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植物保护·农药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土壤修复剂协同昆虫病原线虫对黄瓜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符慧娟, 张海婷, 易军, 曾铄程, 许秉智, 叶建蓉, 李其勇, 张鸿, 李星月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8): 134-1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93  
    摘要 + 33 )   HTML 1 )    PDF ( 1360KB )( 7 )   

    为探索土壤修复剂(soil amendment,SA)协同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对南方结节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抑制作用以及对黄瓜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千秋1号’黄瓜为试验品种,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通过设置6个试验组对黄瓜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生态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60 d后施入SA和昆虫病原线虫相比其他处理根结植物类寄生线虫减少,小杆属和中杆属等食细菌类线虫增多;营养类群指数和基础成分指数均有所回升,线虫通路比指数显著升高,土壤有机分解以细菌分解为主;线虫区系仍位于土壤养分较好且以细菌降解为主的A区,其他组则从A区逐渐下降到D区。研究表明,SA协同昆虫病原线虫能有效抑制南方根结线虫,同时可以提高土壤线虫的多样性,有效缓解土壤食物网结构退化的趋势。

    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沙皮病的防治效果
    林接英, 黄峰, 崔一平, 凌金锋, 郭斌, 宋晓兵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8): 143-1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25  
    摘要 + 34 )   HTML 1 )    PDF ( 1215KB )( 8 )   

    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柑橘沙皮病防治药剂,对新型复配剂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在柑橘沙皮病防治中的效果及其适宜使用剂量进行探讨。通过2021—2022年的田间药效试验发现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沙皮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21年施药处理3次后,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 mg/kg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60%和77.97%,2022年施药处理3次后,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 mg/kg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65%和76.37%,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0%吡唑萘菌胺可湿性粉剂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安全、高效,值得应用于柑橘沙皮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种群密度与旱稻产量损失的关系
    肖卿艳, 张露, 阳祝红, 彭德良, 叶姗, 丁中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7): 108-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909  
    摘要 + 38 )   HTML 1 )    PDF ( 1249KB )( 6 )   

    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中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的初始种群密度对旱稻产量损失的影响。通过室外网室盆栽试验,在旱种旱管模式下测定了土壤不同初始种群密度对旱稻产量和线虫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200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³土的初始种群密度下,旱稻根长、根重、株高、分蘖数、穗长、千粒重和单盆谷粒重与土壤线虫初始种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符合一元回归方程;旱稻产量随着土壤初始种群密度的增加,其损失率增加,在初始密度为2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土时,旱稻产量损失率为28.4%,接种密度为200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土时,损失率最大,为67.8%;随着线虫初始种群密度的增加,线虫的繁殖系数呈现降低的趋势。利用Seinhorst模型,初始线虫种群密度与相对产量的关系式为Y=0.24+0.76(0.3252)(Pi)。在旱种旱管模式下,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2~200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土的初始种群密度下与旱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对旱稻的危害风险性较高。

    密度对多异瓢虫幼虫生存的影响
    雍艳萍, 许冰燕, 刘虹伶, 李杨, 何恒果, 蒲德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7): 115-1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70  
    摘要 + 33 )   HTML 1 )    PDF ( 1191KB )( 7 )   

    为明确饲养密度对多异瓢虫发育历期、成蛹率、成虫率及重量的影响,探索多异瓢虫的高效饲养技术,设置4个初龄幼虫饲养密度(A:100头/盒、B:200头/盒、C:300头/盒、D:400头/盒,饲养盒容积为1000 mL),观察统计多异瓢虫的各龄幼虫蜕皮、化蛹、羽化时间以及蛹和羽化成虫数量。研究结果表明,A、B、C、D各组多异瓢虫的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1.75±0.65) d、(12.06±0.77) d、(12.45±0.60) d和(12.70±0.21) d,化蛹数量分别是(85.25±4.87)头、(147.50±3.12)头、(193.75±21.40)头和(156.25±29.62)头,其中可收集蛹分别为(49.00±6.68)头、(74.25±12.06)头、(107.75±16.76)头和(103.75±15.78)头,羽化成虫数量分别是(75.25±6.73)头、(123.75±8.05)头、(160.25±27.22)头、(110.75±26.68)头,成虫体重分别是(7.39±0.13)mg/头、(7.32± 0.29)mg/头、(7.29±0.20) mg/头、(6.56±0.12) mg/头,畸形成虫数量分别是(5.25±1.65)头、(12.75±4.33)头、(19.50±5.24)头、(10.50±3.90)头。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多异瓢虫发育历期会逐渐延长,化蛹、羽化及畸形数量逐渐增加,成蛹率、羽化率和成虫体重逐渐下降。综上所述,多异瓢虫初龄幼虫300头/盒的饲养密度,其化蛹和羽化成虫数量较多,体重正常,为较优饲养密度。

    粳稻品种稻瘟病田间抗性鉴定与评价
    陈建晨, 董丽英, 刘沛, 汤翠凤, 宋杰, 向锦茜, 刘树芳, 余磊, 杨勤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7): 102-10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54  
    摘要 + 42 )   HTML 2 )    PDF ( 1150KB )( 9 )   

    本研究旨在评估来自17个省(市)的粳稻品种在云南省的稻瘟病抗性差异,并筛选出具有优异稻瘟病抗性的资源。通过田间病圃自然诱发的方法,对1050份粳稻品种进行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叶瘟发病轻而穗瘟发病较重;在叶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28.48%、10.95%、9.14%、19.24%、20.00%和12.19%;而在穗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3.71%、0.38%、2.57%、19.62%、22.57%和51.14%;进一步对叶、穗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69份既抗叶瘟又抗穗瘟的水稻品种,这69份粳稻品种来源于吉林、黑龙江、辽宁、云南和江苏等5个省。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叶瘟和穗瘟抗性表现较好的这些材料可为抗稻瘟病育种以及抗稻瘟病新基因发掘提供重要的抗源。

    外源硒对水稻生长及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
    郑金艳, 孙乾阳, 张宁, 刘峰, 韩永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7): 121-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71  
    摘要 + 40 )   HTML 1 )    PDF ( 1203KB )( 10 )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硒对水稻生长及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以感虫品种‘台中1号’为供试水稻品种,采用营养液添加亚硒酸钠(Na2SeO3)的方法设置10、20、30、40、50、60 μmol/L 6个硒浓度处理,以0 μmol/L为对照,测定不同浓度硒对水稻生长及取食硒处理水稻对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0 μmol/L硒处理水稻株高、根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而20~60 μmol/L硒处理的株高、根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均低于对照;水稻硒含量随硒添加浓度增大显著升高;白背飞虱存活率随水稻硒含量增大显著降低;取食10 μmol/L硒处理水稻第4~7天,白背飞虱存活率显著降低。综上说明,10 μmol/L为硒的适宜浓度,既能促进水稻生长,也能降低白背飞虱存活率。

    桃蚜抗药性及抗性治理研究进展
    徐臻, 叶乐夫, 池阳, 甘杨广, 付雪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89-9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57  
    摘要 + 74 )   HTML 2 )    PDF ( 1234KB )( 25 )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桃蚜(Myzus persicae)对多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案例,深入分析了桃蚜抗药性的各种可能机制,评述了桃蚜抗药性发展表现出的主要规律,包括交互抗性等,并基于这些规律对抗药性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针对日益突出的桃蚜抗药性问题,总结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和加强抗药性监测等,旨在为农林业害虫治理提供新思路,以应对桃蚜抗药性发展带来的挑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促进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尾展望了昆虫抗药性研究的热点领域。

    番石榴果斑病新病原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崔一平, 陈荟茜, 宋晓兵, 彭埃天, 黄峰, 凌金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96-1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76  
    摘要 + 71 )   HTML 1 )    PDF ( 1720KB )( 7 )   

    为明确引起番石榴果斑病病原菌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防治,利用组织分离法对具有典型病症的番石榴叶片和果实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采用系统发育学分析和形态特征观察对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结合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引起番石榴果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化学杀菌剂对小孢拟盘多毛孢Guava A、Guava B和Guava C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450 g/L咪鲜胺EW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19 μg/mL;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75%肟菌·戊唑醇WG、325 g/L苯甲·嘧菌酯SC,EC50分别为0.1479、0.1697、0.1739 μg/mL。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治番石榴果斑病提供参考。

    松针提取液对茶树生长和虫害防治的影响机制
    张曼, 黎健龙, 周波, 陈义勇, 农红秋, 崔莹莹, 刘嘉裕, 唐劲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103-1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05  
    摘要 + 73 )   HTML 2 )    PDF ( 2109KB )( 10 )   

    为探究松针提取液对茶树生长和虫害防治的影响机制,以喷施松针提取液和无菌水的茶树为材料进行比较实验,并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解析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松针提取液能够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树的发芽密度和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提高茶叶产量,且不降低茶叶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AP2/ERF转录因子下调表达,乙烯信号途径发挥了重要的负调节作用。茶园喷施松针提取液不影响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且对螨类和茶小绿叶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表明,松针提取液提高茶树抗虫能力可能是由于激活了茶树的多酚类和磷脂类的代谢途径,相应代谢物质的含量显著提高,茶树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提高,从而提高了茶树的抗逆性。研究结果可为天然植物抗逆性诱导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5种除草剂对宁夏入侵生物刺苍耳的防控效果初探
    陆占军, 杨宏波, 杜伟, 李宗泽, 孙发国, 杨俊丽, 陈彩芳, 高勇, 王生明, 吴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4): 129-13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33  
    摘要 + 113 )   HTML 2 )    PDF ( 1100KB )( 19 )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在宁夏地区防控刺苍耳的除草剂,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2-甲基-4-氯二甲胺盐、氯氟吡氧乙酸、苯嘧·草甘膦、硝磺草酮、苯唑草酮5种除草剂对刺苍耳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统计株防效。研究结果显示,在5种除草剂中,60% 2-甲基-4-氯二甲胺盐AS 750 mL/hm2、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 900 mL/hm2、40%苯嘧·草甘膦OD 1500 mL/hm2对刺苍耳防效显著,21 d防效分别为96.62%、98.31%、100%;鲜重防效结果显示,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 900 mL/hm2、40%苯嘧·草甘膦OD 1500 mL/hm2防控效果最好,21 d防效分别为93.94%、100%。综合以上防效结合作物种类,在荒地、林地、沟渠等防除刺苍耳,可选择灭生性除草剂苯嘧·草甘膦,在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田防除刺苍耳,可优先选用氯氟吡氧乙酸类除草剂。本研究解过为筛选出高效防除药剂,及刺苍耳的防除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寡糖联合淡紫紫孢菌对化学杀线剂防治烤烟根结线虫病效果的影响
    赵小明, 张雪慧, 代快, 李江舟, 曹海龙, 徐爽, 张翠萍, 薛勐, 崔永和, 尹恒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4): 133-1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34  
    摘要 + 66 )   HTML 1 )    PDF ( 1542KB )( 10 )   

    为更好地控制烟草根结线虫的危害,降低化学杀线剂的用量,将寡糖免疫诱导剂与噻唑膦、阿维菌素及淡紫紫孢菌协同使用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其对烟草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壳寡糖15 L/hm2、几丁寡糖15 L/hm2分别与噻唑膦22.5 kg/hm2协同使用,对烟草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高于噻唑膦单独使用效果。相对防效由噻唑膦单独使用的45.20%分别提高到64.42%和65.38%。进一步试验发现,几丁寡糖1 kg/hm2、淡紫紫孢菌15 kg/hm2及噻唑膦16.875 kg/hm2(减少25%)协同使用,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相对防效及对烟草生长总体效应优于与噻唑膦正常用量(22.5 kg/hm2)组和噻唑膦减少50%(11.25 kg/hm2)组合效果。寡糖诱导剂单独或与淡紫紫孢菌协同使用,显著提高了噻唑膦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为烟草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苦瓜枯萎病抗病与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消长动态分析
    石博, 谢媛媛, 关峰, 杨雪桐, 张景云, 王凯, 万新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118-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34  
    摘要 + 62 )   HTML 1 )    PDF ( 1337KB )( 13 )   

    以28个苦瓜品种为材料,通过苗期人工接种枯萎病鉴定其抗性强弱,结果显示,28个苦瓜品种枯萎病发病程度出现较大差异,共获得高抗材料1份、感病材料11份。苦瓜根际微生物生物数量消长动态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与苦瓜抗、感品种枯萎病发生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枯萎病的发生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抗病品种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构优于感病品种。抗病苦瓜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更高,其真菌的Sobs、Shannon和Chao1指数分别高出36.93%、25.89%和38.58%,细菌的Sobs、Shannon和Chao1指数分别高出13.63%、12.91%和26.52%。感病苦瓜品种土壤中的pH、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在幼苗期均高于抗病苦瓜品种,根际微生物组成受pH、氮素、有效磷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猕猴桃黑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研究
    付博, 王家哲, 任平, 李浩, 常青, 李英梅, 张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125-1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74  
    摘要 + 70 )   HTML 2 )    PDF ( 1539KB )( 30 )   

    明确猕猴桃黑头病病原菌的生物学及致病特性,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体的生长特性,及其对不同品种猕猴桃的致病性差异,为深入开展侵染机理、流行规律及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猕猴桃黑头病的病原菌Diaporthe eres在15~30℃、pH 5~11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8℃,对高温敏感,高于35℃时菌体生长速度显著降低。菌体在多种碳源中均能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更易利用有机氮源,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钙离子对病原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菌体生长速度与钙离子含量呈正比。菌体不能产生有性孢子,只能以无性分生孢子进行繁殖。对‘翠香’、‘徐香’、‘瑞玉’猕猴桃具有明显的致病性,但是不侵染‘海沃德’、‘亚特’、‘秦美’猕猴桃。

    药剂对根结线虫病防效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洪发彩, 邹倩梅, 张敏, 陈江政, 徐俊, 李晗梅, 王戈, 王娜, 白羽祥, 周鹏, 杜宇, 郑绍庚, 曾皓, 康铮, 李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131-1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23  
    摘要 + 50 )   HTML 0 )    PDF ( 1247KB )( 15 )   

    对比化学药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烤烟根结线虫病防治的作用效果,为有效降低烤烟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提供理论依据。设置对照喷施清水(Y0)、阿维菌素(Y1)、寡糖·噻唑膦(Y2)、杀线虫芽孢杆菌(Y3)、短短芽孢杆菌(Y4)等不同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和烤烟农艺性状、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光合特性、原烟外观质量、经济性状及烤后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相较对照,Y4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且显著促进了烟株生长,增强了烤烟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较Y0处理降低23.59个百分点、11.03;Y4处理显著提高了烤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SPAD值。烤烟的产量、均价、产值和中上等烟比例均以Y4处理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1.1、5.2、6.4、3.4个百分点;在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方面,Y2处理总体更好。综上所述,短短芽孢杆菌对烟草根结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效,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烤烟生长发育提高产质量有较好效果。

    生物农药阿泰灵喷施时机对葡萄病害防治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郝建宇, 陈文朝, 王伟军, 景刚, 贾庆冰, 王岩, 胡杨, 丁洁, 张博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137-1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95  
    摘要 + 93 )   HTML 2 )    PDF ( 1254KB )( 16 )   

    为探索适合张家口地区葡萄喷施生物农药阿泰灵的合适时期,实现葡萄病害合理化防控,提高葡萄果实品质,2020—2022年采用分别在1年生‘蜜光’葡萄和2016年定植‘峰光’葡萄的不同生长时期喷施0.1%浓度阿泰灵,测定葡萄霜霉病发生情况、1年生‘蜜光’葡萄生长情况、多年生‘峰光’葡萄果实品质情况。结果表明,在1年生‘蜜光’葡萄4~6叶期喷施2次0.1%阿泰灵,霜霉病发病率降低14.2个百分点,病情指数降低7.53,增加‘蜜光’葡萄距地面20 cm处周长0.86 cm,增加‘蜜光’葡萄成熟枝条长度65.17 cm;在多年生‘峰光’葡萄花前喷施2次0.1%阿泰灵,霜霉病发病率降低15.73个百分点,病情指数降低9.64,果皮颜色为蓝黑色,增加‘峰光’葡萄单粒重2.60 g,增加‘峰光’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7个百分点,降低‘峰光’葡萄可滴定酸含量0.12个百分点,增加‘峰光’葡萄固酸比15.09。生物药剂可增强葡萄抗性,降低葡萄病害发生率,对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代森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在蔬菜中残留风险评估
    叶倩, 朱富伟, 黄聪灵, 罗飞苑, 王威利, 万凯, 陆莹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2): 143-14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15  
    摘要 + 61 )   HTML 0 )    PDF ( 1243KB )( 11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代森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ETU)在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中的残留动态,并对通过膳食摄入途径产生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在黑龙江、湖南、云南、河南、山东、广东6地进行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在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上残留的田间试验,以了解其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采用风险商值法对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中代森锌可能产生的膳食风险进行评估。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样品用盐酸-氯化亚锡溶液在加热条件下产生CS2,使用正己烷对CS2进行吸收,使用气相色谱FPD-S检测,测定CS2含量进而对代森锌进行分析计算。使用含有氨水的乙腈对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3种蔬菜样品进行提取,用石墨化碳黑(GCB)吸附剂对提取的上清液进行净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净化后样品中的乙撑硫脲。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代森锌在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0~6.0、2.8~6.9、4.1~4.6 d,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最终残留试验表明,菜心中ETU的最大残留量为8.62 mg/kg,以代森锌计的最终最大残留量为813.3 mg/kg;叶用莴苣中ETU的最大残留量为9.61 mg/kg,以代森锌计的最终最大残留量为658.0 mg/kg;芹菜中ETU的最大残留量为7.22 mg/kg,以代森锌计的最终最大残留量为410.1 mg/kg;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森锌最终残留量逐渐减少。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施药后7 d菜心、叶用莴苣、芹菜中代森锌的残留摄入风险熵值均小于100%。研究表明,施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WP)防治菜心、叶用莴苣、芹菜中霜霉病,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对人体健康是安全的。

    温度对十斑大瓢虫产卵特性的影响
    刘东阳, 刘国, 黎洁, 邓全, 马鹏, 陈娟, 李斌, 王勇, 江连强, 郭仕平, 伍兴隆, 李杨, 蒲德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1): 114-1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1  
    摘要 + 63 )   HTML 1 )    PDF ( 1209KB )( 10 )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温度条件对十斑大瓢虫产卵特性的影响,以为其规模化繁育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的温度处理:25℃恒温、25/30℃变温、30℃恒温,试验过程记录各处理中十斑大瓢虫产卵前期、产卵量、孵化率及成虫体重等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在为期30天的饲养周期内,3种温度处理下十斑大瓢虫的产卵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产卵前期及雌雄虫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产卵开始后第10天和第25天,25℃恒温环境下的卵孵化率显著高于30℃恒温、25/30℃变温饲喂组卵的孵化率(P<0.05)。在30 d的观察期内,各处理组间的平均卵孵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25/30℃变温环境和30℃恒温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显著降低了十斑大瓢虫卵的孵化率,但对其产卵前期、产卵量及成虫体重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十斑大瓢虫的规模繁育和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植物源农药对以雪茄烟为寄主的烟蚜防效果及对烟蚜茧蜂安全性评价试验
    顾兴波, 周潇, 李春丽, 张志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1): 120-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3  
    摘要 + 60 )   HTML 1 )    PDF ( 1209KB )( 13 )   

    本研究旨在评估两种植物源农药,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对以雪茄烟为寄主的烟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非靶标寄生性天敌烟蚜茧蜂的安全性。在温室盆栽条件下进行试验,通过不同时间点的室内毒力测定来评价农药对烟蚜的防效以及对烟蚜茧蜂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种常用植物源农药对以雪茄烟为寄主的烟蚜表现出显著的防治效果,随着处理后时间的延长,药效逐渐增强,并均在药后第7天达到最高,其中除虫菊素的校正防效为74.75%,鱼藤酮的校正防效为80.96%。然而,2种常用植物源农药对烟蚜茧蜂的安全性均存在风险,48 h内的安全性小于24 h的风险系数;24 h内有较好的选择性,48 h内为非选择性。2种植物源农药对烟蚜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烟蚜防效提高,但会降低烟蚜茧蜂的安全性和选择性,联合防控可行性不理想。本研究结果为科学指导雪茄烟烟蚜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饥饿对双委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天思, 韩圣杰, 袁号展, 宋月芹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1): 126-1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57  
    摘要 + 57 )   HTML 2 )    PDF ( 1163KB )( 12 )   

    本研究旨在探究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幼虫的耐饥饿能力,以期为该害虫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设置不同日龄幼虫的饥饿和饥饿后复食实验,观察其存活力及生长发育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双委夜蛾2日龄幼虫至12日龄幼虫经饥饿处理后最终全部死亡,并且随日龄的增加耐饥饿能力越强;双委夜蛾12日龄幼虫经饥饿处理后,平均存活时间可达11.90 d;14日龄双委夜蛾幼虫经饥饿处理后,有64.4%的幼虫个体能够进入化蛹。4日龄和8日龄幼虫在饥饿复食处理后,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幼虫历期显著延长、蛹重明显降低;12日龄幼虫经短时间饥饿处理后幼虫发育历期显著增长,但蛹重降低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说明双委夜蛾幼虫日龄越大,抗饥饿的能力越强,复食后可造成该虫再次猖獗。本研究结果对双委夜蛾的科学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瑞香狼毒提取物对3种蔬菜枯萎病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孙婧, 成立新, 李蕴华, 岳林芳, 刘芳, 庞亚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9): 115-1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30  
    摘要 + 64 )   HTML 1 )    PDF ( 2174KB )( 12 )   

    为开发可抑制设施蔬菜类病原菌的植物源杀菌剂,设置不同浓度的瑞香狼毒无水乙醇提取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研究其对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和变黑轮枝菌活性的抑制情况,并进行毒力分析。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提取物对3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提取液浓度增大而增强;当提取液浓度分别为8、10 mg/mL时,对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均能够达到50%以上,且当提取液浓度为15 mg/mL时,抑菌率值最大,分别为87.38%和92.84%;而当提取液浓度达到20 mg/mL时其对变黑轮枝菌的抑制率才能达到50%以上(59.09%)。有效中浓度EC50值由大到小为变黑轮枝菌(15.64 mg/mL)>尖孢镰刀菌(9.08 mg/mL)>立枯丝核菌(5.62 mg/mL)。瑞香狼毒提取物对供试3种病原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变黑轮枝菌抑制作用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