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贝尔,查良松,吉文帅.合肥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6):524-528.
[2] 张月丛,孟宪锋,赵志强,等.承德市1999—2004年生态足迹与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37-40.
[3] 邱寿丰,朱远.基于国家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方法的福建省生态足迹研究[J].生态学报,2012,32(22):7125-7124.
[4]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 (6):630-636.
[5]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5):607-615.
[6] 陈东景,徐中民.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干旱区的应用与探讨——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1,24(4):305-309.
[7]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 2001,23(2):164-169.
[8]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10.
[9] 古浪县政府网 [EB/OL].Http://www.gulang.gov.cn/Html/xzgk/ 102604774.html,2008-11-21.
[10] 张新主,曹明明.西安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水体保持通报, 2005,25(2):92-96.
[11] 王景华,赵善伦.山东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1(2):96-98.
[12] 陈敏,张丽君,王如松,怀保光.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6):132-139.
[13]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5):654-662.
[14] 赵晓露,高敏华,高军,等.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乌鲁木齐市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4):774-779.
[15] 许月卿.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J].资源学, 2007,29(5):37-42.
[16] 董晓峰,郭立磊,李丁,等.民勤县生态足迹计算与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报,2009,45(6):106-110.
[17] 张芳,徐伟锋,李光明,等.上海市生态足迹[J].同济大学学报,2006,34 (1):80-84.
[18] 周静,管卫华.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学报,2012,32(20):6471-6480.
[19] 张智全,于爱忠,罗珠珠,等.甘肃省庆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草业学报,2010,19(4):187-193.
[20] 马国军,林栋,王万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系统分析[J].中国沙漠,2009,29(5):592-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