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俊民,过兴度.安徽省淮北外资治理区砂姜黑土的性态特征.见:砂姜黑土综合治理研究[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268-283.
[2] 张桂兰,宝德俊,王英,等.长期施用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9,30(2):64-67.
[3] 宋国菡,萧月芳.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 1998,17(3):141-143.
[4] 张述宗.钙镁磷肥前景展望.磷肥与复肥.2001,16(6):48-51.
[5] 刘立新,杨铮,刘艳萍,等.不同磷肥品种在石灰性土壤上的肥效及提高钙镁磷肥效果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1(1):28-29.
[6] 刘世亮,介晓磊,李有田,等.不同磷源在石灰性土壤中的供磷能力及形态转化[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6(4):370-373.
[7] 王艳,鄢海印,刘可星,等.活化钙镁磷肥的养分释放特点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4):479-483.
[8] 翁丽宪.我国磷肥结构现状与探讨[J].化肥工业,1992(4):1-6.
[9] 吕美珠,鲁如坤,等.钙镁磷肥肥效的再探讨[J].土壤通报,1985(1): 35-38.
[10] 王文军,张祥明,凌国宏,等.皖南山区潜育性水稻土剖面性状及无机改良剂改良效果[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1):237-241.
[11] 易琼,杨少海,黄巧义,等.改良剂对反酸田土壤性质与水稻产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4,51(1):176-180.
[12]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第 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3] 李阿荣,顾益初,蒋柏藩.石灰性土壤适用磷肥品种的研究[J].土壤, 1985(2):319-322.
[14] 谭文兰.钙镁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上的肥效与施用技术[J].土壤肥料,1992(4):22-24.
[15] 吴文荣,周恩嘉,方世经,等.砂姜黑土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A].见:砂姜黑土综合治理研究[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12-24.
[16] 王利,高祥照,马文奇,等.中国低浓度磷肥的使用现状与发展展望[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5):732-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