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虞富莲.论我国是茶树的起源中心[J].茶叶科学,1986,6(1):1-8. 
[2] 徐永成.云南红碎茶在外销中的地位[J].云南茶叶,1982(2):41-44. 
[3] 王新超,许玫,陈亮,等.优质红碎茶资源的鉴定与筛选[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3):262-265. 
[4]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9-49. 
[5] 李永菊.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J].茶叶科学技术,2006(4):15-16. 
[6] 王力,林智,吕海鹏,等.茶叶香气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0,31(15):293-297. 
[7] 赵玥,肖成杰,蔡宝国,等.气相色谱-质谱法中 4种不同捕集方式对茶叶香气成分测定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1,32(16):283-289. 
[8] 杨江帆,杨广,梁小虾,等.茉莉花茶香气的 SPME/GC-MS检测方法[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1):1698-1705. 
[9] 古小玲,刘栩,李达敏,等.海南红碎茶电子鼻技术应用及其与感官审评的比较[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1):2034-2038. 
[10] 郭丽,蔡良绥,林智,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白茶香气质量评价模型构建[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9):1606-1610. 
[11] 陈亮,杨亚军,虞富莲,等.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70-71. 
[12] 王华夫,游小清.茶叶香气研究进展[J].茶叶文摘,1994,8(5):1-5. 
[13] 竹尾忠一,刘宗福.中国红茶的香气组成特征[J].茶叶通讯,1984,(1):53. 
[14] 任洪涛,周斌,方林江,等.云南红茶的香气特征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 2012(3):1-8. 
[15] 杨盛美,唐一春,李惠,等‘ . 云抗 10号’ 红碎茶的香气成分组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4):141-144. 
[16] 王华夫,竹尾忠一,伊奈和夫,等.祁门红茶的香气特征[J].茶叶科学,1993,13(1):61-68. 
[17] 王秋霜,陈栋,许勇泉,等.广东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J].茶叶科学,2012,32(1):6-16. 
[18] 王华夫.茶叶香型与芳香物质[J].中国茶叶,1989(2):16-17. 
[19] 竹尾忠一,游小青,王华夫,等.中国茶树的起源与分布[J].茶叶科学,1992,12(2):81-86.
  |