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佟屏亚,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 13(1):23-25.
[2] 陈传永,侯玉虹,孙锐,等.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J].作物学报,2010,36(7):1153-1160.
[3] 杨锦忠,张洪生,杜金哲.玉米产量~密度关系年代演化趋势的 Meta分析[J].作物学报,2013,39(3):515-519.
[4] 李少昆,王崇桃.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6):1941-1951.
[5] 李猛,陈现平,张建,等. 提高安徽省玉米产量技术措施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7):118-120.
[6] 牛峰,杨涛,马广明,等. 阜阳市夏玉米大面积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79-81,137.
[7] 孙世彦.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3,19(14):42-44.
[8] 陈洪俭,王世济,阮龙,等.安徽省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143-145.
[9] 黄泾.玉米新品种隆平 206在阜阳市最佳种植密度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57,60.
[10] 牛峰,刘正,张子学,等.隆平 206玉米品种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0):35-37,71.
[11] 王世济,陈洪俭,左晓龙,等.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示范的产量结构及配套技术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4):24-26.
[12] 张子学,王长进,杨涛等,等. 密度、 N和 K对玉米品种隆平 20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栽培组合优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6): 16-18.
[13] 莫惠栋.种植密度和作物产量~产量和密度的数量关系及其分析[J].作物学报,1980,6(2):65-74.
[14] 丰光,李妍妍,景希强,等.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1,19(1):109-111.
[15] 陈国平,高聚林,赵明,等.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J].作物学报,2012,38(1):80?85.
[16] 李宗新,王庆成,刘霞,等.种植密度对鲁单 981 产量及其产量建成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6):8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