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万建民.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斯华敏,付亚萍,刘文真,等.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系谱分析[J].作物学报,2012,38(3):394-407.
 [3]	邓启云.广适性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的选育[J].杂交水稻,2005,20(2):15-18.
 [4]	朱校奇,邓启云,陈春光,等.水稻光温敏不育系Y58S的特征特性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176-179.
 [5]	周飞捷,刘爱民,肖层林,等.水稻Y58S核心种子不同世代群体的育性变化[J].作物研究,2011,25(4):304-308.
 [6]	陈南祥,李小华,王爱,等.水稻温敏核不育系Y58S冷灌繁殖高产优质技术[J].杂交水稻,2010,25(4):23-25.
 [7]	邱陈明.两系优质不育系Y58S组合高产制种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2(8):5-6.
 [8]	易卫平,彭伟正,彭选明,等.C815S和Y58S母系组合对灌浆期低温抗性的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 (15):10-12,15.
 [9]	林海.《稻谷》、《优质稻谷》新国家标准介绍[J].中国稻米,2000(2):14.
 [10]	程式华.中国超级稻育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数据库[EB/OL].http://www.ricedata.cn/variety/.
 [12]	黄富,程开禄,罗庆明,等.恢复系抗瘟性对杂交稻抗瘟性的影响[A].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134-135.
 [13]	杨从党,朱德峰,周玉萍,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S):35-39.
 [14]	袁丽,宋丁丁,高冠军,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改良光温敏不育系Y58S的稻瘟病抗性[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1,30(5):620-625.
 [15]	张长伟,郑家奎,蒋开锋,等.杂交水稻叶瘟抗性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00,30(1):7-12.
 [16]	丁芬,邵国军,韩勇,等.辽粳系列水稻品种产量性状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06,31(5):11-13,18.
 [17]	李欣,汤述翥,印志同,等.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遗传控制[J].作物学报,2000,26(4):411-419.
 [18]	池晓雯.福建省区试籼型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分析与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3):77-82.
 [19]	商科科,徐雪亮,王晖,等.十六个水稻品种(系)对褐飞虱的抗虫性评价[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5):1335-1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