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大华.中国寒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徐晓薇,柴明良,杨燕萍.寒兰杂交及种子离体萌发研究[J].园艺学报,2011,38(10):2010-2016.
[3] 蹇黎,朱利泉.寒兰品种类型的 SRAP分子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15):3184-3190.
[4] 姜运力,刘兰,王莲辉.寒兰盆苗栽培适宜基质配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77-14380,14385.
[5] 徐晓薇,江南,杨俊波.寒兰株系间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 SSR分子标记分析[J].核农学报,2011,25(6):1135-1141.
[6] 吴应祥.中国兰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47-48.
[7] 陈心启.国兰及其品种全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09- 11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总则[S].2004.
[9] 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 SPPS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27-128.
[10] 吴根松,孙丽丹,郝瑞杰,等.梅花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08-12009,12012.
[11] 张毅华,张耀文,张泽燕.绿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J].农学学报,2013,3(1):15-19
[12] 张韶伊,范义荣,褚怡,等.春兰属植物表型性状的多样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3(12):68-72.
[13] 张振臣,陈俊标,马柱文,等.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差异与相关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8:78-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