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嘉.成都市廉租房保障制度探析[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1: 1-77.
[2] 曹飞.中国保障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郑州大学学报,2013, 46(1):81-84.
[3] 马先标.中国式城镇保障房体制构建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房地产,2012(8):20-27.
[4] 杨秀攀.住房保障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11(4):45-46.
[5] 葛怀志,张金隆,侯淅珉,等.国内外住房保障研究评述[J].城市问题,2011(9):65-70.
[6] 刘斯斯.重新界定保障房政府职责[J].中国投资,2011(7):55-56.
[7] 廖治宇.新加坡保障性住房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29-30.
[8] 刘建楠.北京市保障房开发建设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2:1-53.
[9] 傅荣.住房保障模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1-40.
[10] 许丹艳,刘向南.保障房用地规划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问题,2012(2):97-101.
[11] 我省今年将我省今年将再建 22万套保障房[EB/OL].Http://www. hebjs.gov.cn/jszx/jsyw/201301/t20130105_144804.htm,2013-01-05.
[12] Yucheng D, Guiqing Z, Wei-Chiang H. Consensus models for AHP group decision making under row geometric mean prioritization method[J].Decision.Support Systems,2010(49):281-289.
[13] 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2):80- 88.
[14] 胡存智.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1- 720.
[15] 宋伟轩.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社会问题与治理途径[J].住房保障,2011,18(8):103-108.
[16] 杨红平,宋伟轩.保障房空间布局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12(3):49-53.
[17] 马曙晓,田小平,冯华.保障性住房规划及空间选址的社会学分析[J].河北学刊,2012,32(5):119-122.
[18] 高武.保障房品质缺陷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1(21): 81-82.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8508—2001,城镇土地估价流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1- 31.
[20] 沈杰,蔡强新,江佳遥.关于混合居住主体结构异质性的探讨——基于对美国公共住房政策及实例的分析[J].建筑学报,2009(8):78- 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