵州省余庆县农田区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余庆县2006—2024年农田区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期间的19年共调查228次,农田区黑线姬鼠占总捕获鼠类的81.54%,为当地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多年平均捕获率为4.24%。每年的6、7月和10、11月出现2次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5.42%、4.65%和4.33%、4.88%。不同年度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不同月份种群数量差异显著,不同季节种群数量有差异但不显著。建立了黑线姬鼠2月和3月平均捕获率预测数量高峰(6月)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I1)Y=2.4687+0.7667X,可提前3个月预测6月种群数量,经回测验证,捕获率平均吻合率为90.55%;建立了黑线姬鼠7月捕获率预测数量高峰(11月)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I2)Y=2.3404+0.5471X,可提前4个月预测11月种群数量,经回测验证,捕获率平均吻合率为89.53%。研究摸清了农田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明确了春秋两季是农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高峰期,黑线姬鼠是当地“鼠口夺粮”重点监测和防控的主要对象,建立了种群数量高峰预测预报模型,预测结果相对准确,易于操作和掌握,可以用于基层指导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控工作。

    茄子土传病害病原菌鉴定及球毛壳菌CEF-082对其的防治作用
    李文燕, 周京龙, 张亚林, 赵丽红, 冯鸿杰, 魏锋, 王朝阳, 朱荷琴, 冯自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111-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30  
    摘要 + 74 )   HTML 2 )    PDF ( 1646KB )( 10 )   
    为明确茄子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种类及球毛壳菌CEF-082对其拮抗作用和防治效果,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茄子萎蔫病害的病原菌,通过病土接种进行致病性验证,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萎蔫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采用对峙培养法、含药培养基法和显微镜观察法,测定球毛壳菌CEF-082及发酵液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明确球毛壳菌CEF-082对茄子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造成茄子萎蔫的病原菌为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和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球毛壳菌CEF-082对茄子黄萎病菌和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显著,对褐纹病菌抑制效果一般;10%的CEF-082发酵液对黄萎病菌、根腐病菌和褐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70.63%、69.93%和67.69%。在盆栽试验中,药后30 d内,CEF-082对黄萎病、根腐病和褐纹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6.95%~55.68%、39.44%~46.43%、71.78%~95.19%。因此,球毛壳菌CEF-082对茄子黄萎病、根腐病和褐纹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茄子黄萎病、根腐病和褐纹病等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途径。
    不同茎叶除草剂防除棉田杂草效果比较及应用示范
    张华崇, 戴宝生, 赵树琪, 闫振华, 黄晓莉, 张欣, 李蔚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119-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63  
    摘要 + 64 )   HTML 1 )    PDF ( 1118KB )( 11 )   
    为筛选湖北地区棉田适用的安全高效茎叶除草剂,本研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通过苗后茎叶定向喷雾,比较分析了9种除草剂对棉田杂草的防除效果、棉花产量及安全性。结果显示:施药后21 d,30%苯唑草酮SC(27 ga.i./hm2)、5%咪唑乙烟酸AS(100 ga.i./hm2)、21%精草铵膦铵盐SL(820 ga.i./hm2)、51%丙炔氟草胺WG(60 ga.i./hm2)和50%扑草净WP (1050 ga.i./hm2),对棉田总草鲜重的防效分别为99.40%、86.07%、91.17%、98.81%和99.34%,显著高于25%砜嘧磺隆WG(26 ga.i./hm2)、15%硝磺草酮SC(190 ga.i./hm2)和10%吡嘧磺隆WP(30 ga.i./hm2)的处理效果。产量分析表明,所有药剂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冈棉13号’产量,其中21%精草铵膦铵盐SL(820 ga.i./hm2)和51%丙炔氟草胺WG(60 ga.i./hm2)处理的增产幅度最大。安全性评价表明,仅15%硝磺草酮SC(190 ga.i./hm2)对棉花存在一定风险,表现为显著降低棉花根粗。田间应用示范结果(与人工除草相比)显示:21%精草铵膦铵盐SL(820 ga.i./hm2)、51%丙炔氟草胺WG(60 ga.i./hm2)均能提高‘冈棉13号’产量。综上,推荐在试验剂量下,通过茎叶定向喷雾施用21%精草铵膦铵盐SL和51%丙炔氟草胺WG防除棉田杂草,该方案效果显著且对棉花安全。
    农区褐家鼠形态特征及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
    艾祯仙, 白明琼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2): 100-10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99  
    摘要 + 93 )   HTML 4 )    PDF ( 1222KB )( 39 )   

    探究农区褐家鼠种群形态特征及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收集统计分析贵州省三都县2012—2024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褐家鼠标本数据,统计不同年龄组的形态特征及性比、雌鼠怀孕率及平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和肥满度等指标。结果表明,三都县农区褐家鼠不同年龄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指标不断增加,当年龄生长到成年Ⅱ组后,尾长、后足长、耳高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不同年龄组雌鼠怀孕率及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繁殖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幼年组个体无繁殖能力,亚成年组个体少量参与繁殖,主要繁殖个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3个年龄组总体怀孕率为49.62%,平均胎仔数为8.26只,总体睾丸下降率为90.45%,总体繁殖指数为1.7439。不同年龄组肥满度有一定差异,从幼年组到成年Ⅰ组呈下降趋势,从成年Ⅰ组到老年组呈上升趋势。

    国内南方地区桃流胶病与桃果肉褐斑症相关性分析
    黄新忠, 黄保平, 吴景栋, 曾少敏, 吕科良, 姜翠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2): 106-10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23  
    摘要 + 82 )   HTML 2 )    PDF ( 1229KB )( 24 )   

    为明确南方桃果肉褐斑症高效防控路径,开展桃流胶病与桃果肉褐斑症相关性调查。采集‘锦绣黄桃’、‘鹰嘴桃’流胶病轻重不一桃园、植株、主枝和同一植株流胶严重发生前与后果实样品,逐样逐果去皮观测褐斑症斑点发生程度,统计分析果实发生率、病情指数、呈色系数差异。结果表明,流胶重桃园果实发生率、病情指数、呈色系数分别比流胶中桃园提高20.35个百分点、0.2421、0.3760,相当于不流胶桃园的14.75、86.19、61.32倍;不流胶3年生植株分别仅为流胶重8年生植株的8.97%、2.32%、6.62%和流胶中植株的11.37%、3.41%、11.01%;流胶重的主枝分别较不流胶主枝提高39.18个百分点、0.0940和0.0884;3年生植株大量流胶后,其果实发生率、病情指数、呈色系数分别相当于大量流胶前的13.44、35.56、9.75倍。桃流胶可能是导致南方桃果肉褐斑症严重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应以控制桃流胶病严重发生蔓延作为重要防控途径。

    一株地衣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其液体制剂保存的探究
    叶伟伟, 谭新凤, 侯文赫, 魏善强, 颜晓晓, 张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2): 110-1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96  
    摘要 + 92 )   HTML 1 )    PDF ( 1393KB )( 98 )   

    本研究聚焦于地衣芽孢杆菌液体培养基及其液体制剂保存方法,旨在为地衣芽孢杆菌及其液体制剂的生产应用与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地衣芽孢杆菌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对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用发酵罐试验对优化后的最佳培养基进行验证。同时,向地衣芽孢杆菌液体制剂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植物乳杆菌,以探寻其最佳保存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地衣芽孢杆菌的最适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为麸皮10 g/L,豆粕15 g/L,碳酸钙0.75 g/L,氯化钠10 g/L;设定初始pH 7.5,温度37℃,转速200 r/min,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有效活菌数可达2.68×1010 cfu/mL。使用2 t发酵罐培养约24 h后发酵结束,此时有效活菌数能达到3.8×1010 cfu/mL。(2)在室温条件下,添加2.00%、5.00%植物乳杆菌的试验组中,地衣芽孢杆菌30 d后的活菌率分别为84.2%、84.1%,90 d后的活菌率分别达到了54.3%、52.4%。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该株地衣芽孢杆菌的高密度液体发酵培养基,为地衣芽孢杆菌液体制剂保存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陕西省瓢虫科昆虫物种组成与区系分析
    宁硕瀛, 丁昌萍, 石勇强, 陈川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2): 117-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83  
    摘要 + 97 )   HTML 1 )    PDF ( 1662KB )( 113 )   

    本研究旨在明确陕西省瓢虫科昆虫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为该地区瓢虫资源保护及害虫生物防治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对陕西省瓢虫科昆虫进行资源调查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瓢虫科昆虫隶属8个亚科、42个属,共计113个物种,其中包括7个陕西省新记录种。从世界动物地理区系来看,东洋界分布的属、种数量最多(41属107种),其次为古北界(35属78种),新热带界相对较少(7属9种)。从中国动物地理区系来看,华中区分布的属、种数量最多(41属108种),其次为华北区(32属71种),青藏区相对较少(14属22种)。跨区型分析显示,以东洋界成分为主的类群物种丰富度最高,分布型多样,属级和种级均以“古北界-东洋界”双界分布为主,与其他动物地理界联系较弱;以华中区成分为主的类群物种丰富度最高,分布型多样,华中区和华北区的属、种分布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与西南区联系紧密,与其他区域联系较弱。综上所述,陕西省瓢虫科昆虫物种呈现出明显的古北界与东洋界过渡地带特征,并以华北区和华中区种类为主。本研究揭示了陕西省瓢虫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与区系过渡性特征,为区域昆虫多样性编目、保护及天敌昆虫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本底数据支撑。

    7种复配杀菌剂对番荔枝叶斑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潘连富, 林珊宇, 黄开航, 李战波, 李明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9): 126-1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28  
    摘要 + 115 )   HTML 4 )    PDF ( 1227KB )( 16 )   
    为给番荔枝叶斑病的科学用药提供依据,开展防治番荔枝叶斑病化学药剂的筛选工作。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浮剂、275 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悬乳剂等7种复配药剂进行评估,明确其对番荔枝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番荔枝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供试药剂中,17%唑醚·氟环唑微乳剂170 mg/kg、19%啶氧·丙环唑微乳剂126.7 mg/kg、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26.1 mg/kg、275 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悬乳剂275 mg/kg这4个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为突出。末次药后14 d,其防治效果介于83.20%~86.08%之间。田间测产结果表明,这4个处理的番荔枝产量相较于清水处理提高了16%以上。综上所述,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等4种药剂对番荔枝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在实际生产中推荐使用这些药剂来防控番荔枝叶斑病。
    烤烟根腐病拮抗菌B10的分离鉴定及抑病促生功能验证
    赵振宇, 王娅林, 徐娥, 张德顺, 邓涛, 耿艳华, 凡善意, 李蕊, 朱兴党, 张源欣, 包广辉, 陈芬, 潘义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6): 125-1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02  
    摘要 + 100 )   HTML 4 )    PDF ( 2224KB )( 128 )   

    本研究旨在筛选并获得高效拮抗烟草根腐病的生防菌株,为烤烟根腐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以典型根腐病发病烤烟为研究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与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致病菌类型,并从植烟土壤中筛选对致病菌拮抗效果较好的生防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类,采用平板对峙、室内盆栽试验评价其对烟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烟草生长指标的影响。从发病烟草根茎中分离纯化得到6种真菌,其中仅有L1菌株能够侵染烟草,且其发病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具有强致病性,经分离鉴定该菌株为尖孢镰刀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6株功能菌,其中细菌B10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最高,达57.66%,经鉴定该细菌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10。盆栽试验结果显示,B10菌株能够有效降低烟草根腐病发病率,防效达63.63%,高于化学药剂多菌灵的防治效果(27.27%)。同时,B10菌株对烟草具有促生作用,与CK相比,显著提高了烟株最大根长、株高、茎基直径、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提高率在17.32%~37.67%之间。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获得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10能够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降低烟草根腐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且对烟株具有显著促生作用,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木霉β-葡聚糖酶对辣椒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土传病害的生防作用
    杨春林, 胡强, 席亚东, 李洪浩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6): 134-1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07  
    摘要 + 90 )   HTML 3 )    PDF ( 1420KB )( 27 )   

    探究β-葡聚糖酶对辣椒植株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对辣椒常见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为辣椒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提供参考。采用琼脂糖凝胶色谱柱层析法纯化所得的β-葡聚糖酶液对辣椒进行浇灌处理,分别于辣椒幼苗期、初花期、坐果期测定辣椒幼苗叶片组织中多种防御酶的活性以及丙二醛的含量;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分别于苗期和坐果期考察不同浓度β-葡聚糖酶处理对辣椒疫病、辣椒枯萎病和辣椒炭疽病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β-葡聚糖酶对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没有影响,但对辣椒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丙二醛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β-葡聚糖酶液稀释10~100倍处理对辣椒疫病、辣椒炭疽病和辣椒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7.08%~82.23%、42.35%~70.25%和44.21%~65.92%。综上,β-葡聚糖酶能够提高辣椒防御酶的活性,增强植株的抗性,对辣椒疫病、辣椒炭疽病和辣椒枯萎病具有明显的生物防治效果。此外,β-葡聚糖酶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制剂,不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且对环境友好,具有开发成新型生物农药用于辣椒土传病害防治的前景。

    基于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荔枝中9种杀菌剂残留量
    胡福初, 刘艳萍, 段云, 陈棠钻, 周文静, 王祥和, 王思威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6): 143-1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81  
    摘要 + 71 )   HTML 4 )    PDF ( 1377KB )( 90 )   
    为科学评价9种杀菌剂在荔枝上应用的安全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PLC-Q-TOF/MS),建立9种杀菌剂在荔枝全果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并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田间荔枝样品杀菌剂残留量进行分析。匀浆后的样品先加入QuEChERS前处理盐包,再经乙腈提取后,将样品置于全自动QuEChERS样品处理平台振荡10 min进行净化,采用HPLC-Q-TOF/MS对9种杀菌剂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种杀菌剂在质量浓度0.001~0.1 mg/L内具有较好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在3个添加水平下(0.005、0.05、0.1 mg/kg)的平均回收率为76.6%~114.8%,相对标准偏差为1.4%~16.4%,方法检出限为1 μg/kg,定量限为3 μg/kg。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甲霜灵在荔枝全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制值。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可靠简便快速,适于批量样品检测需求。
    魔芋软腐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李建, 魏冬梅, 熊建云, 王定开, 魏康碧, 王天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110-1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57  
    摘要 + 105 )   HTML 3 )    PDF ( 1100KB )( 352 )   

    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因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然而,魔芋在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软腐病的侵害,严重影响着其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魔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综述了魔芋软腐病病原、发病规律、症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分析了不同防治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优缺点。针对魔芋软腐病提出今后应全面开展魔芋优质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大对魔芋软腐病致病机理的探究力度,加强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魔芋软腐病的综合防控体系,以期为魔芋软腐病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湖南丝瓜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种质抗性评价
    韩小霞, 董文静, 闵子扬, 李勇奇, 卢亚楠, 杨建华, 胡新军, 朱宏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117-1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20  
    摘要 + 69 )   HTML 2 )    PDF ( 1576KB )( 51 )   

    为评价丝瓜种质的枯萎病抗性,获得适合在湖南种植的抗性种质,从丝瓜枯萎病植株中分离获得枯萎病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和致病力分析,进而利用建立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体系,对126份丝瓜种质进行接种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具有典型尖孢镰刀菌的特性,基因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扩增测序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且该菌株具有强致病性。利用该菌株对参试种质的抗病性进行评价,获得8份抗病种质、17份中抗种质和101份不抗病种质。本研究可为深入挖掘丝瓜枯萎病抗性基因、创制抗性种质和培育抗病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水稻品种、生防菌及化学药剂对纹枯病的作用研究
    赵玉姣, 杨秀荣, 李月娇, 李广胜, 孙淑琴, 李志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124-1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3  
    摘要 + 131 )   HTML 3 )    PDF ( 1658KB )( 64 )   
    为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水稻纹枯病的最佳防控策略。研究以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靶标,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生防菌的防控效果及化学药剂的抑菌活性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在水稻品种抗病性方面,‘原稻26’、‘郑稻22’、‘宛粳608’、‘新稻18’对纹枯病表现出中抗以上水平,且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保持稳定的抗性表现。在生防菌防控效果方面,生防菌1340、BR-4和Dw-1防控效果最佳,抑菌率分别为76.7%、53.4%和75.0%。在化学药剂抑菌活性方面,化学药剂咯菌腈、噻呋酰胺、氟环唑、丙环唑抑菌效果较好,其EC50分别为0.07 mg/L、0.17 mg/L、0.24 mg/L和0.40 mg/L,纹枯病菌对这些药剂的抗药性倍数分别为0.41倍、1.84倍、4.07倍和0.65倍,均无抗性风险。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在防控水稻纹枯病时,可采取以下策略:优先选择连续两年对纹枯病表现中抗以上水平的水稻品种。对于发病较轻的地块,可使用生防菌进行预防;而对于发病较重的地块,则施用咯菌腈等活性高且病菌抗性风险低的化学药剂,以此实现对水稻纹枯病的高效防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
    刘大欣, 金岩, 张国福, 李志勇, 苗旺, 刘震, 高兴祥, 李玉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131-1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21  
    摘要 + 95 )   HTML 1 )    PDF ( 1138KB )( 17 )   
    为筛选出黄淮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域病虫草害的最优防治方案,通过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县房寺镇乡邦合作社开展试验,以大豆‘齐黄34’、玉米‘郑单958’为供试作物,针对大豆玉米各个生育期发生的病虫草害,设计使用不同药剂组合进行防治,测定该药剂组合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和对大豆玉米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在设计剂量下,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微囊悬浮种衣剂、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28%丙环·嘧菌酯悬乳剂、45%精异丙甲草胺微囊悬浮剂、33%精异丙甲草胺·丙炔氟草胺微囊悬浮-悬浮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15%唑虫酰胺·虱螨脲悬浮剂在大豆玉米不同生育期施药对大豆玉米安全。大豆玉米播种前使用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微囊悬浮种衣剂包衣,苗期喷施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成熟期喷施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28%丙环·嘧菌酯悬乳剂、15%唑虫酰胺·虱螨脲悬浮剂后,大豆玉米病害的防治效果为41.72%~65.21%,虫害防治效果为83.78%~88.16%。大豆玉米播后苗前喷施45%精异丙甲草胺微囊悬浮剂、33%精异丙甲草胺·丙炔氟草胺微囊悬浮-悬浮剂,对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为87.58%~90.77%。研究表明,该药剂组合可有效防治大豆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且对大豆玉米的生长无明显影响,经济效益较高。
    点蜂缘蝽在黄淮海地区的越冬与耐寒性研究
    王朝伟, 李进步, 尹毛珠, 王月英, 徐颢, 朱冬苦, 周言虎, 马桂美, 胡壮壮, 张青松, 董恺, 王路路, 刘兴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138-1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97  
    摘要 + 84 )   HTML 0 )    PDF ( 1177KB )( 29 )   
    为探究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越冬虫态及其耐寒性,通过调查野外越冬种群、模拟越冬试验及成虫温度依赖性存活试验,分析点蜂缘蝽在黄淮海地区越冬的可能性及其相应的越冬虫态,并通过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各虫态点蜂缘蝽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地区,进入冬季后,点蜂缘蝽的成虫及其卵的存活时间较长,可能为点蜂缘蝽的越冬虫态,卵因孵化条件以及寄主物取食,无法孵化,表明点蜂缘蝽在黄淮海地区以成虫越过完整冬季,成虫占比是20.4%;点蜂缘蝽野外成虫种群比室内成虫种群越冬存活率高,越冬存活率为23.33%;模拟点蜂缘蝽成虫温度依赖性存活试验的存活率与越冬试验的存活率相互吻合;点蜂缘蝽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比其他虫态较低,分别为-17.61℃和-8.59℃。研究发现,点蜂缘蝽具有耐寒性及低温存活能力,野外种群成虫和室内种群成虫都能安全越冬,黄淮海地区及相近等温带可能成为点蜂缘蝽的冬繁区。研究初步探明了点蜂缘蝽的越冬规律和耐寒性,以期为黄淮海地区点蜂缘蝽预测预报体系构建,以及长效治理策略规划提供参考。
    蠋蝽对银纹夜蛾幼虫的捕食特性研究
    曾嵘, 吴剑, 白涛, 蔡永占, 彭瑞琦, 马婵, 张若璟, 杨青青, 任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143-1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09  
    摘要 + 83 )   HTML 2 )    PDF ( 1183KB )( 93 )   

    本研究旨在探讨蠋蝽对银纹夜蛾幼虫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室内控制光、温、湿条件下,用新鲜萝卜叶人工饲养的银纹夜蛾2~5龄幼虫分别对蠋蝽2~5龄若虫及成虫在不同密度下进行饲喂试验,过程中观察记录蠋蝽的捕食特性及各处理银纹夜蛾幼虫的存活数量。结果表明,蠋蝽2~5龄若虫及成虫在不同密度下对银纹夜蛾2~5龄幼虫的总捕食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蠋蝽自身密度显著影响其捕食行为及能力,其捕食总量均随蠋蝽自身密度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其平均单头捕食量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此外,蠋蝽的捕食量与龄期大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即龄期越大,捕食量亦越大,无论是总捕食量还是平均单头捕食量,蠋蝽成虫均高于2~5龄若虫。蠋蝽对银纹夜蛾2~5龄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捕食作用,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捕食性天敌,其成虫及4~5龄期若虫具有较强捕食能力,建议生产上使用成虫及4~5龄期若虫防治银纹夜蛾幼虫,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温度对古巴假霜霉侵染黄瓜过程的影响
    李雅琦, 刘慧芹, 杨利娟, 王勇, 高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3): 147-1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28  
    摘要 + 97 )   HTML 2 )    PDF ( 1472KB )( 17 )   

    探讨不同温度对黄瓜霜霉病致病菌古巴假霜霉孢子囊释放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台盼蓝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在叶片中的侵染过程,为黄瓜霜霉病早期监测预警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5、10℃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释放率分别为(81.57±1.91)%、(71.06±1.65)%,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条件;在15、20℃时,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分别为(51.91±1.97)%、(46.01±2.02)%。黄瓜霜霉病菌接种后,0~4 h黄瓜霜霉病菌游动孢子附着于气孔上开始侵入寄主,4~6 h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形成吸器吸取组织营养,12~24 h菌丝发育成分生孢子梗,24 h后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本研究明确了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释放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及黄瓜霜霉病菌侵染各阶段的结构特征,可为黄瓜霜霉病早期监测预警和生态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不同药剂及助剂对番茄潜叶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王帅宇, 王胤, 付思蕊, 魏书军, 陈金翠, 曹金娟, 李锦, 张爱环, 李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3): 152-1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2  
    摘要 + 120 )   HTML 3 )    PDF ( 1150KB )( 29 )   
    国内关于药剂对番茄潜叶蛾防效的研究较少且同一药剂的防效也有差异,田间应急防治选药难。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法比较9种药剂、4种剂型及2种助剂共19种处理喷雾对番茄潜叶蛾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药后1、3 d不同药剂防效整体从高到低为30%虫螨·氯苯纳米SE>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5%溴虫氟苯双酰胺SC>10%虫螨腈SC>5%氯虫苯甲酰胺S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32000 IU/mg苏云金杆G033A WP,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纳米SE与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防效接近,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PS3 WP与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G033A WP防效接近。药后7 d各药剂对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与药后1、3 d趋势基本一致,仅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G033A WP和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PS3 WP防效上升,优于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纳米SE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同一药剂与助剂组合防效从高到低为药剂+非离子醇醚类助剂>药剂+卵磷脂助剂>药剂。除2种有效成分为苏云金杆菌的药剂施药后7 d防效明显高于药后1、3 d外,其他药剂施药后7 d防效较1、3 d低。30%虫螨·氯苯纳米SE及与助剂组合使用防效均高于89.96%,速效性和持效性均最好,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10%虫螨腈SC、5%溴虫氟苯双酰胺SC对番茄潜叶蛾防效显著优于5%氯虫苯甲酰胺SC;5%氯虫苯甲酰胺SC防效显著优于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G033A WP和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PS3 WP及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纳米SE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30%虫螨·氯苯纳米SE、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10%虫螨腈SC、5%溴虫氟苯双酰胺SC、5%氯虫苯甲酰胺SC、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G033A WP、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PS3 WP及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纳米SE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均可作为防治潜叶蛾的备选药剂,添加助剂可明显提升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